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誌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讚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眾人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肮髒的,就不該自命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人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裏去,也不能拿自己幹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裏,去染得一身髒。”
漁父聽了這番話,也說不出什麼話來,更加佩服屈原了。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在公元前278年陰曆5月初5那天,他得知秦國攻占楚國都城,悲憤欲絕,於是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聽到這個消息,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麵,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漁父希望江裏的魚兒吃了筒子裏的米,就會保護好屈原的屍體。
到了第二年5月初5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著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裏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5月初5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在漫長的流放之路中,屈原和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接觸,從楚民間歌謠和各種民間藝術中,吸取了大量精神營養。在楚國方言的基礎上,借鑒民族歌曲的表現方式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文學模式“楚辭”,並創作了如《離騷》、《九章》等偉大的詩篇。
《離騷》是自傳體的抒情長詩,詩中凝聚了詩人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情感,藝術地再現了詩人參加楚國政治鬥爭經曆和複雜曲折的內心矛盾鬥爭過程。全詩373句,2490字,結構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想象瑰奇絢爛,代表了屈原的創作特色,是我國古代第一篇浪漫主義詩歌傑作。
在其他的詩歌裏,屈原痛斥賣國的人,諷刺那些奸臣,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於楚國的一草一木他都寄托了無限的深情。
屈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愛國詩人。
屈原用生命、情操和滿腔抱負,譜寫了大量優秀的詩篇,給中國和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把屈原作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進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