屈原,生於約公元前340年,卒於約公元前278年,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說名正則,字靈均。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初輔佐懷王,做過司徒、三閭大夫。他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後遭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讒言而被革職流放。在楚國的政治腐敗越來越嚴重,首都郢亦被秦攻破之際,屈原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於是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從小就十分懂事而且胸懷大誌,他學習非常刻苦,常常為了讀一本書整夜不睡,慢慢地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在天文、曆法、地理、農學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學方麵,他更是成就卓著。
屈原年輕時楚國國力下降,內憂外患接連不斷。看到自己美麗的國家和勤勞的人民正在遭受苦難,他決心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同時盼望楚王走改革圖強的道路,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
25歲那年,屈原來到了楚國的都城。楚懷王見他學識淵博,又懂得治國的道理,非常器重他,讓他做了左徒。屈原擔任左徒之後,決心把楚國治理好。他提出的改革政治,任用賢能,立法圖強,聯齊抗秦等一係列主張,曾一度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好景不長,代表舊貴族利益的公子子蘭和奸臣靳尚都起來反對他,在楚懷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挑撥屈原與懷王的關係,楚懷王偏聽偏信,把屈原降為大夫,開始疏遠他。後來,屈原又作了很多努力,希望能夠繼續改革,壯大國力,但都被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和靳尚等人破壞了。
從此楚國的國力就越來越弱,秦國趁機派兵進攻楚國,楚國打了敗仗,於是很想和齊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這時秦昭襄王寫信給楚懷王,約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麵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這次秦國肯定沒安什麼好心,說不定又是一個圈套,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當。”
可是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把秦國當作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拒絕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鹹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無奈之下,決定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而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鹹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回去。
楚懷王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裏很不平。特別是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大臣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