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蘇聯解體——一場暗自進行的金融戰爭
本章導讀
1991年12月25日,印有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在飄揚了69個春秋之後,於沉沉夜色中伴著寒風在克裏姆林宮降下。
十多年過去,很多人已不了解前蘇聯曾經是如何的強大,前蘇聯是當時和美國勢均力敵的兩個世界超級大國。1980年時,前蘇聯的GDP達到美國的60%。而且前蘇聯軍力不亞於美國,是一個有著上萬件核武器和投送工具,十幾艘航空母艦,上百艘潛艇的超級大國。這樣一個強大的聯盟共和國是如何轟然倒下,並解體成十幾的大小不等的國家的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崩潰有著“曆史必然性”。如果沒有一係列長期以來不斷積累的導致蘇聯解體的條件, 葉利欽和蘇聯的民主派是不可能成功的。本章不想做全麵分析,而是從一個以往被大多數人忽視的角度分析一下蘇聯是如何被人用金融戰爭的手段打得出賣了所有的‘家底’,以至於轟然倒下的過程。我們要分析為什麼蘇聯的人民和官員不僅向戰爭對手提供了資金和條件,還聽從了對手的每一個建議?蘇聯人民盡管對超級大國地位的喪失都強烈不滿和深受其害,但為什麼每個使他們深受其害的金融戰役的步驟,卻都是在他們自己的掌聲和鮮花中得到徹底的貫徹和執行的?
美蘇爭霸,最強者之間的對抗
兩者出發點不同,道路各異;盡管如此,看來他們都在上帝的意誌的驅使下;為今後有朝一日能夠掌握半個世界的命運而奔命。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
自20世紀初,近100年的時間裏,兩個起點不同的國家——美國與蘇俄,既曾互相假想為敵手,也曾握手言和成為二戰時的盟友;兩者曾試圖共掌天下,平分秋色,終因國家利益和社會形態的衝突而引發齷齪,製造了持續50多年之久的世界冷戰,也譜寫了一段爭霸為王的曆史。
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曾高度概括美俄稱霸之路的特色:“美國人使用鍬鎬征服世界,俄國則用劍戟征服世界。為達到征服世界的目的;美國人根據本身利害得失開辟個人發揮聰明才智的自由途徑;俄國人則把社會一切力量集中於某一個人。美國把自由作為行動的基本手段,俄國則把服從作為行動的根本準則。兩者出發點不同,道路各異;盡管如此,看來他們都在上帝的意誌的驅使下;為今後有朝一日能夠掌握半個世界的命運而奔命。”
19世紀末美國的報紙充斥著這樣的言論:“征服大陸使美國人在國內足足忙了一個世紀,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多麼的得不償失啊……在大陸已經征服的今天,我們期待著征服新的世界”。因為當時的美國實力大增,它不僅用“鍬鎬”和“刀劍”征服了美洲,而且完成工業化後經濟上強大起來,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經濟強國。因此美國政府中的“鷹派”們開始不滿足於美洲“老大”的地位,認為美國應該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最合適”的地位。
憑借兩次世界大戰之機遇,美國因兩大洋的“庇護”,隔岸觀火,猛賺軍火橫財。一待戰爭過後,歐亞的德日英法各國陷入財政匱乏的泥沼時,美國卻成為歐洲的以至世界的最大債主,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當時的美國擁有西方世界工業產量的二分之一,占有西方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擁有西方世界的黃金總儲備的四分之三,因此美元成為“硬通貨”,成為世界貨幣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當時的西方曆史學家總結說,占世界人口約7%的美國,比世界其餘地方加在一起還要富有。
順勢,美國在通過對外援助、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時(美國在海外的投資總額從1939 年的 114億美元躍升到1948年的313 億美元),還加緊了對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控製,深化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掠奪,增強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對抗。
而蘇聯這個建立於1917年的年輕國家曾被西方世界視為“社會主義怪物”,千方百計地想要將它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是,蘇聯人憑堅強的意誌頂住了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不僅沒有被扼殺,反而在危難中迅速崛起。二戰結束時,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威望空前提高,被公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在二戰期間的德黑蘭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羅斯福和斯大林曾認為:美國與蘇聯這兩個盟友應該共同主宰世界。再拉上英國、中國和法國這三個“小夥伴”,後來的聯合國安理會就成形了。但德國和日本相繼投降後,美蘇共同反對法西斯的曆史使命結束,結成戰時聯盟的軍事基礎已不複存在。美蘇兩國首腦們發現:彼此間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少,彼此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相互間的衝突越來越多,相互間的不信任感越來越深。美蘇的政治裂痕日益擴大,世界聯盟因此破裂,美蘇各自努力建起自己的陣營。
1946年初,美國參議員巴魯克在演說時提出“美國正處在冷戰方酣之中”,“冷戰”一詞被正式采用。所謂“冷戰”,是相對於戰火紛飛的“熱戰”而言,即它是一種政治對抗關係,又是軍事對抗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其他國家隻能望塵莫及。而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機時,蘇聯顯露出的軍事實力,也讓使英法等國真正看到了新的戰爭威脅。如果蘇聯和美國的戰事爆發,“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西歐又將在此遭受戰爭破壞。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強調:除非有一個包括美國在內的、明確製定的“集體抵抗侵略的協定”,否則英國或其他“自由國家”就很難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比利時外交大臣斯巴克說:西歐的防務性安排,如無美國參加,將毫無實際價值。法國外長皮杜爾表示,隻有美國的幫助才能有效地解決歐洲國家“抵禦侵略”的問題。
