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演講激起共鳴2(1 / 3)

第六章演講激起共鳴2

用語調打動聽眾

演講的內容是通過聲音傳播給聽眾的,所以語調的感染力也非常大。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說出來,效果就會大不相同。這並不取決於你音質的好壞,而取決你聲音中所包含的感情,你究竟是用嘴說話?還是用心說話?通過你的語調可以顯示出來。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人,由於說話聲調自然、親切、悅耳從而受到人們的喜歡。一個人說話的語調能代表他此時的情緒,甚至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

語調明朗、幹脆利落而不帶尾音,這樣的人一般性格開朗,做事果斷。語調輕柔,婉約,這個人的性格一般都很溫柔且善解人意。嗓門很大,語調激揚,此人絕對是個風風火火,性格急躁之人。人們常說:心聲相連,所以聲調是你情緒的晴雨表,沒有一個人會在高興的時候,用低沉地語調發出“我好高興啊!”相反會發出充滿活力和喜悅色彩的語調。所以演講當中語調的不同可以表達出各種各樣的含義。如果你不想使聽眾誤解你的心情和情緒,就一定要發出適合的語調。一個人的聲音帶有感情色彩及冷暖溫度,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每個說話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情緒和心情通過聲音傳達給聽眾。語調的強、弱、緩、急、快、慢、高、低、代表了不同的心情,同時你聲調的表達也要適合聽眾的欣賞要求,要讓聽眾能夠理解和接受。有些人非常介意自己的聲音不夠優美,故意模仿優雅的聲音。還有些女孩子,為了顯示自己的嬌柔可人,故意嗲聲嗲氣、呼氣多於說話。其實這種矯揉造作的方式反而令人感到厭惡。說話時,聲調平和,語音清晰、自然真實、發自內心的聲音才最具有魅力和感召力。一般來講,聲音的魅力和個人的性格、氣質修養、年齡及人生經驗的深淺成正比。

帶有熱情和感染力

卡耐基認為,如果你的目標是說服,請記住動之以情比曉之以理成果更大。因為,演講者以感情和有感染力的熱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時,聽眾很少會產生相反的意念。此處說的“有感染力的”,因為熱情就像那樣。它會將一切相反的意念摒棄於一邊。要激起情感,自己必須先熱情如火。不管一個人能夠編造出多精妙的詞句,不管他能搜集多少例證,不管他的聲音多美妙,手勢多優雅,倘若不能真誠講述,這些都隻是耀眼的裝飾罷了。要使聽眾印象深刻,先得自己有深刻印象。你的精神由於你的雙眼而閃亮發光,由於你的聲音而輻射四方,並由於你的態度而自我煥發,它便會與聽眾產生溝通。每次演講時,特別在自認為目的是要說服時,你的一舉一動總是決定著聽眾的態度。你如果缺乏熱情,他們也會冷淡。“當聽眾們昏昏睡去時,”亨利·華德·畢丘這麼寫道:“隻有一件事可做,給招待員一根尖棒,讓他去狠刺演講者。”一次,在哥倫比亞大學,卡耐基是一次演講比賽的評委。演講者全都經過精心準備,全都急於好好表現自己——他們絞盡腦汁隻為獲得獎章,而少有或根本沒有說服的欲望。

他們選擇題目的惟一標準,是這些題目容易在演講中發揮。他們對自己所做的議論,沒有多少個人興趣——他們一連串的演講僅是一種藝術表演而已。惟一一個例外是一位來自非洲的王子。他選的題目是“非洲對現代文明的貢獻”。他所吐的每個字裏都包含著強烈的情感。他的演講是出於信念和熱情的活生生的東西,而不僅隻是表演。他演講時如同他是自己人民的代表,是他那片大陸的代表——充滿智慧、品格高尚、滿腔善意。他帶給人們一種信息,就是他的人民的希望;他也同時帶來一項請求,即渴望聽眾的了解。雖然在當眾講話技巧方麵他可能不比其他競爭者表現更佳,裁判們還是把獎章頒給了他。裁判所見到的,是他的演講燃著真誠之火,閃爍著真實的光芒。除他而外,其餘的演講都隻是火光閃動不定的煤氣暖爐罷了。

王子在這遙遠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學到了一課:僅運用理智是不能在演講中把自己的個性投射於別人身上的,必須展現出你對於自己所講的內容有多麼深摯的信念。

