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實踐成為學生們參與社會和改革的有效方式。
清華是知識密集的地方。在改革的今天,為社會發展貢獻思想和方法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經濟係學生常常結合自己的專業或帶著有關課題到基層進行調查研究。1985年夏,由經濟係研究生平新喬等寫作的《大多數經濟現象是新生命誕生時的陣痛》一文,發表在《世界經濟導報》
上,受到國務院的重視。
“走出校門,開辟第二課堂”已經成為今日清華學生最時髦的口號。這也應該是廣大青年們的口號。
青年人不僅要邊學習,邊實踐,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也要從實踐中不斷學習,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存。因為知識的來源就是人類的實踐。人類在不斷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發現了知識,創造了文明。青年人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就要努力地去獲取知識,養成良好的從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從而尋找到一條成功的途徑。
學習的目的就在於應用,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學習而不與實際相聯係,是沒有用的。最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便是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如果你想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必須把書本上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驗相結合,形成一個全麵的認識。否則,書本上的知識就是片麵的、無用的知識。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中對他的兒子進行勸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到來自紙上的東西為滿足,那麼就應把書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這樣不但可免於浮躁,還可為社會創造財富,並在學以致用中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學生們對於書上的是非敘述,往往隻當做一種知識形態,因此不大受震撼。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使他們受到真正的震撼。
大學生在學以致用的活動中,接觸到很多經濟落後的地區,這些地區的狀況引發了學子們的思考。
落後地區的現實激起了學子們的責任感,他們通過對條件、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麵的分析,探討改造落後地區的途徑和方法。
當大學生走入社會後,學子們的責任感就會為社會帶來巨大效益。
除此之外,大學生們在鍛煉的過程中,提高了組織管理能力,並在經濟案例中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學以致用不但鍛煉了大學生的能力,還促進了大學生的成長。學以致用是學的一個境界。青年人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需要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打下基礎,用學到的知識指導實踐,從而為其在將來的事業中更好地利用和發揮。
學會學習學習應當是一個苦學與巧學相結合的過程。這兩個方麵都是非常重要的。隻強調苦學,不重視巧學,是不正確的;同樣,隻強調巧學,不重視苦學,也是不正確的。光苦學,不巧學,不能成才;光巧學,不苦學,也不能成才。苦學,就是刻苦學習,勤奮學習;巧學,就是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很多人講學習的奧妙,奧妙是什麼?其實,奧妙就是一個學習方法問題。
孔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即學習要講究方法,不講方法地死讀書,就算讀一輩子也沒有任何價值,更不用談成功了。
學習的方法有多種,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興趣法“好知之不如樂知之”,就是說我們越喜歡某一事物,就越喜歡接近和接納它。
興趣是人們行動的一種動力。隻要對某些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拚命地去理解、記憶、消化這些知識,並會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推廣、運用,從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陳出新,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因此,我們在學習某一知識之前,首先要建立對它的興趣,以達到掌握的目的。
二、動機法動機,是人類的一種生理願望,在動機的驅使下,人總會想盡一切辦法為實現這一願望而努力奮鬥,克服重重阻礙,最終達到目的。動機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好的動機有利於人本身的發展,壞的動機就會使事情向著某一不利方向發展。如果你想走向成功,就要有一個良好的思想動機,使得事物的發展出現良性循環,使你在良好的動機下去學習,從而成就一番事業,為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
三、問題法問題導向學習法,是指學習者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係列小問題作為具體的目標,並圍繞它們輸入相應的知識,最終實現總的學習目標。這樣,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就始終是處在問題的引導下,是帶著問題去求解的。
這一方法要求學習者不斷提出問題,並不斷通過學習去求解,猶如給自己的思想裝上一個鑽頭,促使思考,從而達到積極投入、主動參與的目的,明顯提高學習效率。
四、設問法這種方法要求學習者對於正在學習的知識多問幾個為什麼,推敲其立論的依據,讓學習者在不斷的分析中吸收知識,同樣起到主動投入的良好的效果。
設問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比較設問:從比較中發現差異,找到疑問。
②反向設問:從反麵提出問題。
③推理設問:按照邏輯推理,看看是否有足夠的說服力。
④變式設問:改變起因、角度、條件等因素,看其結論有何不同。
⑤極端設問:把事情推向極端,看看會暴露出什麼樣的問題。
五、LOVE法這是流行於美國的一種學習方法,LOVE是英文中Listen(聽)、Outline(寫出綱要)、Verbalize(表述)、Evaluate(評價)四個詞的詞頭縮寫。該方法名字很好聽,實行起來也不難,要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參加,具體做法如下:
聽:一個人以合適的速度朗讀,直到讀完某一部分,由其他人認真地聽和摘要地記。可以要求朗讀的人加快或放慢速度,或重複某些內容,朗讀者應盡量滿足聽者的要求。
寫:朗讀完後,聽者要摘要寫出內容的綱要,盡量做到條理化,並突出重點。
表述:聽者以綱要為基礎,向讀者複述這些內容,要盡可能詳細、準確、全麵。
評價:讀者根據材料評價,複述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果發現差錯,及時予以糾正;當這一部分的內容完全掌握以後,再進行下一部分。
這時,可交換角色。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習上的相互幫助,並利用活潑的形式,激發起許多精神能量,直接麵向重點和要點,有效地增強記憶效果。
六、理解法人都有對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識已理解,就會很容易地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否則,就需要花很大的額外工夫。如“井底之蛙”這一成語,我們可以想像一隻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裏,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而井口外麵,則是白雲、藍天,井底則有青草、水、昆蟲。雖然這隻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卻呆呆地為自己見不到外麵的大好風景而發愁。這樣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義就非常清晰了。
七、聯係法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聯係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鏈:兔吃草,而兔又被鷹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鷹和虎死後,其屍體又腐敗變質,供草吸收其營養成分。在這幾種動植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就構成了互相聯係的一個整體。
如果草絕,則兔就會亡;反之,如果兔多,則草就會被大量食用,當草被食用過多時,兔就不免因缺少食物而亡。這充分說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普遍聯係的整體。
知識,正是人類在長期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的,因此,各種知識間也是相互聯係的。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認識時,我們就可以根據與其有聯係的事物來認識它。
八、對比法從猿類進化成人類以後,人類就在地球的各個地方生活,而這些地方的環境和人類生活習性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就導致了歐洲人與亞洲人身材、膚色、毛發等方麵的不同。但在生理學上,均用“人”這個概念來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