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
本章導讀
鮮有人知道,亞洲金融危機到底是怎樣開始的。一度經濟發展走勢良好的亞洲四小龍,那些昨天還被經濟學家盛讚的“明日之星”,突然之間就成了金融危機爆發的頭號犧牲品,被金融風暴“殺”了個措手不及,而在人們還未來的及反應的時候,又都相繼沉入了經濟的穀底。
或者,世界上有比它們經濟體製更糟的國家,有比它們外債更多的國家,偏偏就是它們被卷入了經濟大地震的中心。有人說,這是一種偶然,有人說這其中夾雜著國際投機者的惡意行為,從而使得這場東南亞金融風暴並非是意外那麼純粹。甚至,還有人直接道破這是場蓄謀已久的襲擊!而其直接的幕後主使者就是索羅斯!
眾說紛紜,但事實卻容不得我們猜測。根據曆史上材料的記載,根據權威專家的分析,人們逐漸開始認定,——這場危機中,的確隱藏著某些人對金錢和經濟實力瘋狂追求的野心,隱藏著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這一切,看起來都源於那曾經在亞洲四小龍身上異常繁盛的外彙投機。
索羅斯:金融界的瘋狂狙擊手
我是一個複雜的人,在世界—些地區,我以迫使英格蘭銀行屈服和使馬來西亞人破產而出名。即作為投機者和魔鬼而出名。但在世界其他地區,我被視作“開放社會”的捍衛者、慈善家。
——喬治·索羅斯
恐怕,人們很難忘記這個人。甚至到現在,隻要一提到他的名字,整個金融界都會頓時鴉雀無聲。因為,這個被封為“金融惡魔”的人,曾經一手摧毀了前景光明的東南亞,毀掉了亞洲人民為之雀躍的經濟繁榮。
10多年前,索羅斯突然出手,利用巨額的國際遊資,向泰銖發起異常凶猛的攻擊,讓泰國的彙率體係險陷崩潰。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亞洲的一場長達3年之久的噩夢降臨。許多國家不幸被這場金融風暴波及,並引發了一係列嚴重的連鎖反應。
麵對這個推倒多米諾骨牌的金融家,有人對他恨之入骨,因為他讓他們多年的財富毀於一旦;有人卻對他驚羨不已,因為能讓亞洲經濟掀個底朝天的人,必然是有著超凡的絕技。
到底,這個索羅斯是何方人士?關於他的神話,該從什麼地方開始?
1930年,喬治·索羅斯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家庭。由於父親是名律師,因此,索羅斯自幼家境優越。但,富足美好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944年,隨著納粹對布達佩斯的侵略,索羅斯全家展開了逃亡的生活。
後來索羅斯回憶說,那段童年的顛沛流離讓他終身難忘,並且,更重要的是,他從生死危難中學會了生存的技巧。尤其是有兩條經驗對他此後的投機生涯很有幫助,第一是不要害怕冒險,第二是冒險時不要押上全部家當。
1947年,為了尋求發展,索羅斯離開匈牙利,來到了倫敦進行修學。在考入倫敦經濟學院後,索羅斯全麵地掌握了金融市場理論,並為其研究證券市場運作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從倫敦經濟學院畢業後,索羅斯發現單單憑借這個學位,沒有操作經驗,是無法找到一份對口的職業的。於是,他想到要進入投資銀行裏去試煉。
索羅斯向城市裏所有的投資銀行都遞上了一封求職信,很快就受到了一份期盼已久的工作——某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員。在從事這個工作的過程中,索羅斯終於擺脫了貧困,並逐漸精通黃金股票交易。
手頭的充裕及日漸開闊的視野,讓索羅斯有了進軍美國華爾街的衝動。1956年,索羅斯動身來到了美國。
在抵達這個冒險家的樂土時,他身上隻有5000美元。通過熟人的牽線,他進入了F.M.May6r公司,從事老本行。熟悉的職業,讓他有充足的時間拓展自己的能力,逐漸他將精力投注到歐洲證券的分析和為美國金融機構提供谘詢上,盡管當時沒有人把這個小交易員的話當回事。
索羅斯不厭其煩的研究投機套利的過程,結果研究出一種利用同種股票在不同市場的微小差價,通過低買高賣贏利的方式。而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證券交易所之間的交易並不如現在這般頻繁,地方差異引起的差額利潤,恰恰為索羅斯提供了致富的契機。
通過類似賭博的套利方式,喬治·索羅斯逐漸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並先後在美國、匈牙利、蘇聯建立起了自己的基金會。此後,他更以平均每年35%的綜合成長率讓自己的基金創下了不俗的業績。
華爾街上,人們圍繞著這個“投機天才”展開了紛紛的議論,他所使用的投機方法也在金融城裏被相機仿效。一時,套利投機成了最火爆的金融投資方式。
