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之後,南非聯邦政府也隻好采納甘地的意見,讓印度人加入調查委員會。此外,甘地還建議政府訂立《印度人救濟法》。

不久,議會便通過了《印度人救濟法》,經斯穆茨將軍簽署後,立刻生效。這項議案的成立,不但廢止了3英鎊人頭稅的法案,而且還承認了以印度儀式所結合的婚姻關係。同時,印度人隻要取得一張簡單的居住證明,就可在南非的任何州居住。

連續進行了8年的“撒地亞·哥拉哈運動”,如今已得到勝利,南非終於成為印度移民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了。

勝利的消息傳到印度後,甘地很快就收到國大黨戈克利先生的來信,內容如下:

“甘地先生,恭喜你終於取得了勝利。現在你在南非的工作差不多已經完成了吧,我想請你回國,為印度同胞服務。今年夏天我會待在倫敦,我希望能在那裏和你會麵,商討向英國議會和殖民大臣提出印度自治計劃的問題,不知你意下如何?”

印度自治,真是太棒了!

長期以來,印度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的統治下,印度人民飽受種種不平等的待遇,如果想要獨立,必須先實現自治。這樣重大的問題,戈克利竟然要他參與,他真的可以勝任嗎?考慮再三,甘地還是下定決心,接受戈克利的建議,並打算在1914年7月18日,從杜爾班港搭乘汽船到倫敦與戈克利麵談。

“撒地亞·哥拉哈農場”

1914年8月6日,甘地剛抵達倫敦,就聽到一個令人震撼的消息:兩天前,由於德國軍隊入侵比利時,英國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戈克利因為健康的關係去了巴黎,因為戰爭的爆發,巴黎和倫敦之間的交通已經斷絕,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這次的戰爭,英國決心孤注一擲、全力迎戰,全國人民表現得慷慨激昂,尤其是學生們,更是爭先恐後地參加義勇軍,捍衛自己的國家。遇到這種異常的情勢,身為印度人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呢?這時甘地的朋友勸他:“英國忙於應付德國,沒有餘力顧及其他,我們應該借著這個機會,提出印度自治的要求。為了避免印度叛變,英國政府一定會答應我們的要求的。”

甘地認為在對方有困難時,應該先協助它解決困難,等到問題解決以後,才可提出正當的要求。乘人之危的做法,他是堅決不同意的。甘地仍舊采取與布爾戰爭相同的行動,組織印度誌願軍,訓練救護隊以救援受傷的英軍。

但是,招募誌願軍的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再加上他長期在南非奔波,以致積勞成疾,得了肋膜炎而住進醫院。他原先還以為隻要住幾天就可以出院了呢,可醫生卻告訴他說:“你最好趁著冬天還沒有到來時趕回印度,否則,冬天一到,你的病情將會惡化。”

甘地隻好聽從醫生的勸告,在1915年1月9日返回印度。比他提前一年回國的戈克利特地趕來迎接他,同時,還為他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也許是戈克利曾向大家提過甘地要返回印度的事,所以有很多印度的名人都出席了這個歡迎會。他們從南非的活動,一直談到英國的情形、印度的自治以及印度民族的未來命運等問題。

當所有的人都告辭了,隻剩下甘地和戈克利兩人時,戈克利非常關切地問他:“你今後有什麼打算?如果你願意,歡迎你加入我創立的印度人服務協會。”

所謂的印度人服務協會,就是為印度人爭取福利的工作團體。起初,甘地也想按照戈克利的意思,在印度服務協會工作。可是後來,當他跟該協會的會員接觸時,才發現他們的觀念和做法卻與他完全不同,雖然他們的目標也是為了爭取印度全民的利益。

他想回到故鄉拉奇科特去經營農場,召集以前在南非菲尼克斯農場共事過的朋友,大家一起重過甘苦與共的生活,發揚“撒地亞·哥拉哈”精神,以求印度獨立。因為要讓印度獲得自治以至於獨立,光靠政治運動是不夠的,必須全印度人的精神都蘊涵真理。他對戈克利說:“我想和在南非時的朋友一起經營農場,然後以這個農場為基礎,把‘撒地亞·哥拉哈運動’拓展到整個印度。”

戈克利聽了也很讚同,他心平氣和地說:“甘地先生,我明白你的心意,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雖然我們的目標相同,但是做法和觀念還是有差別的。如果經費上有困難,隨時可以來找我。”

不必操心經費問題就能開設農場,這簡直是做夢都意想不到的啊!甘地高興極了,於是準備立刻著手籌劃。戈克利又叮囑他說:“你離開祖國已有22年了,很多東西都在不斷地改變,我建議你先到國內各地去遊曆一番,以了解印度的現狀,這樣才能更正確地把握方向。至於別人的閑言閑語,務必仔細辨別真偽善惡,經慎重考慮之後才作決定,不可輕易動搖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