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忠告一:做“有誌”之人(3 / 3)

在李嘉誠先生的事業發展過程中,他的理想和目標是逐一實現的。雖然李嘉誠先生事業的發展過程多姿多彩,無法用隻言片語解析清楚,但我們仍然嚐試用以下的程序來解析李嘉誠先生龐大事業發展的經過。

(1)李嘉誠先生自小就已經有很遠大的理想,要創一番大業。這是他日後事業發展的支柱,也是航向,是指針。這時,他個人的理想可能隻是一種比較模糊的觀念,仍然未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2)他通過打工,吸收社會經驗、人生經驗以及事業上的經驗,並由此而累積資本。這個時期,他已經投身於社會,有了工作經驗,心中正慢慢規劃出自己將來事業的藍圖。

(3)李嘉誠先生開始實現他的理想。他辭去總經理的職位,以個人資金開創自己的事業,這時他的目標開始清晰了,就是首先要開辦一所塑料花廠,作為事業展開的第一步。但這隻是第一步。因為在他心中,塑料花廠的建立和運作成功隻是他的眾多目標之一,李嘉誠先生還有很多更遠大的目標。(4)李嘉誠先生的塑料花廠辦得非常成功,他因此贏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稱號。但對李嘉誠先生來說,塑料花廠隻不過是起步而已,他下一個目標就是進軍當時的地產界。後來,他終於成功地在地產行業中打出名堂,而且創建了香港最有實力的地產發展公司。這一個目標又成功地完成了。

(5)李嘉誠先生通過一連串的收購活動,不斷將自己的企業壯大。這仍然是他逐步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每一個目標完成之後,他都會有另外更多的目標,而且通常都是更高的目標。

他在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不斷訂立不同的、較為具體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地向這些具體目標進發。

事業的成功,是先要有理想,然後再有具體的目標。跨過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理想就可以慢慢實現。這一點我們從李嘉誠先生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

如何規劃自己的目標首先,你要明確你想做什麼。

選擇和確立目標一定要從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自己的興趣與優勢等實際條件出發。這是最重要的。

美國舊金山的一個人才研究中心對各行各業的1 500名出類拔萃的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成功者所選擇的奮鬥目標和工作領域都是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和確有專長的職業。因此,他們工作起來既興趣濃厚、心情愉快,又專心致誌、幹得出色。興趣、特長和優勢一般包括:一是原來的學識基礎,二是自己的特長,三是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四是發展興趣愛好的客觀條件。還需要補充的是,如果你認為幹什麼事情最有價值,即使原來沒這種興趣,也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

成功的真諦是自我實現,經營自己的人生要有自己的頭腦!選擇目標意味著你到底要什麼,你認為什麼樣的生活和目標才適合自己,隻有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隻有你有自由的價值取向,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才會做出具體而明確的判斷與決策。即使你問一個富豪當初創業的動機是什麼,他們大多也會告訴你:個人有什麼興趣很重要。

記者采訪李嘉誠時,問道:“李先生,你是從零開始創業的。你認為對創業者自身來說成就事業至關重要的是什麼?”

李嘉誠回答:“是培養自己對所從事行業的濃厚興趣。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有了興趣,就會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這樣的心態,做每一件事情是沒有困難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養出對哪一行的興趣,否則,要成功,要出人頭地不容易。經商,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對這一行業未來至少是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預測,那麼你麵對每一件事情,就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

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對自己的學業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專心致誌,潛心攻讀。古希臘傑出的數學家阿基米德,興趣集中在數學王國裏,端起碗忘了吃飯,在火盆的灰燼裏畫各種幾何圖形,進浴池又忘了洗澡,竟拿起擦身用的油在身上畫起圖形來。俄國傑出的園藝學家米丘林,從小就喜歡在園子裏挖地、選種、播種、栽培和摘果,這同時也培養了他去創造發明新品種的濃厚興趣。在後來的研究中,他培育了300多種果樹新品種。

