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師這樣說,可是甘地仍然不願意這樣做,他隻想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高分,所以在上課時他都專心聽講,回到家裏,在功課做完之前,絕不看其他的書。

可是,有一天,當父親買了一本家喻戶曉的《孝子斯羅梵納》給甘地時,甘地卻違背了原則,也顧不得功課有沒有做完,因為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他,幾乎使他廢寢忘食。故事的主角斯羅梵納是一個孝順的青年,他的父母想要去聖地膜拜祈福,為了實現父母的心願,他便不辭辛苦,一路背著他那失明的雙親去朝聖。不幸的是在途中,他被正在狩獵的達夏拉達王所誤殺。

這個悲慘的故事深深撥動了甘地的心弦,使他百看不厭。正在這時,有一個巡回劇團在甘地的家鄉公演《孝子斯羅梵納》的故事。劇中有一幕是斯羅梵納肩上扛著一個竹籠,馱著失明的父母到各地頂禮膜拜,這個場景留給甘地無法磨滅的印象,他在心裏一再告訴自己:“甘地呀,你要像斯羅梵納一樣,無論遭到多大的苦難,都要堅強地活下去。”

演《孝子斯羅梵納》的劇團走後,又來了一個劇團演出《哈立斯昌德羅》的故事,征得父親的同意後,甘地便去看了這出戲。哈立斯昌德羅是傳說中的印度國王,為人寬厚正直。有一天,神為了試探哈立斯昌德羅是否真的寬厚正直,便變成一個惡魔,向國王提出許多難題,要他解決,惡魔還威脅他說:“如果無法解答這些問題,我就把王後和王子殺死。”當惡魔提出各種問題時,國王哈立斯昌德羅始終鎮定地思考,然後不慌不忙地把問題一一解決,他的機智和勇敢終於使惡魔知難而退,王後與王子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這出戲甘地隻看過幾次,可是留給他的印象卻非常深刻,每天晚上臨睡前,甘地的腦海裏都會浮現出哈立斯昌德羅的影像。他天天問自己:“為什麼世人不能像哈立斯昌德羅一樣正直呢?”每次想到這裏,甘地就非常難過。

甘地當時完全相信斯羅梵納和哈立斯昌德羅的故事是真實的。成年後他才知道,斯羅梵納和哈立斯昌德羅並不是真實的人,他們都是詩人所塑造出來的理想化的人物,雖然如此,他們依舊活在他的心中。

13歲那一年,也就是中學二年級時,甘地便在父母的安排下結婚了。

像甘地這樣在13歲時就結婚的情形在印度並不少見。早在幾百年前,印度就一直有童婚的習俗。

所謂“童婚”,顧名思義,就是在未成年時就結婚的意思。由於印度有嚴格的階級製度,隻有同階級的人才能結婚。有些人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對象,隻好終生不娶,過著孤單的生活。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現象,每當生下男孩時,父母就要立刻讓孩子同階級的女孩訂婚,到十二三歲時就趕快娶回來成親。

甘地好像一共訂過三次婚,雖然他自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舉行過儀式。甘地第三次訂婚是在7歲那年,這也是別人後來告訴過他,他才知道的。第三次所訂婚的少女最後成了他的妻子。這位少女與甘地同齡,名字叫做嘉斯杜白,在結婚以前甘地就認識她了,可是,他沒有想到她就是他的妻子。

有一天,13歲的甘地看到母親指揮著仆人打點裏裏外外的事情,他知道他們家要辦喜事了,所以便好奇地問:“媽媽,誰要結婚?”

“孩子,是你要結婚啊!你爸爸說,你兩位哥哥的婚禮也要同時舉行。”

甘地的父母認為他們兄弟三人的婚禮同時舉行,可以減少由這些令人頭痛的繁文縟節所帶來的麻煩,而且可以節省錢,因為就算弄得鋪張一些,也總比三次分開辦劃算。他們兄弟三人的婚禮不是在拉奇科特,而是在故鄉波爾班達舉辦,就這樣兄弟三人從拉奇科特被送回波爾班達。在拉奇科特當首相的父親由於公務繁忙,一直到婚禮快開始時,才從拉奇科特匆匆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