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梅達巴事件處理完畢後,甘地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撒地亞·哥拉哈”的精神灌輸給印度人民。要使這麼多農人、工人了解“撒地亞·哥拉哈”的和平精神,實在不容易。要讓所有印度人完全具備“撒地亞·哥拉哈”的精神,更不是短期內能夠達成的目標,必須要有周詳的計劃和長遠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這個理想。為了擴大效果,他就把過去他所發行的《神之子》雜誌擴大刊行,並印成各種新的小冊子發給群眾。

阿姆利則血案

4月13日,甘地在阿赫梅達巴的農場召開群眾大會。在另一個地方,阿姆利則也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由於英國人封鎖消息,所以,除了當地居民外,沒有任何印度人知道這件事,直到三四個月之後,這個消息才逐漸被傳播開來。

這件事的起因是在4月6日這天,阿姆利則地區的人為了響應全國的罷工,也開展了活動。當地總督戴亞將軍看到街上龐大的遊行隊伍,便立刻發布戒嚴令,出動軍隊禁止任何集會。

4月6日過去了,但戒嚴令卻遲遲沒有解除,因此,市民便決定一個星期之後(也就是4月13日),在賈利安瓦拉巴格廣場集會抗議。戴爾將軍知道後以後,立即命令軍隊全副武裝,包圍在公園集會的人。

軍隊把廣場包圍了起來,在廣場的唯一出入口架設機關槍,瘋狂地向手無寸鐵的群眾掃射。群眾們聽到槍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紛紛擁到出口處,這樣一來,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傷亡。那些軍人掃射完畢後,便頭也不回地離去了。這次事件中有400人當場死亡,受傷者達1200人之多。

這個消息傳到英國後,英國輿論分成兩派:保守派人士把戴亞將軍捧成英雄人物,還發動捐款來獎勵他;自由主義派人士則認為戴亞將軍的做法應該被譴責,他們要求英國議會組織“阿姆利則事件調查委員會”,到印度來實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連英國人也毫不偏袒地抨擊戴亞的做法,令人稍感安慰,可見公理、正義自在人心。但令人遺憾的是,“阿姆利則事件調查委員會”的成員全是英國人,此次調查可能有失公正。因此甘地必須站出來,站在印度人的立場參與調查工作。甘地向旁遮普的州政府申請進入阿姆利則,可是幾個月過去了,卻一點回音也沒有。直到當年10月,許可證才下來。心急如焚的甘地便立刻動身前往阿姆利則。

甘地抵達阿姆利則時,火車站前的廣場早已聚滿熱情的民眾,他們一看到甘地就歡呼:

“甘地先生來了!”

“甘地萬歲!”

甘地離開人群,想先在朋友家商討事情,但他還沒來得及坐下,群眾又蜂擁著跟了過來,幾乎不用他發問,他們就詳細地跟他陳述了戴亞將軍的殘酷迫害行為。

雖然甘地每天都認真地進行調查,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難以獲得好的效果。印度國民大會黨看到他孤軍奮鬥,便派了尼赫魯父子來協助他。他與尼赫魯父子的深厚感情,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建立的。

不久,英皇所宣布的《印度政府法案》頒布實施了。這個改革案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與印度雙方的約定,把不合理的亞洲法和羅拉特法等加以修改而形成的。這項法案聲稱:“在印度政府的各個部門中逐步加強與印度人的聯係,以使其自治體製日趨發展;旨在使帝國內的一個組成部分──英屬印度進一步實現責任政府製度。”

新頒的憲法名義上是讓印度自治,而事實上,隻不過在各州政府的大臣中多安插幾個印度人罷了,這隻是英國企圖掩人耳目的手段而已。

這種自欺欺人的自治法案,當然令甘地極度不滿,其他人也都不滿意。印度的領導階層對此事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同意接受這個不完整的自治法案案,有的則表示完全反對。就在這時,國民大會黨的領導人來訪問甘地時向他表示:“國民大會黨的總會不久將在阿姆利則揭幕,大家都想聽聽你對自治法案的看法,這次你無論如何要正式參加,不要再像以前一樣隻站在旁觀者的立場。”

他的語氣懇切、態度誠摯,使甘地無法拒絕,隻好應允下來。

戈克利在世時,就曾一再勸甘地加入國民大會黨,都被他委婉拒絕了。因為那時他認為,通過精神運動來解救印度,要比參加政治活動有效而且重要得多。可是,自從阿姆利則事件發生後,他開始明白,要促進印度的獨立,已不能隻停留在精神運動的階段了。因此,就在當年12月,他正式參加在阿姆利則舉行的國民大會黨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