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該協議,有效地限製了日本資本規模的擴大,並促使大批散布在美國的資本紛紛回撤。這次,日本想要霸占世界的野心被一拳打了回去,終於順了美國的意。更有趣的是,日本銀行從來沒有關注過對自持資本的比率。因此,他們並未發現,如果,沒有股市飆升帶來的龐大賬外資產,日本銀行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的規定的。
所以,遊戲才剛剛開始,美國的意圖正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攀升而顯露出來。
美國賜給日本的“打耳光原理”
一切政治都是建築在絕大多數的人冷漠的基礎上的。
——賴斯頓
美國這廂小施顏色,日本那廂的資產就開始回縮,兩者之間互動可謂十分“緊密”。不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似乎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
1987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首次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而到1988年中期時,東京證券交易所已經超過後者50%。僅在這一年中,東京股票市場的市盈率便級級高升,並平均已高達60倍,要知道,當時在美國紐約的股市上,市盈率還不超過18倍。此時,日本的股票投資行為已經成為完全的投機行為,人們單是憑著對股票上漲的預期來進行購買。但若靜下來對其 進行分析,其股票價格早已經偏離了實際價值,形成巨大的泡沫。
股票的大牛市,映襯著房產業的繁榮。很多日本人因投資股票而富有,並將賺來的錢再次投資到房產上。據估計,在1985年到1987年期間,日本70%的家庭擁有土地,27%左右的家庭擁有股票。日本私人住宅和地產的市場價值增長了476萬億日元,同期股票市值增加143萬億日元,兩項加起來共計619萬億日元,是工資增長的25倍!
在兩大市場的共同作用下,日本人繼續為財富的膨脹沾沾自喜。日本經濟學家今井建一說,“80年代後期日本人的心態和現在的中國人相似,那時候人們對房地產的心態是:大家拚命買房,擔心現在不趕快買將來價格會更高。大家從不懷疑東京將成為世界上最大金融中心的說法,相信地價必然上升。他們的理由似乎很充足:日本國土麵積是美國的1/25,人口是它的1/2,上升是必然的。”
整個日本都陷入了一種錯覺之中,他們都認為,日本經濟必然要持續地高速飛進,而日本人遲早會變成世界上最富有的群體。因為,不管是賬麵信息還是實際的工資收入上,都體現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日本人擁有大把大把的錢,他們的消費欲望被刺激,更多的錢被揮灑到高級轎車、名牌商品、名人繪畫、古董等特殊商品上。
不得不說,日本人高興得太早了,忘記了有一句成語叫做“樂極生悲”。此刻,美國正在一旁醞釀著情緒,並得意洋洋地構思了一個原理。即“打耳光理論” (Slash the Face Theory)。它的意思是指:當市場上某種商品特別是金融商品的價格,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偏離其“真實價格”許多,卻依然會有人追捧。而當泡沫無法持續,並以非常迅速的速度破滅時,市場參與者就會投資失利。由於,一般泡沫破滅以後,市場參與者往往因為恐懼心理會作出不理性的行為,從而導致資產價格的暴跌和雪崩。比如股市泡沫的破滅。
“打耳光原理”自然是在諷刺日本的經濟發展。美國也要正式動手,幫助日本戳破經濟泡沫了。
1989年底到1990年初,由美國政府出麵,美日兩國為解決兩國貿易長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進行了磋商。此次會談中,美國的箭頭直指日本股市由來已久的封閉交易和企業間相互持股的問題,並要求日本對股市的規定進行徹底改革。
此招一出,日本就感受到了無限殺機。因為,日本股票市場長期上漲動力即來源於這兩點。迫於美國的大國勢力,日本又不能做出反抗,隻能乖乖地采取措施。於是,泡沫經濟被戳破,日本股票市場的大幅度下跌。
連著幾個月的時間裏,直到1990年上半年,日本各大主要經濟類媒體的頭版頭條,都被股市下跌的消息占滿。接下來的美日經濟結構問題會議,更是加速了日本股市的潰敗。因為,在這場會議上,人們得到了一個絕對不容質疑的信息——美國不希望日本股市長期居高不下。投資者們知道了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不願意再繼續承擔風險。於是,逐漸有投資者拋售股票。
日本政府見經濟危機已經開始顯現,立即決定改變低利率,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在不到兩年時間裏,連續五次大幅度調高利率,官方貼現率由2.5%提高到6%,以防止可能會出現的房市和股市下跌會進一步危及實體經濟。
但,美國還沒有打算收手,這樣就放過日本有些太容易了。它又將黑手伸向了日本的房市。日本房地產上的泡沫此時也非常巨大,價格飛漲的房地產價格讓美國十分不滿。它利用媒體和日本民眾對房地產大幅度上漲的不滿,打著“為日本人們謀求福利”的旗號,大肆攻擊日本房地產。日本內外的媒體更是火上澆油,借勢炒作。很快,在國內國際的雙重夾擊下,日本房地產泡沫也正式宣告破滅。
