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在中國餐飲業500強中排名中式正餐之首。全聚德文化內涵的挖掘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全聚德的名號始於百年之前,其創始人是楊全仁,楊全仁初到北京時在前門外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有了本錢之後就想自己開一家店鋪。在當時的北京城裏有一家名叫“德聚全”的幹果鋪,楊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時都要經過。但“德聚全”生意蕭條,瀕臨倒閉,於是楊全仁將其盤了下來。
為了給自己的店鋪起一個好的名號,楊全仁請來風水先生商議。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店鋪轉了兩圈,大喜道:“啊呀,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您看這店鋪兩邊的兩條小胡同,就像兩根轎杆兒,將來蓋起一座樓房,便如同一頂八抬大轎,前程不可限量!”風水先生眼珠一轉,又說:“不過,以前這間店鋪甚為倒運,晦氣難除。除非將其‘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即稱‘全聚德’,方可衝其黴運,踏上坦途。”
“全聚德”這個名稱正合和他的心意,一來他的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就是聚攏德行,可以標榜自己做買賣講德行。於是他將店的名號定為“全聚德”。接著他又請來一位對書法頗有造詣的秀才——錢子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匾額掛在門楣之上。那字寫得蒼勁有力,渾厚醒目,為小店增色不少。時至今日,全聚德的生意依然紅火。全聚德曆經百年,這些曆史淵源更加增加了店鋪的厚重感。
現代人講究不僅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更要吃出文化,用文化內涵來包裝自己的招牌菜也就迎合了顧客們的這種心理和社會的一種趨勢。餐館在包裝招牌菜的時候,不妨好好挖掘一下菜品的文化內涵。
19.給招牌菜起個好名字
七夕傳統情人節到來之前,北京全聚德和平門店設置了“七夕”專場餐位,把為情侶準備的豐盛晚宴取名為“花好月圓”。曲園酒樓根據七夕穿針引線“乞巧”的民俗講究,推出包括蒜茸穿心蓮、五彩金針菇在內的“七夕乞巧套餐”,寓意“心靈手巧”。厚德福用糖醋瓦塊魚焙麵搭起了“鵲橋”,鴻賓樓還給菜品改了“吉祥名”,糖溜卷果叫“甜甜蜜蜜”、鮑魚菜心叫“心心相印”。國際飯店星光旋轉餐館為青年人群推出“鵲橋相會”七夕主題餐。“穿心蓮”、“花好月圓”、“相約鵲橋”……這些聽起來就“好吃”的名詞兒,是京城老字號將為市民捧出各種好口彩的“寓意餐”。七夕節上全聚德客戶盈門。
一道招牌菜如果有一個很有寓意的名字,就會引起顧客的好奇心,也會促進顧客的消費。
廣東人吃飯講究個意頭,香港人則認為意頭菜能夠起到改運的作用,發菜蠔汁就是發財好市;炸蝦球就是生意興隆;乳全豬就是鴻運當頭;發菜豬手就是如發財就手、發菜蠔豉就是發財好事、豉油白切雞就是鴛鴦雞、魚丸生菜就是源源生財、豆腐蒸肉餅就是老少平安等。“食在廣州”的招牌菜色名應是“龍鳳虎羹”,龍即蛇,鳳即雞,虎即貓。廣州人從不把雞腳叫雞爪,而叫鳳爪,有外人誤以為是鳳凰之爪而不敢下箸。
這些有寓意的招牌菜名,都寄予了人們祝福和美好的願望,顧客在享用這些有美好寓意的特色菜時,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也享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並且這些招牌菜的名字和寓意還會被顧客傳播的更為廣泛,從而能有效地擴大餐館的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