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四季養生——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四季更替、日夜輪回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生理和病理,因此養生也要與時俱進,就像孫思邈說的:“故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養生不能墨守成規,也要因時、因人而異,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蒲輔周:養生要遵循環境氣候的變化
“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蒲輔周
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養生要考慮氣候、環境對人的影響。我國著名老中醫蒲輔周認為各種不同氣候環境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發病因素,因此要注意自然氣候和季節等對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影響。如麻疹病,多發於春季,但其他三季也有發生,症候有所不同,治法亦有同有異,所同者,宜宣透;所異者,宜根據季節時令之暑濕燥寒而酌增苦辛或苦辛微溫之品。
1945年夏末,成都連綿大雨,街巷庭院積滿了水。許多小孩患麻疹,發燒不止,疹毒在皮下隱伏,發不出來,醫生們用辛涼宣透法醫治,不見療效,患兒喪生者與日俱增。蒲輔周斷定此次成都小兒麻疹,與多雨溫熱的季節氣候有密切關係。於是改用溫化之法,在方藥中加進麻黃一味,使患兒疹毒豁然而出,熱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廣,均獲奇效,為防治麻疹病立了奇功,被傳為佳話。
自然界中各種氣候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而氣候對人的健康和情緒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比如關節炎、心髒病等,氣候的變化還會使人或心煩意亂或心情舒暢。因此,我們應該掌握這些規律,以便在容易心情煩躁時加以克製,在容易發病時注意預防。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麵:
1.濕度對人的影響
下雨天會使人情緒低落,當然,這種不好的情緒有些是因為社會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濕氣重的日子裏,有較多的人會得憂鬱症;陰天和下雨前的低氣壓會使學齡兒童坐立不安。
2.極冷極熱氣候對心髒病人的影響
極冷的氣候會使人的心血管係統負擔過重。冬季裏死於心髒病的人會比其他季節要多。因為氣溫非常低時,血液從皮膚流入體內,心髒要用力拍壓血液以保持身體溫暖。所以,寒冷的氣候某些費力的活動會增加心髒的負擔。心髒病人另一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熱使心髒跳動加劇,使人排汗增加,並使血壓升高。極冷和極熱的氣候會使人的免疫係統負擔過重,從而削弱人體的抵抗力。熱天會使人極容易染上瘧疾之類的傳染病。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在冬天很常見,這是因為低溫消弱了人體的抵抗力。
3.陽光對人的影響
陽光對情緒確有益處,尤其是在冬天。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人們會更樂於幫助別人並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但夏季的暑熱晴天除外。
4.幹燥的熱風對情緒的影響
幹燥的熱風會影響人們的情緒,降低辦事效率,使人們反應遲鈍並容易發怒。這有可能是因為幹燥的熱風減少了空氣中的負離子,負離子可以改善人的腦功能。有調查表明,暴雨前人們會比較活躍和興奮,這跟空氣中帶電離子的變化有關,雷電可以增加大氣中的負離子,負離子使人歡快。
5.大氣壓對人體的影響
大氣壓的變化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當大氣壓發生變化時,人體內的腔窩擴大,如,氣壓下降會使竇發生毛病,產生竇炎和竇膨脹;氣壓升高對人關節有很大影響;氣壓降低還會使人焦躁不安。
健康小警示
春夏五種水果不宜多吃:
草莓:中間有空心、形狀畸形不規則且過於碩大的草莓,除極少部分屬於高產新品種外,一般都是使用過量激素所致。這樣的草莓吃起來味道不好,且不利於健康。
甘蔗:春季的甘蔗大多為秋季的存貨,儲存了一個冬天後,極易變質。這樣的甘蔗容易使人中毒。
菠蘿:菠蘿中含有生物甙和菠蘿蛋白酶,為預防過敏反應,菠蘿切好後一定要放入淡鹽水中浸泡十多分鍾,破壞菠蘿蛋白酶後再吃。
香蕉:為了讓香蕉表皮變得嫩黃好看,有的不法商販用過量二氧化硫來催熟,但果肉吃上去仍是硬硬的,一點也不甜。二氧化硫對人體是有害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加溫熏熟。
葡萄:一些不法商販和果農把催熟劑乙烯和水按比例稀釋後,將沒有成熟的青葡萄放入稀釋液中浸泡,過一兩天青葡萄就會變成紫葡萄。
張仲景:四季養生總宗旨: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氣所湊,正氣必虛。所以,保養正氣,是養生之根本。”
——《金匱要略方論》
自然界分布著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氣,以運化萬物。人體秉承著五行運化的正常規律,因此才有五髒生理功能。不僅如此,人們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而生存。所以,人與自然環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自然和人的關係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既有有利的方麵,也有不利的方麵。
可是,人對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隻要五髒元真(真氣)充實,營衛通暢(指人的周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強,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即安和健康。
所以四季養生保健的根本宗旨在於“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人體諸氣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養,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張仲景內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養精神,采用養神暢誌與立誌修德相結合,促使精神內守,真氣存內,防病益壽。
黃帝有一次問養生專家歧伯:“為什麼先人們能活上百歲身體還很健康,現在的人不到六十就過早衰老了?”歧伯說:“古時候的人懂得對於四時不正之氣的避讓,以便使思想閑靜,排除雜念。這樣調和好了自身的正氣,就不會得病了。”黃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照歧伯的方法修煉了起來。