1990年下半年,日本股市由大幅下跌變成了恐慌性出逃,樓市上也是一片混亂。 股市和房市的瀕危,讓日本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最強動力,也宣告著美國對日經濟戰的徹底勝利。這一耳光,讓日本人徹底清醒了,他們真正懂得了同美國鬥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
隨後,日本就進入了長達10年的衰退期,直到21世紀初期才從經濟的低穀中走出來。所以,有人說,日本的經濟發展中有一段讓人充滿羞愧的歲月,即“失去的十年”。
泡沫破滅:岌岌可危的太陽旗
野心,在平民身上是罪孽,在帝王身上卻是美德。
——馬辛格
1990年開始,日本的經濟進入了下滑時期——股市崩盤,樓市頹敗,金融醜聞事件頻發,銀行呆賬、壞賬急增,年通貨膨脹率達兩位數。這些可怕的消息,這不僅給日本國民造成不安,同時也為日本今後經濟的發展籠罩上了一層巨大陰影。
曾經的樂觀情緒和極度膨脹的信心早已不知去向,代之以更多人的悲觀和失望。很多投資者因為股價的下跌而情緒消沉,日本國內也出出現了消費萎靡態勢。暗淡的生活前景,讓日本人茫然無望了。
對於這次股市泡沫破滅帶來的嚴重後果,相信很多日本人都記憶猶新。自1991年股市大幅下調以來,日本的證券業陷入了大合並浪潮。由於股票市場上交易的大量減少,主要靠手續費生存的幾百家證券公司都嚴重虧損,甚至在1992年時,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同時,日本實體經濟受到重度摧殘,出現通貨膨脹。在此期間,經濟形勢直泄而下,出現工業生產下降、企業設備停產、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麵。相應的,實體經濟因素又會再次折射到股市上,導致股市上人心惶惶,各大企業融資困難。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2年9月13日,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1505家上市公司中,有854家公司的股價跌破淨資產,占公司總數的57%。這些公司中,損失最為慘重的莫過於日本的建築公司,以2000年為例,2000年日本建築行業的破產企業達到了6214家,占全部破產企業的三分之一。
另外,,由於在日本經濟泡沫中,銀行也積極進行參與,而泡沫的破滅也就間接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根據1998年的銀行統計數據,日本全國銀行不良資產至少已有100萬億日元,而美國高盛公司的估計則更為可怕,它認為日本銀行業的壞賬已經達到237萬億日元。
金融風險和銀行問題,一下子就成了日本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基於呆壞賬的困擾,巴塞爾協議的約束,日本銀行的信譽等級大為降低,其中,日本的三菱、第一勸業、住友和富士銀行在1989年時均為最高級別AAA級,而到1993年時則分別降至AA3級和A1級。1995年再進行評級時,眾多日本銀行中已經沒有A級企業。由於銀行業是一國經濟運營的核心,所以,日本金融體係麵對了前所未有的殘酷挑戰。
1992年春天,日本政府公開承認經濟減速:大量從事股市和房產投機的企業、商人都變成了千萬“負翁”,金融機構接連倒閉,民眾的家庭資產大幅度縮水,日本人從此背上了長期的財務負擔,據統計,至1998年底,日本的土地和股市共遭受1200萬億日元的損失。
1992年6月19日,受到股票形勢一再下跌的影響,日本議會不得不同通過金融製度改革法案,以鼓勵銀行業、證券業等之間合並,讓實力雄厚的大銀行、大證券公司來接手瀕臨倒閉的中小企業,並還鼓勵外資進入日本市場。
此後近3年內,日本經濟長期處於負增長狀態,回升無力。日本當局宮澤喜一內閣為了刺激經濟,采取了兩大措施。第一,全國實施10萬億日元規模的經濟對策,即間斷性地實施刺激經濟對策。不過,幾年後,此數字總額已經達到了近130萬億日元。第二,政府積極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1991年,中央銀行的貼現率為5.50%,至1992年時降低到3.25%,1995年時,降低到0.5%。
這些刺激經濟的對策在被施行後,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以第一項為例,既然是促動經濟,就必然要政府為這筆錢來買單。隨著財政投入逐年增加,使政府債務急劇增長。經濟還沒刺激起來,政府公債倒是飛速見漲。截止2001年3月底時,日本政府公債已經超過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基本上是入不敷出了。當時,很多許多分析家和日本國內的金融專家都警告政府,日本的財政距離坍塌不遠了。
泡沫經濟的破滅對日本的打擊日益深重,它幾乎將日本二戰後成就全部毀滅。日本的民眾紛紛懊悔當初的自負心態,後悔不該輕易走進美國設下的圈套。然而,為時已晚,日本已為自己招來了金融巨禍。而這場禍事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甚至有人將其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比作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