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各種慢性胃炎、胃潰瘍、膽結石、肝炎等疾病最容易複發的季節。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平時最好多喝點山藥粥、小米粥,對山楂、烏梅等酸性食物一定要敬而遠之。
滋陰潤燥食譜:
1.蜂蜜蘿卜汁:白蘿卜500克,洗淨去皮切碎,榨汁備用。每次取60毫升蘿卜汁,加入20~30克蜂蜜調勻服用,每日3次。
2.蜜蒸百合:百合50克,蜂蜜50克。將百合洗淨,脫瓣,浸清水中半小時後撈出,放入碗內,加入蜂蜜,蒸約1小時即成。
3.百合蓮子粥:取幹百合、蓮子、冰糖各30克,大米100克。將蓮子清洗幹淨,置於水中泡發。幹百合、大米分別淘洗幹淨後,與蓮子一同放於鍋中,加水適量,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熬煮,待快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健康小警示
焙烤成鍋巴的粳米有補脾、養胃、強壯、滋補的功效,最宜病後調理。粳米若經過炒、焙、烤之後,食之味香,促進食欲,並可消食導滯,收斂止瀉。因此,春天還是多食鍋巴好。
黃帝: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適其根則伐基本,壞其真矣。”
——《素問·寶命全形論》
古代聖人能“法天則地,提挈陰陽,和於術數,調於四時”,故盡其天年而度百歲。因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生活在天地間,必須要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於地,懸命在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說明人與自然的聯係是密不可分的,隻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才能保全自己。天有寒暑之變,人有虛實之異,“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人們為了健康長壽,減少疾病,就得適應四時之變,“保持天人合一”,今就衣食起居和臨證用藥方麵如何掌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以及在防病治病上的意義討論如下:
1.隨著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地有寒熱溫涼四氣,人有虛實表裏四異。因此人必須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調寒溫。《素問·四時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基本,壞其真矣。”
俗言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話是有科學道理的。也就是初春不宜脫棉衣太早,謹防風寒侵襲,損傷陽氣,由於春季風高氣涼,氣候多變,若衣服單薄極易受風著涼,侵傷人體初升發之陽氣,幼陽受損眾病叢生,應當穿暖和些以保陽氣;秋季不宜過早地裹棉而損傷陰氣,由於秋季是收斂的季節,身穿太厚,汗出津津,勢必陰虛不潛陽,發生陰虛陽抗的疾患。所以科學更衣,適調寒溫,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2.結合四時特點,調整飲食起居
陰陽是化育萬物的根本,有陽氣萬物才能生化,有陰氣萬物方能成形。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種陰陽變化是促進萬物生長化育收藏的動力。因而養陽以助生長之本,養陰以助收藏之源,陰陽本是互根為用的,也即春夏養陽是為順利渡過秋冬,秋冬養陰又利於安渡春夏。如果春夏之時不能維護陽氣,造成風寒侵襲或恣食生冷,則損陽傷脾,至秋冬常患消化不良性腹泄,此乃脾胃陽虛之故也。若秋冬不能養育陰氣,房勞縱欲或過食辛熱,傷及陰氣,到來年春夏多患火熱之症。此陰虛陽旺之故也。
春夏之季自然界陽氣漸盛,氣候漸暖,到盛夏氣候炎熱,此時應早臥早起以避光,陰居以避暑,保持精神清爽,謹防大汗淋漓,汗後著風而傷陽氣,食宜綠豆,西瓜之屬以清暑益氣。秋冬之季自然陰氣漸盛,天氣由涼轉寒,尤其到隆冬,地凍冰裂,氣候嚴寒,此時應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深居簡出,引火取暖,加強運動,宜吃一些大棗、羊肉之類補品禦寒,適應收斂之勢以保陰氣,從而達到“正氣血存,邪不可幹”的目的。
3.根據四時季節,科學選藥治病
中醫治病非常重視因時、因地、因人治宜,在不同的季節,選方用藥很有講究,此乃中醫獨具之特色。我們臨床如何運用這個原則,必須掌握疾病的季節和患者陰陽氣血的勝衰,順從自然界的變化調整自身之陰陽,稟素陽虛之體,其病每於春夏好轉,遇秋冬加劇,治療當在春夏之時給予溫補,到秋冬時即可減輕症狀和減少複發。對一些慢性病,如老年性氣管炎、虛寒久痢等症,在夏季服用一些溫陽補氣之品,以培土生金,入冬發病必然減輕。凡屬陽虛的諸類患者,若能采取“冬病夏治”之策,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這是春夏養陽的具體措施。同樣對一些陰虛患者,每遇春夏多見頭疼眩暈、口幹舌燥、咽喉疼痛、目疾等症。若於秋冬給以益陰養血、滋補肝腎之劑以壯水製火,往往會減少這些春夏火熱之疾,所謂“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也。這便是秋冬養陰之法則。
健康小警示
適時更衣納食,選方擇藥,補陰陽之不足,抑陰陽之有餘,保陰陽之和平,是女性防病治病的關鍵。再者,陰陽本是矛盾的統一,兩者是互相依存、相互為用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之謂也。
朱丹溪:夏季養生要注重滋陰去火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滋陰降火。”
——朱丹溪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麵。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然而夏季也應該注意養生。
朱丹溪認為,夏季養生注重“滋陰去火”,那麼如何能做到滋陰去火,達到養生的目的呢?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方麵:
1.要晚睡早起
夏季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因此夏日午睡是夏季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臥或側臥,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重調精神
