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20歲開始,就遊曆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而得罪了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到了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裏,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300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我的《史記》一書剛剛開始,為什麼不能含垢忍辱將它寫完呢?這樣,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項偉大的“工程”,終於以堅強的隱忍精神活了下來,鼓起勇氣投入到忘我的寫作中去。難堪、恥辱、憤怒,統統凝聚到筆上,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大史2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曆史,編寫成一部52萬字的巨著。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曆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正常的環境中去為遠大理想目標而奮鬥是可以做到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保險係數比較大,沒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雖然不太刺激,倒也平安無事,按部就班,輕鬆愉快。可是當厄運到來時,有人就會頓感萬念俱灰,自暴自棄,悲觀絕望,或者看破紅塵,玩世不恭。司馬遷則不同,他在遭受宮刑時雖痛不欲生,最終還是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忍住常人難忍之辱,終於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
司馬遷不僅謳歌了曆史上的許多人重於泰山的精神,也鞭笞了某些人輕如鴻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