這些西歐國家的言論立即在美國得到回應。在美國的煽動下,比利時、冰島、丹麥、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意大利、英國、法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外長於1949年4 月4日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宣告成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宗旨十分明確: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如武裝攻擊發生,每一締約國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所承認之單獨或集體自衛權利之行使,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複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
顯然,北約組織的建立,是衝著蘇聯及其盟國去的。美國人這次也沒有對自己的做法有任何的隱晦。1949年底,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在一次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的演說中就明確表示:“俄國人在未來的若幹年中是我們惟一可能的敵人”。1952年2月,美國又把希臘和土耳其拉入“北約組織”,以在歐洲南翼形成對蘇聯的包圍之勢。
麵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咄咄逼人之勢,蘇聯決定予以反擊。在蘇聯的主導下,東德、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和蘇聯於1955年5月14日在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以蘇聯為首的東方軍事集團——“華沙條約”組織正式建立。條約宣布“如果發生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其它締約國可采取“一切必要方式”給予援助。“華約組織”下設政治協商委員會和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總部都設在莫斯科,總司令由蘇聯國防部長或副部長兼任。
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標誌著美蘇冷戰全麵鋪開,歐洲從此進入兩大陣營、兩種社會製度、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時代,東西方徹底分裂。
蘇攻美守,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輝煌
勃列日涅夫時代很可能要以一個成就最為顯著的時代,一個過去無法匹敵,而且在可能預見的將來也無法匹敵的時代,載入蘇聯史冊。
——塞維林·比亞勒
1953年8 月,蘇聯氫彈爆炸成功。1956年蘇聯建設了能毀滅美國最大城市的遠程轟炸機和核武庫。一年之後,蘇聯又美國早一年成功地試驗了第一枚洲際導彈。同年10月和11月,蘇聯接連發射了兩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軍事進展讓美國政府和領導人感到十分擔憂,時局促使美國想要調整緊張的蘇美關係的想法。1953年斯大林的去世,為蘇美新領導人提供了機會。
借此機會,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立即向媒體表示,對總是簡單地譴責蘇聯,他“已經感到厭倦”,他“感興趣的是未來”。他認為現在在美蘇之間,在新的領導者之間,完全可以形成一種嶄新的關係,他對赫魯曉夫建議:“現在讓我們開始相互對話吧”,如果蘇聯有“什麼改進關係的建議,我們願意聽聽”。
雖然蘇聯的軍事實力正在力圖趕超美國,但是,在經濟上,蘇聯仍處於劣勢,尚不具備同美國全麵爭奪世界控製權的實力。因此,赫魯曉夫“明智”的選擇了一個富有深意的措辭作為對艾森豪威爾的回應,他希望能夠讓“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赫魯曉夫表示:“我們(與美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聯合起來,那麼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發動戰爭,我們隻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按核武器的按鈕),就足以使他安靜下來。”
雙方都各懷心思,但也促生了20世紀50、 60年代中,一段較為緩和的時期。例如在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次大戰的一大遺留問題;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係;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首腦進行了戴維營會議。兩國外交關係終於有所改善,而美國也逐級接受了蘇聯這一超級大國。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麵美國的國際地位開始相對的衰落。因越戰的牽絆,美國在花費了3000多億美元,傷亡了幾十萬士兵之後,沒獲得一絲好處,反而經濟形勢急劇惡化,美國總統尼克鬆在發言時說:“由於我們的視線被越南問題擋住了,我們看不到世界上發生的非常重大的變化。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不久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遇到甚至連做夢也想不到那種挑戰……從經濟角度來說,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也不再僅僅有兩個超級大國……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它們是美國、蘇聯、西歐、大陸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在本世紀最後1/3 時間裏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