在索羅斯手中,有一份基金,即量子基金,讓他獲得了華爾街同行的讚歎。這項基金,被普遍認為是在28年曆史中,在全世界的任何投資基金中具有最好業績的一個。其持久的增長率,讓整個紐約金融界都為之折服。這時,喬治·索羅斯賺錢的本領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巨大的財富,為索羅斯帶來了無數的光環,1995年,他被波倫亞大學(意大利)授予了最高榮譽——Laurea Honoris Causa,以獎勵其在促進世界各地的開放社會所做的努力。
表麵上看,索羅斯是個風采翩翩的投資者,但實際上,他又是一個喜好惡作劇的金融大鱷,往往在趁人不備時,給人以致命一擊。索羅斯最早的投機鬧劇並不是亞洲金融危機,而是之前英格蘭銀行事件。
1990年,英國加入了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係——歐洲彙率體係。但,這一舉動看在索羅斯眼裏,頗為不明智。他認為,歐洲彙率體係並不適合英國這樣的體製,將會加重其降息和貶值的壓力。
1992年2月7日,歐盟12個成員國簽訂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而索羅斯在它們簽訂這一條約之前,就已經發現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必將會導致該體係出現一些漏洞。這些漏洞,恰恰就是索羅斯等投機者大做文章的地方。倘若他們集體向歐洲彙率體係薄弱的地方發起進攻,那麼整個機製勢必會被摧毀。同時,利用這種方式,索羅斯等人將會席卷豐厚的財富。
1992年9月,索羅斯開始行動了。他利用英國政府堅持英鎊不貶值的機會,向英國的金融市場發動狙擊,導致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甚至最終不得不退出歐洲彙率體係。僅僅在一天之內,索羅斯就讓英格蘭銀行損失了將近10億美元,而這些錢,都流入了他的口袋。也是因為這場襲擊,索羅斯有了另外一個綽號——“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
一場狙擊的成功顯然沒有讓索羅斯感到過癮。他仍希望能將自己的投機活動推到頂峰。隻是一時間,他沒有找到合適的機遇。於是,索羅斯從金融市場上隱匿了一陣子。在這段時間裏,他訂閱了大量的商業期刊,研究了無數的經濟報告。在外人看來,索羅斯在撼動了一下英國經濟後偃旗息鼓了,實際上,他卻是在積蓄力量,尋找著更有利可圖的機會。
20世紀末,索羅斯發現東南亞的發展過熱,是個謀劃投機的好去處,於是便導演了一場震驚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而日後發生的這場金融危機,徹底讓索羅斯這個名字被刻在了世界金融曆史上,刻在了每個亞洲人的記憶裏。的確,那真的是一場任何人都不會忘記的金融危機!
閃光燈聚焦東南亞
希望獲得無義之財是遭受禍害的開始。
—— 德謨克裏特
1997年之前,世界的目光根本沒有注意到東南亞。各地大大小小的經濟波動,紛爭,讓全球的金融局勢沒有享受到幾天的安穩。正處在發展頂端的東南亞,原本還是人們標榜的楷模,是最讓人放心的一塊投機熱土。可惜,它卻變成了索羅斯心頭惦記的一塊肥肉。
20世紀90年代初期,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出現了飛速的增長,經濟實力日益強盛。據報道,當時東南亞地區的各項經濟指標的增長率均超過德國“經濟奇跡“時期的記錄。以韓國、泰國為例,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每年都超過8%。經濟上卓越的表現,讓各國對發展前景都非常樂觀。可就在東南亞各國領導人正在沉浸在金融繁榮的喜悅中時,索羅斯卻偷偷地盯上了他們。
不要以為,索羅斯會靜觀東南亞的發展,相反,他在這個地方嗅到了危機的味道。
照理說,是東南亞各國太大意了。他們經濟的高速增長,實際上是建立在成本低,勞動力便宜,外向發展等方麵上,而不是在提供生產效率上。這樣依賴原始的資本投入,而非生產效率的改進為東南亞打下的經濟基礎是不穩定的。
其實,在1995年,新加坡克羅斯比證券公司在針對亞洲國家的經濟情況做研究報告時,就發現了這一問題,它還認為,東南亞將會因貿易收支惡化、通貨膨脹以及外債高築而陷入可怕的經濟危機。被高估的經濟增長將為亞洲帶來“災難性的錯誤。”
東南亞政府當時考慮的可不是這一問題。為了加快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步伐,東南亞各國先後放寬金融管製,希望能發展成為世界金融的下一個重心。結果,這樣的措施,無疑對已經勃發的經濟泡沫起到了促生的作用,各國中,投機行為高漲,泡沫經濟四處膨脹。此時再看亞洲的金融發展,無疑是在沙灘上建築的樓閣,有塌陷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