英國人類學家古道爾,小時候對母雞下蛋感興趣,一個人偷偷爬到雞窩裏,一蹲幾小時觀察母雞下蛋。後來他抱著這樣的興趣去研究黑猩猩,不畏艱險,隻身深入熱帶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經過10年的觀察和研究,寫成了不朽的著作《人類的近親》等著作。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他在文學、醫學、數學方麵談不上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對打獵、旅行、采集標本、觀察動植物有著特殊的興趣,正是在別人看來是不務正業的這一興趣導引著他潛心觀察,勤於思考,最後完成《物種起源》這樣的輝煌之作。

我國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者興趣所至,如醉如癡者更是數不勝數。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是“年少雞鳴方就枕”,可見他對學習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對學習的興趣終生不減,正如他作詩自敘的那樣“生平喜攤書,垂老如昔狂”。這些事實都表明,凡是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都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有著濃厚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是他對自己獲得巨大成功的經驗總結。

其次,你的選擇要符合社會需要。

這是使人生目標合理的根本保證。要堅持為人類根本利益的原則。因為任何人的才智本來就是人類文化遺產哺育的結果,費爾巴哈認為:“能夠把人從自然界抽出來嗎?不能!但直接從自然界產生的人,隻是純粹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曆史的產物。”因為滿足社會需要的範圍越廣泛,其目標就越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人生具有較長時間的挑戰性,可以成為人生的恒久推動力量。要使目標服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所指示的大方向,就要使之與社會曆史大趨勢、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趨勢相統一。

你所追求的目標和成果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需要有銷售市場的“產品”。因此,你所選擇的目標一定要有社會需要,這種需要越大越好。

20世紀50年代,日本有個叫安藤百福的青年人正在尋求創業門路。他選擇什麼目標呢?他每天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許多人擠在飯鋪前等著吃熱麵條。他想,這麼多人吃麵條,如果有開水一衝的麵條可吃那多方便。於是,他就以研製銷售方便麵作為創業的目標。經過3年的努力,第一批“雞肉方便麵”試製試銷成功,並很快成了熱門貨,僅一年就售出1300萬份。從此,他出任日清食品公司總經理,使製作方便麵成為風行世界的巨大產業。

再次,你的目標應既有激勵價值,又要現實可行。

心理學實驗證明,太難和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起人的興趣和熱情;隻有比較難的事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才會激發人的熱情行動。

目標是現實行動的指南,如果低於自己的水平,幹些不能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則不具有激勵價值;但如果高不可攀,拿不出一項切實可行的計劃來,不能在一兩年內明顯見效,則會挫傷積極性,反而起消極作用。

那麼如何掌握一個合適的程度呢?情況完全因人而異。

個人的經驗、素質、水平和現實環境條件是我們製定短期目標的依據。

由於個人條件不同,我們在製定目標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經驗閱曆、素質特色、所處的環境條件等,使我們的目標既要高出現實水平,又要基本可行。

最後,為了達到目標,你要學會放棄人們往往認為他們不應錯過生命所賦予的一切。那種抑製不住的貪婪欲望促使他們想知道一切,達到一切,擁有一切,搞得自己一生就像是在進行百米賽跑。

忙於一切,使得絕大多數人忽略了這個不容改變的現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任何東西都需要我們為它付出相應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放棄。

因為我們總是在想“我們想得到什麼”,而不去想為了得到它們,我們必須放棄什麼,所以,很多人的一生中都充滿了不斷的沮喪。他們想擁有別人所擁有的一切,想立即擁有並盡可能多地擁有。當然他們還想擁有永遠的安全,而當在這種安全第二天就消失時,他們會感到極度的失望。

為什麼?答案非常簡單:他們製定了一個目標、一份計劃,但他們沒有同時決定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自己應放棄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到底要什麼,當然無法選擇;但如果你知道要什麼,卻又總是害怕失去什麼,也同樣無法選擇,或者做出錯誤的選擇。選擇當然是為了獲得,但它同時也意味著喪失。你若不想失去什麼,怎麼能做出你的選擇呢?這就是選擇與心態密切相關的原因。

中國話中的“舍得”很有意思,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因此,選擇目標,爭取達到,不是腳踩兩隻船的事,不能同時騎兩匹馬。你要有一番作為,取得成就,就必須有一番下定決心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