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生於約公元前145年,卒於約公元前86,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是史學家司馬談的兒子,早年遍遊南北,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3年(公元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共訂《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後因替李陵軍敗降匈奴辯護,得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此書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形式,書中不少傳紀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將軍李廣利帶兵3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李陵率領5000人馬和匈奴打仗,結果被單於率領的3萬騎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和士兵們奮勇戰鬥,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隻有400多名士兵逃回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想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5000,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司馬遷平時與李陵並沒有私交,隻是實話實說,而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於是以對抗朝廷的罪名將司馬遷下了大獄。司馬遷入獄後因拿不出錢來贖罪,結果被施以最難堪最殘酷的“宮刑”。
司馬遷認為受宮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
他心中的痛苦超過肉體的痛苦千倍、萬倍。再加上別人的譏諷和親朋們的冷淡疏遠,使司馬遷痛不欲生。在生與死的問題上,對他來說,活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要忍受恥辱,忍受著人們的嘲諷,過著非男非女的生活,實在是太難了。而死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很痛快的事,一死可以解百憂。因此他想到了死。但同時他又想到自己有一件極其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曆史著作——《史記》。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10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