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對美國絕對權威質疑的書,就這樣將全新的“叛逆思想”傳遞到每個日本人的思維當中。本書的作者日本政壇硬派人物石原慎太朗更明確地對讀者說,“日本已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大國,完全沒有必要再在美國人麵前唯唯諾諾。”並且,“我希望我們能理直氣壯地拿出我們應有的姿態。該說“no”的時候不說“no”,這樣的外交政策絕對是無益於日本的。”
“發自肺腑”的呼聲得到了眾多日本人的欽佩,也引發了一陣搶購熱潮。東京一時洛陽紙貴,書架之上屢屢銷售一空。後來,此書再版9次,並被翻譯成英語等多種語言傳播到許多國家。
尖銳的論調,很快也被傳到了美國。諷刺的是,這本書給美國帶來了不小的“驚喜”,根據當時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對這本書的反應是十分震驚,他們沒有想到一直表現“和善”“認真”的日本人,居然將美國看成假想敵。大多數人都認為自此開始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將進入一個脆弱而緊張的時期。
自然,美國的官員們對這本書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甚至《紐約時報》將此書列為美國國會議員和國防部官員的必讀書目。不過,他們的表現並沒有民眾那般驚恐。相反,他們透過這本書,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日本,一個私底下真實的日本。頓然發現,這個仆人有些“陰險”。這次,美國深深地感到,應當適時給日本一個教訓,讓它認清楚到底誰才是世界的主宰者。
廣場協議:結束日本經濟繁榮的圈套
《廣場協議》,就是要“讓日本用自己的鍋烹煮自己”。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萊德.巴古斯登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財政赤字的劇增,對日本的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這一現象的出現,致使美國境內響起了一陣“日本將和平占領美國”的驚呼聲。一向驕傲自大的美國人坐不住了。他們不可能眼看著日本就這樣在自己眼皮底下將國家的財富拿走。眾多的國會議員開始遊說當時的美國總統裏根,並強烈要求白宮動一切措施來打壓日本產品對市場的進一步侵蝕。
為了改善情況,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美國政府決定提高國內基本利率引進國際資本來發展經濟,但是,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反而使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美國人日益感受到日本咄咄逼人的進攻氣勢,心情一下子掉到了穀底。他們擔心"世界第一"就要保不住了。
當日本的經濟發達到讓美國感到不安的時候,美國不會沒有反應,相反,它會不動聲色地進行反擊,從而讓彼此的關係出現“乾坤大挪移”。於是,一件在世界經濟和金融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情發生了。它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它見證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未期,當時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失去的十年"和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美國"興旺的十年",兩大相互競爭的國家命運的天地變化。
1985年9月,按美國預先設定好的內容,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等五大強國的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在會上他們達成協議,要共同幹預外彙市場,使美元有秩下調,以改變美國的巨額的貿易赤字問題。根據這個協定,美元的貶值將會帶來日元與馬克的大幅升值。倘若這樣,對日本的對外貿易發展十分不利。盡管日本非常不想簽訂這樣的協議,可惜在眾多大國的脅迫下,日本人沒有選擇的餘地。據說當時,在廣場會議上,當時的日本財長竹下登表示日本將協助美國采取入市幹預的手段壓低美元彙價,甚至說“貶值20%OK”。
於是,“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聯合幹預外彙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彙率就下跌了20%。1987年時,跌到50%,也就是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這時候,一場好戲上演了。表麵上,“廣場協議”是要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實際上,美國是希望利用美元貶值來打擊在美國擁有眾多資產的日本投資者。
隨著日元持續而急速的升值,大規模的國際熱錢逐漸流入日本,投資於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方麵,日本人認為日元的“硬挺”將帶來兩大市場蓬勃的發展。例如,廣場協議”後近5年時間裏,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眾多股票和房屋都受到追捧,進一步導致股市和房地產價值發生上漲。日本人開始喜歡上了投機,喜歡上了被鼓吹起來的繁榮。另一方麵,日本開始出現泡沫經濟,因為,據統計,同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隻有5%左右,同兩大市場的增幅差距越來越大,並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1986年1月,日本股市進入大牛市,當時日經指數為13000點,到1989年底竟然飆升到最高點39000點!而同時,日本房市裏,全日本的商業用地價格上調約1倍,住宅用地價格攀升約60%!
美國人開始露出微笑了,日本人卻渾然不知。他們仍沉浸在股、房兩大投機當中,從沒想過“廣場協議”日後將會對日本經濟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1986年起,日本政府指導基準利率下降,此舉將國內更多剩餘資金引導到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工具上。
然而,隻要美元相對於日元的貶值,就會帶來日本所持美元資產的大幅貶值。也就是說,倘若某日本投資者在80年代初投資美國長期債券,那麼他到日元升值高峰期時,最高損失已達70%!而上麵提到,1987年底,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這實際上也就是在暗示,日本所持美元資產貶值了50%!
