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日金融戰與日本崩盤
本章導讀
二戰之後,日本戰敗。按照戰爭的規律,它理應是經濟蕭條的一個。但在美國的資助和平穩的政治環境下,日本的經濟卻奇跡般迅速重新崛起。作為亞洲國家中經濟恢複最快的國家,日本的經濟實體,無論是在經濟增長的速度、工業產品的出口,還是財富積累的規模上,都遠遠超過了鄰國。從而一度成為亞洲金融世界的主宰。
與此同時,美國卻經曆著周期性的衰退,甚至在80、90年代輸給曾對其馬首是瞻的日本。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快就在美國的部引發了強烈的“日本威脅論”。媒體成篇累牘地描寫日本經濟神話,經濟學家們危言聳聽地剖析著日本的經濟野心。一個騰飛的亞洲經濟大國,著實引起了歐美國家的強烈妒忌和不安。
偏偏,日本在經濟高速路上行駛時,的確表現出了對美國“兄弟”的忤逆,它的工業產品開始衝擊美國市場,它的對外政策開始對美國說不,它的驕傲情緒逐漸滋長。日本這番表現,刺激了美國的神經,它下定決心要給日本一些“顏色”。
隨後,美國便針對日本采用了甚多招數,例如限製日本產品對美國的出口;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加強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等。甚至,它還動用了美元的優勢,對日本進行金融戰略攻擊。結果,日本經濟顯現嚴重下降的壓力,收獲一個最為深刻的教訓。
美國人民心頭的痛—日本崛起
一個以日本為頂峰的亞洲經濟區造成了大多數美國人的恐懼,他們認為日本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了蘇聯。
——薩莫斯
1945年,是日本的“災難年”。二戰中的戰敗,讓這個戰前的重工業發達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前,它的工業水平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5位,但戰後卻跌成了美國人口中的“四等國家”。據相關數據顯示,1946年,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僅為1934—1936年平均水平的30.7%,農業生產降至戰前的6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及戰前一半。而在戰爭中損失的資金,則要以上千億日元來計算。
原本就資源匱乏,地少人多的島國,又飽受槍炮洗禮,更是成為一片遍地瓦礫的廢墟。經濟的恢複和重建,一時間成為日本最大的難題。而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此時又遇到了通貨膨脹。結果,從1945年至1949年,日本的重建工作基本無法開展,經濟恢複速度緩慢。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1949年2月,日本開始向對其進行托管的美國伸手求助時,才有了改善。為了抑製東京通貨膨脹的局勢,美國建議日本實施“緊縮通貨、平衡預算”為核心的“道奇路線”。按照此方案,日本成功地挽救了即將崩潰的經濟局勢,並促使稅收增長40%以上,從而順利地為整個工業國民經濟的恢複做下鋪墊。
正在日本國民為努力的結果感到一絲的欣慰時,又一個好消息傳來!朝鮮戰爭爆發了!由於戰爭需要大量的軍事物資,雙方必然會在最近的國家尋求物資支援。而根據當時戰爭發生的位置,日本是最佳的“軍需供應”地點。也就是說,日本將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供貨人。
如此一來,可是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企業家們宛若看到久旱之後的甘露,紛紛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生產,以抓住這個促進自己發展的良好契機。於是,日本經濟因為這場家門口的戰爭獲得了“第一次軍需繁榮”,而這一切也成為了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依據相關記錄,三年的朝鮮戰爭中,日本的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僅在1950年,其下半年出口額就比上半年增加55%。而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對外貿易總額增長達2.8倍。等到1952年時,日本“特需收入”已經高達8.2億美元,占該年外彙收入的66.8%。
強大的出口和軍需訂貨,為日本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工農業生產指數迅速回升。在1950年10月時,日本的工業生產水平已經恢複到戰前水平,而農業生產和國民生生產總值則遠遠超過戰前。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朝鮮戰爭帶領日本走出了“經濟陰霾”,它為日本迅速擺脫經濟困境,走上經濟奇跡高速發展之路,提供了最便捷的途徑。1953年之後,日本正式駛入了經濟快速軌道。作為朝鮮戰爭最大的受益方,日本政客往往會對朝鮮戰爭津津樂道,就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朝鮮戰爭“真是日本天佑神助、起死回生的妙藥”。
日本的重新崛起,讓很多國家措手不及。他們根本不相信,在一片殘垣斷壁之上,日本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完成了整個經濟的重置。但事實的確如此。甚至,日本的發展比人們預期的要快得多,至少這一點,美國人深有體會。
20世紀50年代時,美國是世界上的經濟霸主,是日本的“老大哥”。日本人從美國購買收音機、錄音機,從美國進口汽車,從美國引進各種技術。但,到了70,8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的嚴重下滑,山姆大叔境內竟然充斥了大量的日本產品。“日本製造”開始風靡美國,而日本產品也開始對美國市場發起了猛烈的“入侵”。
