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忠告三:做“有識”之人
當李嘉誠決定開辦自己的企業時,他選擇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塑膠業。1950年,他開辦了“長江塑膠廠”,工廠的主要產品是玩具和家庭用品,如他所預料的一樣,市場對此種產品的需求量很大。李嘉誠運籌帷幄,初戰告捷。
1957年,李嘉誠突然決定,塑膠廠不再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改為生產供家庭裝飾用的塑膠花。李嘉誠料事如神,使他的商業神話得以延續。塑膠花在各大商場剛一露麵,就被顧客搶購一空,有人買花布置客廳,有人買花饋贈親友,香港一時形成塑膠花熱。
那麼,李嘉誠的判斷力又從何而來呢?還是讓李嘉誠來告訴你吧:“求知是最重要的環節,不論工作多忙,我都堅持學習。白天工作再累,臨睡前,我都要斜靠床頭翻閱經濟類雜誌,我從中吸取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我的判斷力由此而來。”
李嘉誠在回答汕頭大學一位同學的問題時說:“現代大學生需要知識麵廣,不斷求取新的知識,做‘有識’之士。”
李嘉誠更提出,今天的社會已容不下濫竽充數的人,而知識就是人最核心的價值。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據報導,李嘉誠曾出席汕頭大學舉辦的“經濟沙龍”活動,與大學商學院師生分享經驗心得,講座直播至多個不同學係的會場,讓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向香港首富發問。李嘉誠當然也不放過機會,與年輕一輩分享創業經及做人道理。
李嘉誠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充實自己。“一定要有探索的好奇心,英語一定要好,才可以汲取新資訊,要聽取別人的經驗之談……我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沒有知識,很難做成大事業,這是極淺顯的道理。
追求知識,搶時間學習,是李嘉誠數年來的奮鬥曆程。他常說:“一個人沒有金錢還可以乞討過活,但一個人大腦裏沒有文化知識,那和植物人、動物又有何區別呢?”
李嘉誠就是靠知識來武裝自己,使他產生了用不完的力量,從艱難的生活中,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
李嘉誠能從一個普通的推銷員晉升為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繼而又升為總經理,靠的是他多年來的積累,靠學習不止、追求不止、奮鬥不止得來的精神食糧支撐。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李嘉誠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泛,不論是什麼書,四書、五經、《三國》等他都精讀過。一些很難理解的數、理、化,盡管沒有在學校學過,但他都努力地去研究。
這種研究的過程,使他拓展了視野,使他在最大的困難麵前迎難而上,大膽地探試,不斷積累知識,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也就是書不離手、卷不離身、專心致誌的刻苦精神,使他比別人更有獨特的見解,挖掘出了別人不知道的商業信息,使得他在商海裏能先知先覺地獲得更多的商機。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是指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強大功能;一是指知識能夠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態,從而通過學習,鑄就成功的人生。
歌德說:“人不隻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對此,許多智聖先賢已有過明確而精彩的論述。
西漢文學家揚雄說:“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曾國藩則認為: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
《論讀書》一書的作者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正因為知識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正如國際經合組織在關於知識經濟的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
“在知識經濟中,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經濟命運。”學以致用,學用相長孔子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意思是詩讀得很多,很熟,讓他從政,卻不會辦事;讓他出國辦外交,又不會獨立地從事談判:雖然讀得多,又有什麼用呢?
人類為了讓知識造福於自己,才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如果不學以致用,那麼再好的知識也是一堆廢物。
知識隻有在運用中才會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關鍵所在。要將知識轉化為財富,就要養成良好的學以致用的習慣,從而所學有所用,所學為你所用。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卻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裏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於是他就招集了鄉兵,前去平亂。
可是,在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開戰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他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書進行一番苦讀之後,他認為他已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溝渠流進了一個村子裏,險些把那個村裏的人全部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進行變通,不知道把學與用結合起來,所以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學得好不好就看其應用如何,學而善於應用就是學得好,學而不能用就說明學得不好。而用得好壞關鍵在於:能否將其所學結合實際而用之。
斯坦福大學的創辦者斯坦福認為,很多大學生雖然畢業於名牌大學,但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若不先加以培訓,則根本無法適應。因此,在他自己創辦大學時,立下了“賦予學生以直接有助於社會實際應用和個人事業成功的教育”的辦學宗旨。這一宗旨,使他創立了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比如,老師除了教學外,還到周圍實業界和政府部門擔任顧問,甚至直接出來創業;從實業界和政府部門尋找課題甚至合作研究;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習;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並對其中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加以鼓勵和扶持等。
而這一係列創新教學的濃墨重彩當數斯坦福工業園區的創辦。二戰後,一方麵為了使學校迅速發展,趕上東部名校;一方麵也是為了解決學校辦學資金拮據的困難,斯坦福大學管理層決定在校園裏劃出一塊地皮作為工業園區租給(斯坦福規定學校土地不能賣)周圍的高科技企業(所以也叫高科技園區),此舉得到實業界踴躍響應。後來,園區向附近的聖·克拉拉穀(1971年起被稱為矽穀)拓展,最後直至整個舊金山灣區(廣義的矽穀)。結果,經過短短的幾十年,斯坦福大學迅速脫穎而出,成為文科可與哈佛、理工科可與麻省相媲美的美國西部名校,而斯坦福工業園區也成了矽穀的濫觴,為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其發展模式更為各國所模仿。
由此可見,矽穀的成功受惠於斯坦福的辦學宗旨,而後者的靈魂即是學以致用。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就要求青年們要不斷地學習;學習是重要的,但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踐當中去更加重要。所以青年人應牢記“邊學習,邊實踐”的道理,要善於實踐,把所學知識用於生活之中。
舉一個清華大學學生的例子。清華的學生思想不是很活躍,這是他們自己也承認的,在今天這個崇尚現實的社會裏,清華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實踐的重要性。他們邊學習,邊實踐,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並在實踐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1992年以來,清華大學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帶著“奉獻知識,服務社會,完善自我”的願望,走向祖國各地。這些學生有的服務於貧困地區,有的到基層掛職鍛煉,有的前往經濟發達地區投身改革洪流,有的進行工程調查。1996年清華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主題為“誌願者掃盲與科技文化服務”。487名清華學子組成的42個團隊,累計一年多的時間內,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體現了當代清華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民利益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97年,清華“自行車協會”會員騎車幾千公裏到達深圳,途經眾多省市,他們沿途進行了調查和服務活動,取得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另外還有“文教掃盲團”、“國企服務團”及“愛心萬裏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