另外,作為工業化國家,由於日本的大多出口產品都與美元掛鉤,日本的製造業最易受到美元波動的影響。自1985年“廣場協議”開始,日元的3次升值,讓日本的出口產品價格也連跳三次,這極大地削弱了日本產品在美國的價格競爭優勢,導致其對外貿易順差的缺乏動力維持。結果,貿易順差從1990年開始下降。
看來,這才是美國要達到的目的,是的,它要利用美元長期持續貶值為日本鼓吹一個經濟泡沫,並借機狠狠地打擊日本的對外投資和製造業。事實證明,美國的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後來當日本的經濟泡沫被戳破時,還發現,在相關機構的統計中,“廣場協議”簽訂後的五年內,日本對外淨資產的彙率損失累計約為3.5萬億日元!
正因如此,日本的經濟學專家才一致認為,“廣場協議”是讓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禍首。若不是美國處心積慮地讓日本邁進這個圈套,日本也不會將積累起來的巨額財富都虧損掉。
巴塞爾協議:抑製日本銀行的殺手鐧
權威的思想將遏製那些敢於向它挑戰的人。
——法國作家 普魯斯特
在同日本剛簽訂廣場協議時,為了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美國是需要忍受一些陣痛的。1985年,日元第二次大幅度升值時,日本人因日幣的“堅挺”而在美國掀起了投資浪潮。
首先,日本人大舉購買美國國債。據悉,1980年,日本的對外證券投資規模為214億美元,到1985年,這一數字升到1457億美元,1990年,飆升到5638億美元。日本的錢似乎多得沒有地方消費,全都如流水般湧入美國。這是美國當初沒有想到的。
其次,日本人又看上了美國的土地投資。在美國的大城市,紐約、洛杉磯和夏威夷,到處都有日本人購買的地皮。無論是用來投機,還是興建賓館等建築,日本人都樂此不疲。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拆巨資13.73億美元收購了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辦公大樓,成為洛克菲勒中心的絕對控製者。所以,當時,有人這樣形容日本人對美國地產的“大胃口”——“日本買下了象征著美國的洛克菲勒中心,日本買下了花旗銀行大廈,明天,恐怕紐約都要被日本買下來了!”
美國感覺到現實同自己的計劃有所偏離,為了不讓“日本在沒被毀滅前,把美國買光”,財政部的長官們又構思了一個《巴塞爾協議》,試圖通過掐住日本的金融動脈——銀行,來阻止日本的猖狂舉動。
1987年底,國際清算銀行(BIS)下屬的銀行業務條例和監管委員會提出了一個統一的國際銀行資本充足率標準協議,全稱為“巴塞爾銀行業務條例和監管委員會統一國際銀行資本衡量與資本標準的協議”,通常被人們稱為“巴塞爾協議”。
該協議的主要內容為:
1 重新規定銀行資本的構成。巴塞爾委員會認為銀行資本分為兩級。第一級是核心資本,要求銀行保留至少有50%的實收資本及從稅後利潤保留中提取的公開儲備。第二級是附屬資本,其最高額可等同於核心資本額。附屬資本由未公開的儲備、重估儲備、普通準備金(普通呆賬準備金)、帶有債務性質的資本工具、長期次級債務和資本扣除部分組成。
2關於銀行風險的規定。委員會認為,不同種類的資產需根據其廣泛的相對風險進行加權,製定風險加權比率,並主張總資本與加權風險資產之比應保持為8%,其中核心資本部分至少為4%。
僅從內容上看,該協議強調了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發展情勢下,各國銀行穩妥處理風險和損失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暗含了美國抑製日本銀行的高速擴張的深層含義。一直以來,美國都喜歡借助某個正當的名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此次,也是如此。它正是希望通過統一的金融監管,強製日本銀行將總資產中的自有資本比例維持在8%以上,以削減日本對美國的投資。事後,美國外交評議會研究主任埃薩·凱普斯坦(Ethan Kapstein)在分析巴塞爾協議製定的目的時,更坦言了美國的這一居心。
簽訂了這一協定後,為達到協議中自有資本不低於8%的規定,日本銀行在對外融資時,收斂了許多,並使世界範圍內的國際銀團貸款規模持續下降。從1988年的1260億美元,下降到1989年的1210億,再到1990年的1080億美元。同期,日元融資也從1987年的10.8%,降到1990年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