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據現代醫學研究,開燈睡覺易患癌症。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中有個叫鬆果體的內分泌器官,夜間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鬆果體會分泌褪黑激素,這種激素在深夜11時至次日淩晨分泌最旺盛,天亮之後便停止分泌。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製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心髒得以喘息,使肌體的免疫功能得到加強,消除疲勞,甚至還有毒殺癌細胞的效果。
出於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現代的女性一定要注意不要開燈睡覺。
健康小警示
孫思邈主張“凡眠,先臥心,後臥眠”睡覺前先清除雜念,才能有一個舒適、優質的睡眠。有人習慣在睡前向問題,這樣就容易給睡眠帶來困擾。
孫思邈: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覺要像彎月亮
“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按孔子不屍臥,故曰睡不厭臥,覺不厭舒。”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古人講究“不覓仙方覓睡方”,良好的睡眠對人體的好處超過了任何靈丹妙藥。睡眠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沒有良好的睡眠保障,一切日常活動也就無法正常完成。然而,如何獲得良好的睡眠,在睡眠的同時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還是有學問的。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健康諺語“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覺要像彎月亮”、“側龍臥虎仰癱屍”、“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鍾,臥如弓”,都說到了睡眠的姿勢。
蔡季通說:“睡側而臥,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目。”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也指出:“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按孔子不屍臥,故曰睡不厭臥,覺不厭舒。”就是說屈膝側臥勝過正麵仰臥。
為什麼要側臥呢?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俯臥會阻礙胸廓擴張,影響呼吸,人體吸入的氧氣相對減少,不利於新陳代謝。同時心髒受壓,心搏阻力加大,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所以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心髒病患者應采取側臥,而不能俯臥。
仰臥是最為常見的睡覺姿勢,古人稱這種睡眠姿勢為“屍臥”,即死人的姿勢。這種稱謂雖說不雅,但四肢可以自由伸展,體內的各個器官也較為舒適。不過仰臥不利於全身充分放鬆,尤其是腹腔內壓力較高時容易使人產生憋悶的感覺。
側臥時,人體內髒器官受壓較小,胸廓活動自如,有利於呼吸,心髒也不會受到手臂、被子的壓迫,兩腿屈伸方便,身體翻轉自如。
側臥就是健康諺語“站如鬆,坐如鍾,臥如弓”中說的“臥如弓”。古代養生學家也是主張睡眠時以側臥為宜。
中醫也強調睡眠應“臥如弓”,建議采取這樣的標準姿勢:身體向右側臥,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頭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側大腿上,這樣的睡姿就像一輪彎月亮。
中醫認為以這種姿勢入睡不損心氣,而且能很快讓大腦靜下來,由興奮轉為抑製狀態,不久就能進入夢鄉。
睡眠的姿勢以向右側臥為最好,以左側臥及適當的仰臥為配合。這是因為胃、肝偏於右側,右側臥時,心髒受壓小,有助於血液自由循環。
向左側睡時壓迫胃,使胃內的食物不易進入小腸,不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還會壓迫心髒,對患有心髒病的人尤為不利。
對於那些血液循環差、防寒機能弱、睡覺時怕冷的人來說,側臥可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鬆弛,又不致壓迫心髒,使心、肝、肺、胃、腸處於自然位置,呼吸暢通,還有利於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腸輸送。
尤其是老年人,他們的內髒肌肉已變得鬆弛無力,胃腸蠕動減慢,右側臥便於胃內的食物向十二指腸推進,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吸收,供給全身更多營養。
健康小警示
右側臥過久,可調換為仰臥。將雙手伸直,自然地放在身體兩側,切忌將手壓在胸部,也不宜抱頭枕肘,下肢避免交叉或彎曲,全身肌肉盡量放鬆,保持氣血通暢,呼吸自然平和。
楊力: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在晚上子時(23點~1點)睡覺,白天在11點~13點午休,即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對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楊力
中國首席中醫養生專家、著名中醫學家楊力教授認為在晚上子時(23點~1點)睡覺,白天在11點~13點午休,即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對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她認為“睡”和“醒”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則入眠,陽氣旺則醒來。《黃帝內經》中也有:“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的說法。
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這個時候稱為“合陰”,所謂“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日合陰”。所以夜半應長眠、深眠,因為陽盡陰重之故。
反之,午時為日出陰盡,而陽受之,日中而陽重,陽主動,此時應為“合陽”,所以按理此時是不應該拿來睡覺的,此時應是工作最出效率之時,但中國人都拿來睡午覺了,而且一睡就是一兩個小時,把大好時光都睡掉了。
中國人睡午覺已經習慣了,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楊力教授認為最好的解決途徑是睡子午覺,就是說夜晚在子時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子時是“合陰”時間,睡眠效果最好。中午,那就在午時(11點~13點)小憩片刻,可進行靜臥、靜坐30分鍾即可,因為此時是“合陽”時期,陽氣最盛,應該用於工作,拿來睡覺,太可惜了,所以睡子午覺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健康小警示
忙碌了一天的你在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的辦法是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入睡後,睡眠質量才會最好。
劉純:睡前燙燙腳,勝似吃補藥
“臨睡燙腳,溫經絡以升清氣,清氣升而不死。”
——《短命條辨》
古代醫學典籍中有這樣的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已認識到腳的重要性。劉純在其書《短命條辨》中說:“臨睡燙腳,溫經絡以升清氣,清氣升而不死”中醫強調睡前燙腳,能刺激足部的穴位,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
南宮教授是個很著名的生物學家,他的學術成就馳名中外,經常到國內外講學,他每次出外講學回來,老伴都要端來一盆很燙的熱水,讓南宮教授把腳燙燙,解解旅途勞頓的疲憊。南宮教授開始很不習慣,把腳放入這麼燙的熱水中,一時間,疼痛鑽心,簡直有點受不了。可是,在老伴的一再堅持下,南宮教授習慣了,而且還上了癮。每次從外地回來,把腳往熱水盆裏一伸,就感覺像漫遊仙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