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張開,汗液外泄,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所謂“壯火食氣”。要做到神氣調養就必須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使心神得養。因此,應多參加一些文娛活動,外出旅遊,消夏避暑等,這樣既使人心曠神怡,又可鍛煉身體。
3.要防曬護膚
夏季養生也應重視防曬護膚。夏季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係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夏天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
4.要巧運動
夏天氣候炎熱,對人體消耗較大,若長時間在陽光下鍛煉可能引起中暑,所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到公園、河岸、湖邊,或庭院,選擇合適的項目鍛煉,如太極拳、太極劍、廣播操、慢跑、散步等。去江河湖海進行遊泳鍛煉,更令人心曠神怡,有利於調節情誌,增進健康。
5.防中毒
夏季養生要注意飲食衛生,防中毒,中暑。盛夏細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發病後極易發生脫水而危及生命,故應做好預防工作。
6.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這是中醫養生中的精髓所在。“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其症狀。
健康小警示
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邱處機:天時雖熱,不可貪涼;瓜果雖美,不可多嚐
“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水宜吃冷淘水雪、蜜冰、涼粉、冷粥、飽暖受寒,必起霍亂。”簷下過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不得於星月下露臥,也不要睡覺時吹電風扇,若風入腠理,其患最深。”
——《攝生消息論》
進入夏季以後,人們會因氣溫高、濕度大、體內的水分難以蒸發而感到炎熱難耐,因此,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貪涼。其實,過於貪涼並不好,也極易招致疾病。
原代著名中醫邱處機在《攝生消息論》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水宜吃冷淘水雪、蜜冰、涼粉、冷粥、飽暖受寒,必起霍亂。”“簷下過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不得於星月下露臥,也不要睡覺時吹電風扇,若風入腠理,其患最深。”
1.貪食冷飲
有些人在夏季喜歡大量吃一些冷食冷飲,甚至是冰過的食物、飲料。吃冷飲過多,不僅會衝淡胃液,而且還會刺激胃黏膜,頻繁地飲用冷飲,吃起來雖然涼爽可口,但其會影響食欲,不利消化,還會因過度刺激胃腸道黏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縮,導致消化道缺血、缺氧,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如果原有慢性胃炎或胃癌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很可能引起急性發作,特別是在食用含氣冷飲後,可能導致胃癌及十二指腸穿孔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此外,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的病人,夏日中寒冷刺激會使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加重病情。再有膽道遇冷產生痙攣,所以炎熱的天氣,過於貪涼對於素有膽囊炎、膽石症的患者會舊病複發。
所以,夏季炎熱時,多喝些涼開水或吃些西瓜之類的瓜果就可以了,既可以消暑,又不傷害身體健康,吃瓜果還可以增加營養。
2.貪涼休息
進入夏季以後,有許多人晚間喜歡在室外席地而睡,有的躺在過道通風處,有的臥在樹下、牆根或其他風口處睡覺,也有的在室內睡覺時兩邊門窗全部打開,吹過堂風。涼風吹拂身體當時覺得舒服痛快,也非常容易睡著,但醒來卻常常會感到不適,全身肌肉發緊,關節酸痛,精神倦怠,甚至發生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更嚴重的是,有的人在大汗淋漓時躺在迎風處,就會發生麵神經麻痹等疾病。就是平常休息,也不應在風道口,最好找一個比較涼快的地方休息。在空調房間待得時間過長,使得皮膚冰涼,導致體內水分大量耗損,次日醒來,頭昏腦漲,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時還由於鼻腔過於幹燥而發生鼻出血,或者發生感冒,甚至引起支氣管炎、肺炎、腸胃炎等症,所以空調的溫度不能過低。
健康小警示
夏季納涼、喝冷飲、吹電風扇可謂人所共知,也是人們夏季生活中離不開的事,但必須有度,因為任何好事過度就有可能變成壞事,尤其人體難以承受過度的刺激,如果不加以控製,勢必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危害。
汪綺石:長夏避免濕邪而發病
“長夏防濕。”
——《理虛元鑒》
中醫稱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所以《理虛元鑒》特別告誡說:“長夏防濕。”這個季節多雨潮濕,水氣上升,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致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當熱環境中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時,有礙於機體蒸發散熱,而高溫條件下蒸發是人體的主要散熱形式。空氣中大量水分使機體難以通過水分蒸發而保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出現體溫調節障礙,常常表現出胸悶、心悸、精神萎靡、全身乏力。長夏防濕,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