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忠告二:做“有恒”之人(1 / 3)

第二章 忠告二:做“有恒”之人

最近李嘉誠先生在汕頭大學以“有誌、有識、有恒、有為”為題,發表演講,引起不少青年的共鳴。

他引述曾國藩的名句:“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恒,有恒則無不成之事。”要“有為”就必須“有誌、有識、有恒”,李嘉誠先生的這一真言應成為青年人奮鬥的座右銘。

認定目標,持之以恒立定誌向是不難的,難的是持之以恒地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計劃不斷地奮發,不斷地進取。有道是“有誌者立長誌,無誌者常立誌”。工作是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才能做好的。

確立人生目標,不斷地鞭策自己,持之以恒地做,必會使自己更好地成長,擁有成功人生。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基石,這一點在李嘉誠先生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李嘉誠出身於社會基層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李雲經先生一度經商,失敗後回家鄉教書,因此李嘉誠在童年受到很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然而,這一正常的健康的成長歲月很快就為時代的車輪所碾碎,由於日本入侵,父親不得不帶著一家人從潮州逃難到香港。

到港之後,李雲經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觀。他不再以古代聖賢的言行風範訓子,而是要求李嘉誠“學做香港人”。

人與人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

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州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

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

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立根於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成一件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

困難的是英語關。李嘉誠進了香港的中學念初中。香港的中學,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即使是中文中學,英文教材也占半數以上。

這是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結果。從客觀上講,這也有助於提高港人商業文化的素質。

香港之所以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與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較高分不開。懂得英語,就能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從事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李嘉誠不再是學校的驕子,他坐在課堂聽課,如聽天書,不知所雲。而其他同學,從小學起就開始學英語。李嘉誠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難言的自卑。

李雲經詢問兒子上學的情況,說道:“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

李嘉誠點點頭,領會父親的苦心。且不說為了前途,就憑學費來之不易這一點,他也會以苦讀上進來報答父恩母愛。數十年後,每當李嘉誠回憶父親生病不求醫,省下藥錢供他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時,都禁不住神色黯然。

李嘉誠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李嘉誠怕影響家人的睡眠,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還是讀英語。

即使後來因父親過早病故,李嘉誠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鍾表公司當學徒,在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他也從不間斷地堅持業餘學習英語。

有時累得全身酸痛,精疲力盡,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但他仍然每天堅持自修至深夜才睡,從不懈怠。

功夫不負苦心人。幾年後,李嘉誠熟練地掌握了廣州話和英語這兩門語言。

在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接受采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在日後的商戰風雲中,廣州話和英語使李嘉誠受益匪淺。

要成功,最忌“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遇事淺嚐輒止,必然碌碌終生而一事無成。世上愈是珍貴之物,則費時愈長,費力愈大,得之愈難。即便是燕子壘巢,工蜂築窩也都非一朝一夕的工夫,人們又怎能企望輕而易舉便獲得成功呢?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求證“哥德巴赫猜想”,他用過的稿紙幾乎可以裝滿一個小房間;作家姚雪垠為了寫成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竟耗費了40年的心血……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點石成金須恒心。

俗話說得好: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野兔。如果能每天學習1小時,並堅持12年,所學到的東西,一定遠比坐在學校裏接受四年高等教育所學到的多。正如布爾沃所說:“恒心與忍耐力是征服者的靈魂,它是人類反抗命運,個人反抗世界,靈魂反抗物質的最有力支持,它也是福音書的精髓。從社會的角度看,考慮到它對種族問題和社會製度的影響,其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為過。”

人類迄今為止,還不曾有一項重大的成就不是憑借堅持不懈的精神而實現的。

因為有了恒心,才有了埃及平原上宏偉的金字塔,才有了耶路撒冷巍峨的廟堂;因為有了恒心,人們才登上了氣候惡劣、雲霧繚繞的阿爾卑斯山,在寬闊無邊的大西洋上開辟了通道……滴水可以穿石。如果三心二意,哪怕是天才,也勢必一事無成;隻有仰仗恒心,點滴積累,才能看到成功之日。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後,而耐跑的馬才會脫穎而出。近年來浮誇,急功近利,希望通過各種渠道(如媒體)快速成名,或千方百計走門路爭取獲獎等風氣有所蔓延。前一時期網站流行,一旦公司在美國上市後,創始人一夜之間成為巨富。

有些年輕人認為隻要有一兩個創意,就能很快成為百萬富翁。有一位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甚至打算畢業後幾年內就賺幾千萬美元,到了30歲便不再工作,周遊世界,盡情享受。現在網絡泡沫破滅,網絡英雄也遇到各種挫折和麻煩,人們醒悟過來,創業不那麼容易。其實創業和真正取得成功是十分艱難的。人們隻看到比爾·蓋茨年紀輕輕就成為世界首富,其實蓋茨中學成績優異,從13歲開始就用全部課餘時間在電腦上編程;創辦微軟後經常工作到淩晨,在地板上睡覺。蓋茨連續奮鬥了20年,20世紀80年代末,在他30多歲時微軟公司才變得名氣很大,但當時微軟還進不了世界500強行列。蓋茨說過,“要想在計算機領域取得成功,要準備長期睡在地板上。”

任何事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沒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很難有大的作為。吳文俊的“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和袁隆平的“水稻雜交”都是30多年艱苦奮鬥的產物。

高斯,是18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他19歲那年成功地解決了當時自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以來兩千多年一直懸而未決的數學一大難題,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有人曾問高斯:“你為什麼在科學上能有那麼多的發現?”高斯回答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專心和持久地思考數學真理,他也會做出同樣的發現。”由此看來,“專心致誌,持之以恒”也是高斯成功的秘訣。

有這麼一個故事:比爾和雷諾是兩個精力旺盛又愛幻想的年輕人,他們不甘心過著貧窮的生活,一起來到非洲腹地,去尋找傳說中的寶石。在渺無人煙的山穀,比爾和雷諾一塊接一塊地揀著礦石,這無疑是一項既枯燥又辛苦的工作。

時間一天天逝去,揀過的礦石一天天增多,比爾和雷諾的手已經磨破了,身上被毒辣的太陽曬掉了一層皮,被蚊蟲叮咬過的地方開始流血化膿。在揀到9 999塊礦石的時候,雷諾堅持不住了,他決定離開那裏。

比爾說:“我們已經揀了9 999塊,就這樣放棄豈不是半途而廢?要不就再揀一塊湊到10 000,說不定最後一塊就是寶石。”雷諾不耐煩地說:“現在誰還抱有你這想法,那他肯定是白癡。”他說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比爾看著雷諾的背影從視野中消失,歎了口氣,隨後又揀起一塊礦石。他感到手裏的這塊礦石沉甸甸的,與以往的大不相同,他仔細一看,原來真的就是夢寐以求的寶石。回到家鄉阿拉斯加,比爾將寶石變賣,開起了鋼鐵工廠。

若幹年後,當雷諾還在阿拉斯加流浪的時候,比爾已經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鋼鐵大王。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很有感觸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成功和失敗隻有一步之隔,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

以上這些故事說明,恒心是克服一切困難的鑰匙,它可以使人們成就一切事業。它可以使人們在大災禍、大困苦的時候不致覆亡。它可以使人們以鐵路、電報等工具,將各洲貫通聯絡起來。它可以使人們尋見新陸地,獲得大勝利。它可以使貧苦的孩子受大學教育,在社會上有所表現。它可以使纖弱的女子擔當起持家的重擔,使殘疾的人能夠掙錢養活衰老的父母。它可以使人們逢山鑿隧道,遇水架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