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閃光燈的閃爍和聲響,使已經明白戰敗的我,重燃起一股奮戰到底的勇氣,究竟為什麼我也已不曾記得了。我咬緊嘴唇,心想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時間最後隻剩下一個多小時,在專家眼中,此局勝負已成定勢,休息室的觀眾大多也判定“大山敗北”,隻有我還在埋頭苦幹。我此時反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自己是否能戰勝自己……我可以感覺到旁觀者都認為我輸定了。
觀戰者愈來愈多的竊竊私語都在談論著:“大山這家夥怎麼還不投降?”但是我的敵人是自己,高島八段一輪猛烈無比的進攻我都咬緊牙關硬撐了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高島八段的一連串攻擊似乎未見成效,而在猛烈的攻擊中也忽略了許多不眼的要點,最後在疲勞的拖累下,他開始顯得焦躁不安。
反正我是輸定了,我想。在長時間的焦躁情緒中,高島終於犯下大錯。在剩餘的時間內兩人成了平分秋色的局麵。最後,高島終於棄子認輸了。
本來是一麵倒的局勢,卻因為采取哀兵之姿,最後關頭終於反敗為勝。當時與其說是因贏得勝利而高興,倒不如說是因為戰勝自己而雀躍不已。
事實上,人生就是如此。我們難免會遇到無數挫折、困難及煩惱,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注定要被打敗。如果你秉持真誠的信念,勇敢麵對人生,堅信好運必來,就能突破重圍,任何難題都將迎刃而解。這一點適用於每一個人、每一種場合。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失望。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是從來不對自己失望的人。前麵曾談到林肯在30多年的14次重大的奮鬥中,竟有12次遭受失敗。對照如此不怕失敗的偉大精神,我們還怕什麼失敗呢?一心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已故克雷吉夫人說過:“美國人成功的秘訣,就是不怕失敗。他們在事業上竭盡全力,毫不顧及失敗,即使失敗也會卷土重來,並立下比以前更堅韌的決心,努力奮鬥直至成功。”
有些人遭到了一次失敗,便把它看成拿破侖的滑鐵盧,從此失去了勇氣,一蹶不振。可是,在剛強堅毅者的眼裏,卻沒有所謂的滑鐵盧。那些一心要得勝,立意要成功的人即使失敗,也不以一時失敗為最後之結局,還會繼續奮鬥,在每次遭到失敗後重新站起,比以前更有決心地向前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不論做什麼都全力以赴,總是有著明確而必須達到的目標;每次失敗後,他們便笑容可掬地站起來,然後下更大的決心向前邁進。如格蘭特這個人就從不知道屈服,從不知道什麼是“最後的失敗”,在他的詞彙裏麵,也找不到“不能”和“不可能”幾個字,任何困難、阻礙都不足以使他跌倒,任何災禍、不幸都不足以使他灰心。
失敗和錯誤本身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有所進取、求變創新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的組成部分。隻要你進取,就必然會有失誤。失敗有什麼可怕呢?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在這個天平上,失敗總是向害怕失敗的人傾斜。
丘吉爾離開軍隊回到英國,闖入了政壇,但他初次在議會的演講卻狼狽地失敗了。盡管他一連幾天背誦講稿,反複練習,生怕出差錯,可是他越怕越驚慌,講了沒幾句,思路中斷,腦子一片空白,滿臉通紅,他尷尬極了,無力挽救自己,隻有頹然坐下。這次慘敗使他醒悟了。從那以後,他從頭做起,不怕失敗,不怕出醜。他再也不背講稿,而是當眾講出自己想說的話。他想:我就是這樣,讓你們笑話吧!這樣他反倒成功了。
當遇到挑戰和嚴峻形勢的時候,人們大多習慣於小心謹慎,保全自己。這種謹慎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是必要的謹慎,而是害怕失敗的精神枷鎖了。結果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這就必然以失敗告終。美國傳奇式人物、著名拳擊教練達馬托說得好:
“英雄和懦夫都會有恐懼,但英雄與懦夫對恐懼的心理反應卻大相徑庭。”這就是說,自信者終究會戰勝害怕失敗的心理,而自卑者越“謹慎”,就會越害怕,隻會被恐懼心理擊垮。
