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忠告三:做“有識”之人(3 / 3)

在學習中,當兩個概念或事物的含義相似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搞混淆,而在這個時候,運用對比法就能夠搞清楚二者之間的明顯區別。也就是說,它們相同的地方我們暫時不講,我們隻比較它們之間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特征。

理解了這些特征,也就抓住了這一事物的本質,從而也就能掌握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

九、複習法人的大腦對知識的識記是有一定規律的,教育學家們曾用遺忘曲線來做了一個形象的說明,指出如果在你遺忘之前去複習、鞏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複並牢固記憶。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是非常有道理的。

十、效果檢查學習效果的自我檢查是與教師對學習效果的檢查(他檢)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學習者本人根據一定的標準,采用一定的方法,對自己想取得和已取得的學習成果之間的差異所進行的分析與評價,以找出成敗的經驗和教訓。

學習效果的自我檢查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自檢,可以獲得大量的反饋信息,從而來調整和控製自己的學習行為,並得到成功的鼓舞或失敗的鞭策,把自己的學習行為導入一個更為有效的途徑。

勤能補拙是良訓中國有句古話“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嘉誠就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在香港,李嘉誠也許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過70的李嘉誠依然健步如飛,很多年輕人都趕不上他;而他的手表,亦永遠比別人調前了15分鍾。李嘉誠能有今日成就,絕非偶然。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別無選擇,隻能將勤補拙。”

“將勤補拙”是李嘉誠的重要的人生準則,也是他成功的經驗之一。

如今李嘉誠雖然已進入老年行列,但依然精神矍鑠,每天都要到辦公室中工作,從來不曾有半點懈怠。據李嘉誠身邊的工作人員稱,他對自己業務的每一項細節都非常熟悉,這和他幾十年養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密切相關。

李嘉誠回憶過去時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因為當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在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自己的學問日漸增長,可以說這是自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現在僅有的一點學問,都是在父親去世後,在幾年相對清閑的時間內學來的。因為當時公司的事情比較少。其他同事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而我則是捧著一本《辭海》、一本老師用的課本自修起來。

成才的決定性因素是勤奮,這可以說是科學家們的共同看法。

在人世間,財產和權力,以及其他一切東西,都可以通過不正當的渠道而獲得,甚至可以通過極卑鄙的手段得到,但是,惟有才能——知識、經驗、技能和智能,必須通過誠實和辛勤的勞動而獲得。

因而,一切要成才的人,都必須麵對一個重大而嚴肅的問題,那就是準備艱苦奮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奮鬥一生。在這個過程中,要隨時珍惜時間,要隨時同客觀上的各種困難進行艱苦的鬥爭;同時,還要同自己本身的各種弱點,特別是懶惰進行艱苦的鬥爭。這就是說,要在兩條戰線上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不這樣做,就不能成才。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學業如此,事業亦如此,成大事者必須勤於向學,因為勤能補拙。

古語雲:“君子之學貴一,一則明,明則有功。”意謂君子做學問貴在專心致誌,持之以恒。如此就能諳於事理,諳於事理就能夠取得成功。

魏晉時的學者皇甫謐,不求高官厚祿,畢生精思苦學,竟至廢寢忘食,終於學業有成,著述繁富,成為一代經學大師和醫學專家。

皇甫謐的一生著述有《禮樂》、《聖真》諸論、《帝王世紀》、《玄晏春秋》、《年曆》、《高士》、《列女》、《逸士》、《論寒食散方》、《針灸甲乙經》

等。其中《針灸甲乙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針灸學專著,成為後世學習針灸必讀的經典,在國內外有深遠影響。

但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皇甫謐在年輕時卻是一個十足的小混混。他出生後就給叔父為子,從小遊手好閑,不肯讀書。有的人以為他可能是個呆傻人。

一天,皇甫謐得到了一些瓜果,就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孝敬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卻不為他孝敬的瓜果高興,看到他成天玩耍,無憂無慮的樣子,不由得歎了口長氣,說:“你拿這些瓜果給我,難道就是孝順嗎?《孝經》上說:‘雖然每天用牛、羊、豬三牲來奉養父母,仍然是個不孝之子。’何況這些瓜果呢?你現在快二十歲了,卻不曾看過什麼書,不曾明了過什麼道理,你將來能幹些什麼事呢?又有什麼可安慰我的呢?”

皇甫謐沒想到給叔母孝敬一些瓜果,會引發叔母如此傷心。但叔母的話深深地刺激了他原先麻木不仁的頭腦。他從此發憤讀書,勤學不倦,終於學業有成。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所有成功者的足跡都灑滿了勤奮的汗水。無論多麼聰明的人,倘若沒有辛勤的耕耘,一切都是空談。勤奮是學習求知的良好習慣,那些見異思遷、畏縮懈怠、不願出力流汗的人,永遠也品嚐不到知識的甘甜。

想成名,又不想經過勤奮、經過艱苦奮鬥,這對於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來說,僅僅是一個夢。

那些卓越的科學家,沒有一個不強調勤奮在成才中的重大作用。

愛因斯坦說:“在天賦和勤奮兩者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

達爾文強調自己沒有過人的機智,他說:“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都是通過長期的考慮、忍耐和勤奮得來的。”

馬克思認為,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隻有那在崎嶇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居裏夫人說:“在捷徑道路上得到的東西絕不會驚人。當你在經驗和訣竅中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你會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僅是汗水,更多的是心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

郭沫若說:“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當是勤奮。”

錢三強說:“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艱苦攀登的結果。”

那些卓越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在科學上做出巨大貢獻,無一不是他們長期勤奮、頑強奮鬥的結果。

卓越的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近代電磁學的奠基人法拉第,家境貧苦,沒有進過什麼高等學府,但是他以頑強的精神,勤奮自學,終建偉業。他有多項科學發現,其中重要的一項,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克服了很多困難,經曆了無數次失敗,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由於患猩紅熱病,到八歲半才上學念書。但是,他被老師斥為“糊塗蟲”,僅僅三個月,就退學了。

後來,愛迪生頑強地自學,參加工作後,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和做實驗。經過長期頑強地奮鬥,他終於成才,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至今,在技術發明上,還沒有人超過他。

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在一個教堂的樓上,利用自製的天文儀器,在艱苦的條件下,對宇宙進行觀察達三十餘年,終於寫成《天體運行論》一書,提出了科學上的重大發現——日心說。

卓越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自幼喜歡采集生物標本,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寫成《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然選擇和進化論學說。

我國著名數學家張廣厚的天資並不特別好,在學校剛開始學習數學時成績較差。為了趕上其他同學,他刻苦學習,終於取得了優異成績。後來,他又是通過勤奮努力,在數學方麵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國卓越的科學家李四光、童弟周、華羅庚、錢學森、茅以升、吳有訓、錢偉長、錢三強等,他們哪一個不是勤奮好學,長期奮鬥而獲得成功的?

這些卓越科學家永遠是我們成才過程中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