讓掌聲更熱烈

人應當具有激情,但是也應當具有駕馭激情的本領。——玻爾

怎樣使演講成功

有一次,卡耐基曾去參加紐約扶輪社的聚餐。在席間,有一位政府要員演說;自然,他的尊貴地位,給了他一種威信,當時的人們都是樂意聽他演說的。他答應和參加聚餐的人們談談他供職機關的工作情形,這是每一位紐約的商人都願意知道的。當然,他十分明了他的題目。而且他演說的時候,絕不能把他所知道的完全說出來;可是,他卻不曾把他的演說計劃一下。他對材料沒有加以選擇,而且也不安排先後的次序,他靠著一股勇氣,不顧一切地開始演說,自己不知道將說到什麼地方去,隻是一味的向前亂闖。他的心中是一團混亂的東西,所以他所說的內容也隻是一盤雜碎。他像是先給人們一杯冰淇淋,然後再來一盤湯,接著來了魚和水果。他又好像給了人們一種湯和冰淇淋以及熏魚的雜拌,對此,卡耐基說:“我不論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候都不曾見到這樣差勁的演說家。”

他本來想在席間做一篇有聲有色的演說,然而現在是絕望了。他從衣袋裏取出一卷演說稿,雖然沒有人問到他這演說稿的問題,但他先承認這是他的書記代寫的。這卷演說稿也是雜亂無章的東西,所以他茫無頭緒地翻閱演說稿。他一麵這樣做,一麵又想說話,但是做不到。所以隻好向大家道歉,要了一杯水喝,想借這救他一下急;但是,他的手顫動著舉杯喝了一口水,說了幾句更是淩亂不堪的話,於是又重複著翻他的演說稿。時間一分鍾一分鍾的過去,他也顯出更無救、更困難、更混亂、更窘迫的情態。他急得額上流下汗來,顫顫地拿出手帕來擦拭。做聽眾的人們,眼看著他這樣的慘敗,聽眾激起了同情心,所以聽眾的情緒也被困擾了。他的固執勝過了他的聰明,他並不因此而停止了他的演講,他一麵指手畫腳,一麵還是翻他的演說稿,向人家道歉和喝水。每一位聽眾,都可以看出這將成為整個的失敗。最後,他總算停止掙紮而坐下來了,聽眾也鬆了一口氣。卡耐基說他,從來不曾做過這樣不安的聽眾,也從來不曾見過這樣慚愧的演說家。他那一次演說,正像盧梭講的寫情書時的心情不安一樣。他不知道要講些什麼,竟貿然

的開講了;而講完之後,還是不曾知道講了些什麼。

這段故事的寓意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沒有次序的時候,那麼,他擁有的思想愈多,頭緒也愈亂了。”這是霍勃·斯賓塞的一句名言。卡耐基曾希望在世界各地的他的演說訓練班門口,都能夠把拿破侖的“打仗的藝術是一種科學,如不是深思熟慮,絕對不會成功的”這句名言,做成霓虹燈的大廣告而警惕大家。一串意見,最好而最有效的排列方法是什麼?在沒有把這一串意見研究明白之前,是沒有人能夠曉得的。它永遠是每位演說者都要問的一個新問題,我們雖然沒有方法決定毫不錯誤的規則;但是,我們終可以用實在的例子,來表明什麼是有條理的排列。

(1)畢菲粹茲的演講結構法

畢菲粹茲是美國參議院的議員,他寫過一本《公開演說的藝術》,此書雖短,但是很實用。這位大政治競選家說:“演說的人,必須對自己的題目很有把握,就是把所有的事實,都搜集起

來,然後再加以整理、研究而使它融化。不要采取單獨一方麵的材料,各方麵的材料都要搜集、選擇,並且這些材料都得是確切的事實,不是假設或是未曾證實的臆說,不要說你以為這是這樣、那樣。”“每項事情都要加以證實,這得經過十分辛苦的探究;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呢?你不是預備向大家有所報告、陳述和勸導嗎?你不是想使你所說的話成為一種權威嗎?”“把一切的事實搜集而加以整理之後,你必須自己去想解決的方法,那你的演說才會有創造性和個人特有的力量,才有了‘你’在裏麵。然後,你可以把你的意見,盡量的明白而合理的寫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先提出各方麵的事實,然後再去尋求出確切的結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