僅以汽車製造業為例,1958年時,日本製造的客車不足10萬輛,能進入美國境內銷售的數字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不到20的時間裏,日本汽車本田就在美國的市場上雄踞銷售數量的榜首。據統計,1979年,日本對外輸出了450萬輛汽車,其中在美國銷售了近200萬輛,而美國汽車在日本的銷售量僅1.5萬輛。看到巨大的貿易逆差,美國企業家們非常惱火,依照這樣的情勢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美國的汽車行業就會出現“鳩占鵲巢”的現象了。
除此之外,日本在商業流通領域,運輸和通訊領域,鋼鐵生產領域、工業設備等方麵都大大快速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對日本的超速發展惶恐不安,甚至有人認為,日本即將發動經濟領域的“珍珠港”事件。
麵對如此強勢的日本,美國為自己的當初的援助日本的行為後悔不已。而隨著德國和日本的強勁增長,美國的世界經濟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威脅。此時,美國人不再考慮明天要發展什麼,而是要考慮明天要提防日本什麼;不再考慮自己還要創造出多少的金融記錄,而是要思考該如何趕超日本。沒想到,當初隱藏於自己身後的影子,如今卻可以直接走到前麵掩蓋住主人的光芒,這的確讓美國生了一次不小的悶氣。看來,這回,美國是真的吃到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經濟猛增,日本應向美國說“不”
相信別人,更要一百倍地相信自己
——手塚治蟲
日本的經濟發展,在20世紀後半期代達到頂峰。當時,日本的國內經濟實力逐漸雄厚,貿易出口發展繁榮,在國際競爭領域上具有了相當強的競爭優勢。並且,它還擁有著全世界經濟的最高增長率。1980-1984年,日本GDP年均增長率為3%,1985-1991年達到4.6%。日美經濟差距越拉越近,它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在金融領域助力推動下,日元背後積蓄了強大的升值動力。於是,日幣實現了三級跳式的大幅度升值。1971年12月,日本當局調整彙率,將1美元兌360日元升值為308日元;1973年2月開始,日元又調整為1美元兌240至250日元;1987年前後,日元升值為1美元兌換120日元。三次調整,日幣的升幅高達3倍之多。
日元的升值,進一步引發並強化了日本股市和房市的異常繁榮。據傳,在當時,日本經曆了曆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此次牛市始於1986年1月,當時日經指數為13000點,而到1989年底飆升到38915點,達到了曆史性的巔峰。也就是說,在四年內日經指數上漲了3倍!1988年,日本股票市場總市值開始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而到1989年股市頂峰時,股票市場總市值竟是GDP的1.3倍!這樣的數字大得讓人咋舌,但國內其他行業的確不可能創造出同樣的價值!
房市上的發展,同樣出現興旺之勢。比股市略晚一些,日本的房市從1985年開始進入牛市。土地價格和房價飛速上漲,土地擁有者和土地投資者的財富也直線上升。據悉,在1988年時,土地資產總價值已經占到了GDP的1/4,而在1985年—1990年期間,日本土地累積的資本收益高達1420萬億日元!同時期美國的全國的土地資產額在最少時,甚至隻及日本的1/4。也就是說,把日本賣掉,就能買下4個美國那麼大的領域。
80年代經濟的快速騰飛,讓日本人體驗到了什麼是“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尤其是在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時,(根據日本銀行公布的國際收支統計數據,1985年日本對外淨資產為1298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一。)更是讓日本揚眉吐氣。他們經濟發展的信心倍增,並漸漸產生了擺脫美國經濟掣肘的念頭。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公開提出要做“政治大國”的口號,並還在訪美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就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來說,日美兩國都負有世界性的責任”,試圖讓日美在國際實務上平起平坐。
眾所周知,多年以來,日本一直是在美國的扶植之下運行的。倘若沒有美國,它不可能如此神速地讓經濟得到複蘇。而美國也一直想利用日本來控製亞洲的經濟,挾製蘇聯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是,現在的美國經濟發展呈現頹勢,而其對外淨債務在1985年時竟達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於是,一向對美國說“yes”的“忠實仆人”有些看不起自己的主人了,它打算要脫離美國單幹,甚至還相信自己將是世界當獨一無二的經濟強國,並有了足夠的底氣同美國嗆聲。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989年1月,日本的市場上開始出現一本書,名字為《日本人應該說“不”》。該書一推向市場,即刻引起轟動。因為,其內容中寫道:依據目前的日美經濟形勢,兩國的關係已經出現了逆轉局勢。日本掌握著世界上最多的資本,日本控製著世界上最尖端的軍事技術。還有什麼理由不強硬起來?依據目前日本占據的優勢地位,政府官員應當從過去的屈從轉為同美國抗衡,應當能在認為親美的措施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對美國說“不(No)”。而不是繼續再在國際事務上表現得如此軟弱,如此一味地忍讓和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