1956年在墨爾本舉行的第16屆奧運會上,美國鏈球選手康內利在比賽場上隨便用鏈球砸了幾個坑。第二天早晨,與康內利爭雄奪冠的蘇聯選手克利伏諾索夫看到這幾個坑,就覺得這是世界冠軍的水平,而自己絕對擲不了這麼遠。因此,他就感到自己奪冠無望,情緒緊張,徹夜難眠,結果導致比賽失利。當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懊悔不已,抱恨終生。他的失敗是因為他自己害怕失敗。
失敗是你嚐試做某件事卻得不到理想的結果,怕失敗則是另一回事。這種恐懼,很可能讓你動彈不得,一事無成。
很多人都害怕失敗,說來真是有點悲哀。這些人非常怕犯錯誤,怕自己做錯事,怕結果不完美,所以幹脆放棄嚐試。結果呢?他們縮手縮腳,什麼也做不了,坐下來等待,所以失去了開創幸福人生的能力,讓那輛通向成功的列車白白從身邊馳過。
怕失敗的人,實際上絕不可能成事,因為他從沒嚐試過任何可能,也從未給過自己成功的機會。隻有你親自動手嚐試,體驗你從未經曆過的事,你才能成功、進步。實際經驗多了,成功的機會自然會多。隻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並持之以恒地努力奮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有著美好的憧憬與設想,很想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為自己開辟新的生活或事業。但他們往往是在還沒有開始幹,或者剛一開始幹碰到困難時就預想到失敗,害怕出醜,或是擔心白白地耗費了自己的心血與精力,終於束手不幹,安於現狀。
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的確會遭到失敗、被人笑話的危險,但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到有十足的把握後再去幹,那就隻有永遠等下去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新事物、新課題不經實踐就會有十足的把握,不經努力就會一舉奏效。你不去嚐試和實踐,你不堅持努力固然不用擔心什麼,但也絕無前進的希望和成功的可能。這種心理就是自我貶低和自我束縛的精神枷鎖。
因為這種怕失敗、怕丟麵子的意識和敏感,隻能使自己過高地估計客觀的困難和阻力,而過低地估計自己的潛在能力;隻能使自己逃避挑戰,放棄希望,停滯不前,縮手縮腳,永遠把自己限製在無所作為的境地。
事業有成的人都有一條共同的體驗,就是不害怕失敗,因為越害怕失敗,就越是裹足不前。
可是在不少家庭中,當孩子想做新嚐試時,大人往往不自覺地說出:“不要失敗,不要做錯。”這種話非但不能鼓勵孩子,反而使孩子畏縮不前。
因為父母的這番話就如同暗示了孩子,這麼做可能會失敗,結果孩子不是放棄就是更容易遭受失敗的打擊。
這種害怕失敗的心理,會使孩子產生“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想法,也使孩子喪失了嚐試新事物的願望,而處於“無能”的心理狀態。
過度害怕失敗的心理,也會養成孩子保持緘默的習性。如蘭州的一個叫周小同的男孩,從小在幼兒園裏就得了個“怕怕小生”的綽號。當小朋友做遊戲的時候,他總是在一邊旁觀,人家邀請他參加,他就連忙說“不要,不要,我不會”。上學之後,這個孩子患上了“拒絕上學症”,他就算到了學校,也總是三緘其口。家長懷疑他有精神方麵的疾病,於是找心理醫生治療。但這位不喜歡說話的孩子,有一天卻說出了讓醫生大為吃驚的話:“其實我什麼都會做,也不笨,但是一到學校裏,我稍稍做錯點事,大家都會取笑我,我就幹脆什麼都不做,也不說話了。”像這種害怕失敗而畏縮不前的孩子,若不從心理上予以糾正,從行為上予以鼓勵和引導,很難順利成長。
犯錯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失敗是令人很不愉快的,有時有大傷元氣的感覺。但它對你的成長非常重要,要進步就必須學會從失敗中前進。如果你懼怕失敗,你將永遠失敗下去。
要記住,在你沒有經曆足夠的失敗和挫折之前,你不可能成為冠軍。要聰明地對待失敗,用暫時性的、特定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失敗。不要把你過去的失敗帶到現實比賽當中。從失敗中學習,然後忘掉它們,把每一局每一場比賽都看作新的開始。懂得失敗給你提供了重要的反饋,沒有這些反饋,你就達不到成功的目標。不要害怕失敗,掩蓋失敗是不可取的,失敗是你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