黃帝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約束自己,消除不切實際的欲望,使心情盡可能安定。由於精神專注,他勞動雖很辛苦,但並不覺得疲勞。由於在物質上沒有奢望,所以他心情一直很舒暢。吃飯時,不管是什麼他都不嫌棄。衣服不管是質地好的還是差的,他都很開心。他喜歡與民同樂。雖然他是國家的領袖,但他盡職盡責,為百姓造福,從不自以為尊貴。
因為黃帝心靜如水,加上他長期堅持,從不懈怠,所以他不受外界的幹擾,常保有“天真之氣”,這應該是他長壽的秘訣了。
“外慎邪氣”則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從有病要早治、生活要節製等方麵來調攝養生。
張仲景認為,邪氣剛入於人體之表,應當及時治之,“勿使九竅閉塞,如此則營衛調和”,病邪就不會由表入裏,病勢也就不會由輕變重而損害正氣,是養生祛病益壽之妙法。由於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堅持這種做法,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得過什麼危急重症,更沒有因病重而臥床不起。
外慎邪氣的另一個方麵是指對自己的生活注重節製,忌“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應當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著裝,但不要因天氣寒冷就穿著過暖,也不要因為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方麵則要講究五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麵,應當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態自然能夠改善身體狀況,減輕乃至避免機體發生病患的可能。
健康小警示
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但因多種原因,疾病發生,也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何種疾病,都會對人體正氣也就是生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是導致早衰、促進衰老的重要方麵。一生無病或少病的人,衰老緩慢,壽命較長。一旦疾病發生,就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阻止病邪的轉變,防止其進一步加重和惡化,以免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麵。
黃帝:順應自然,改變起居時間
“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
——《黃帝內經》
傳統養生學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以順應自然,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庖丁的刀用了19年了,宰殺的牛有幾千頭,但是刀刃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原因是他善於尋找事物之間的規律,懂得“因其固然”的道理,牛的骨節有間隙,刀刃卻很薄,他殺牛時按照牛的生理構造,避開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用薄薄的刀刃插進有間隙的骨節,就“遊刃有餘”了。
這個寓言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摸索事物的規律,避開是非的糾纏,避開錯綜複雜的混亂局麵,擺脫不利於身心的欲望和追求,順應自然,按時處順,就可以保養身體,享盡天年。
《黃帝內經》對一年四季的起居規律有著詳細的論述:“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
意思是說在春季的三個月和夏季的三個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個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個月中就應該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來以後再起床。
1.春夏晚睡早起:是為了順應自然界春生、夏長的特點,有利於機體內陽氣的生長。
2.秋季早睡早起:順應了秋收的特點,早睡以利於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張。
3.冬季早睡晚起:動植物多以冬眠狀態以養精蓄銳,為來年生長做準備。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特點而適當地減少活動,以免擾動陽氣,損耗陰精。所以傳統養生學提出人們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對健康有益。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溫和冷空氣對人體的侵襲而引發呼吸係統疾病,同時也可以避免因嚴寒刺激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還有利於人體的體力恢複和免疫功能的增強,有益於預防疾病。
健康小警示
睡覺時不要蒙著頭,因為蒙頭睡覺,不利於吸進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人吸進的氧氣少,吸進二氧化碳多,不利於熟睡,更不利於健康。
孫思邈:春季養生應少吃酸,多食甘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千金方》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指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點甘味的食品,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髒中的肝髒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複發的原因之一。
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中,首推大棗和山藥。經常吃山藥或大棗,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大棗、山藥、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複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幾率,因此非常適合春天食用。
除了大棗和山藥之外,甘味的食物還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等,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最好多吃一些。
此外,要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多吃大蔥、生薑、大蒜、韭菜、洋蔥等溫性食物,能起到祛陰散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