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得上、可以替代恒心,知識、金錢、權勢以及其他一切東西都不能替代。
持之以恒是一切成大事者的特征。勞苦不足以使他們灰心,困難不足以使他們喪失意誌,不管是怎樣的艱難困苦,他們總會堅持忍耐著,因為“堅韌”是他們的天性。他們或許缺乏某種良好的素質,或許有種種弱點、缺陷,然而持之以恒則是他們所絕不會缺少的涵養。
凡是用恒心當做資本從事事業者,他成功的可能比那些以金錢為從事事業資本者要大得多。人們的成功史,每時每刻都在證明擁有恒心可以使人脫離貧窮,可以使弱者變成強者,變無用為有用。從挫折中汲取養分生活中總會有困難與挫折,李嘉誠從不輕易言敗,他總是認真分析,力爭從困境中尋找一線生機,使自己能度過難關。李嘉誠曾說:“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隻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曆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青少年時代的李嘉誠,遭遇了生活上的太多困苦。從創業開始,他的生活似乎有了轉機。
可造化偏偏喜歡捉弄人。就在創業開始不久,一帆風順、春風得意的李嘉誠便挨了當頭一棒。一家客戶宣布他的塑膠製品質量粗劣,要求退貨。李嘉誠不得不承認質量有問題。而推銷員帶回的客戶的信息令李嘉誠不寒而栗,客戶拒收產品,要長江廠賠償損失。
長江廠裏隻有半數的產品沒有出現質量問題,開工不久,不得不裁減員工。部分被裁員工的家屬上門哭鬧,有的賴在辦公室說什麼都不走,車間和廠部被搞得雞犬不寧。留下的員工人心惶惶,為長江廠的前途擔憂,更為將來的生計憂心忡忡。那段時間李嘉誠脾氣特別糟糕,經常訓斥手下的員工,向員工發脾氣,全廠士氣低落,人心不安。
產品積壓,沒有進項,原料商仍按約上門催要原材料款。李嘉誠根本無法籌出這些款項。他被逼急了,就說“我實在拿不出來。”於是原料商揚言要停止供應原料,並要到同行中張揚李嘉誠“賴貨款的醜聞”,這對李嘉誠不啻雪上加霜。
真可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偏偏在這個時候,銀行得知長江廠陷入危機,派職員來催貸款。被產品質量弄得焦頭爛額的李嘉誠不得不陪笑接待,懇求銀行放寬期限。企業的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銀行的手中,長江廠被逼到了清倉盤點的地步。黑雲壓城城欲摧。長江塑膠廠麵臨著銀行清盤、客戶封殺的生死存亡的嚴峻關頭。
麵對這種境況,李嘉誠並沒有被挫折嚇倒。他以其堅強的意誌最終成功地渡過了難關,而這段經曆也成了他以後經商的寶貴經驗。災難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但也可以給人勇氣和力量。能夠走出災難的人,已經向自己挑戰了一次,所以在以後前進的途中更有可能成功。
經過了這次挫折和磨難,李嘉誠變得更加成熟了。正是這次反向的動力,促成李嘉誠由一個勇氣可嘉、穩重不足的小業主迅速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商人。後來,李嘉誠甚至說:“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有那一次挫折作為基礎。”
在逆境中,人們能學會如何思考;在遭受失敗和挫折後,人們能真正發現自己的不足。這些思考和教訓都能為前進打下堅實的基礎。古往今來,經過失敗、努力,再失敗、再努力,不斷在逆境中總結經驗教訓,最後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讓我們看看亞伯拉罕·林肯是如何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化失敗為勝利的:
31歲,經商失敗32歲,競選議員失敗34歲,經商又一次失敗35歲,戀人死亡36歲,神經受損傷38歲,競選失敗43歲,競選議員失敗46歲,競選議員失敗48歲,競選議員失敗55歲,競選參議員失敗56歲,競選副總統失敗58歲,競選參議員失敗60歲,競選成功並成為美國總統這就是林肯。如果他隻是把以前的競選失利當做挫折與失敗而不知總結教訓,那麼,他能成功嗎?他能成為美國總統嗎?不能。托馬斯·愛迪生改進燈泡的嚐試失敗了9 999次,有人問他,“你第10 000次會失敗嗎?”而他說,“我沒有失敗過,我隻是發現了另一個製造不出電燈泡的方法。”正是他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一次學習的機會,才使我們擁有了今天的光明。
我們都可以化失敗為勝利,從挫折中吸取教訓,這樣就可以對失敗泰然處之。
一般人都把失敗看做是完全消極的,一點好處也沒有的事。這是不對的。
鐵,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鋼;一個普通的人,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為一個成功者、勝利者。在他奮鬥進取的過程中,每一次失敗就是一次錘煉。一個普通的人,身上有很多的缺陷、弱點和短處,帶著這些毛病,他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勝利者、成功者的。隻有在失敗的痛苦磨煉中,人們才肯丟掉這些毛病。隻有在失敗的鐵錘的無情打擊下,人們才能變得更堅強,更有韌性,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的價值。失敗是痛苦的、無情的,失敗帶來了損失,甚至是災難。在它發生之前,我們要盡力地避免它。但是在它既已發生之後,我們就不要把它完全看做是消極的東西,而要充分認識到它的積極作用,把它作為提高自己精神力量的好機會。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管理顧問,你一走進他的辦公室,馬上就會覺得自己好像“高高在上”似的。
辦公室內各種豪華的擺飾、考究的地毯、忙進忙出的人潮以及知名的顧客名單都在告訴你,他的公司的確成就非凡。
但是,就在這家鼎鼎有名的公司背後,有著無數的辛酸血淚。
這位管理顧問在創業之初的頭六個月就把自己十年的積蓄花得一幹二淨,並且一連幾個月都以辦公室為家,因為他付不起房租。他也婉拒過無數的好工作,因為他堅持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也被拒絕過上百次,拒絕他的和歡迎他的顧客幾乎一樣多。
就在整整七年的艱苦掙紮中,誰也沒有聽他說過一句怨言,他反而說:“我還在學習啊,這是一種無形的、捉摸不定的生意,競爭很激烈,實在不好做。但不管怎樣,我還是要繼續學下去。”
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轟轟烈烈。
有一次他的朋友問他:“你被折磨得疲憊不堪了吧?”他卻說:“沒有啊!我並不覺得那很辛苦,反而覺得是受用無窮的經驗。”
這個事例再一次印證:從挫折中吸取教訓是成功的踏腳石。
古往今來,凡立大誌、成大功者,往往都飽經磨難,備嚐艱辛。逆境成就了“天將降大任者”。如果我們不想在逆境中沉淪,那麼我們便應直麵挫折,從中吸取教訓,奮起抗爭,隻要我們能以堅忍不拔的意誌奮力拚搏,就一定能戰勝挫折,獲得成功。
費希特在年輕時,曾去拜訪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討教,不料康德對他很冷漠,拒絕了他。
費希特求教無門,但他並沒有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想:我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不理我嘍!我為什麼不拿出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
“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使我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的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前來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大事的機會,後來成了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不要害怕失敗人生必有坎坷,坎坷就在人間!因而對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不怕失敗比渴望成功更可貴。
成功者並沒有超常的智能,也不是不曾失敗過,而是自信能行、不怕失敗的人。
日本圍棋第15代名人大山康睛曾說過他的一段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