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忠告六:做“敏銳”之人(2 / 3)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決策是不能一拖再拖的,它需要在有效的時間地點內完成。否則,正確的決策一旦過了時間就會成為錯誤的方案。

關鍵時刻善拍板是成大事者必備的能力。成大事者善於當機立斷,有敏捷的思維,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應付自如。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尤其是在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市場形勢變化多端,就更需要現代領導者善於抓住機遇,當機立斷,取得成功。

李嘉誠先生曾經談過有關他在商場上做決策的方法。

他說,在未下決策之前,他們會多方麵搜集資料,加以分析,重要的決策會召集高層人士或有關的專業人士提供意見,集思廣益,市場上有用而且可能得到的資料他們都會盡量收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隻要他們下定了決心,就會一往無前,義無反顧地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機構內的資源就會為這些決策服務,為了實現這些決策所訂立的目標而完全投入。也就是說,收集資料和分析有關資料可能花時間較多,但分析過後,要下決策,就不可以優柔寡斷,一定要有果斷的魄力。一旦定了決策之後,更加不可以再反反複複,又推翻自己的決策。否則,領導人怎可能會服眾,下屬又怎可以有一個明確的路向跟隨?

當年李嘉誠先生果斷地由塑料花生產轉型為地產業,之後,果斷地收購和記黃埔,果斷地買Orange的股權,收購外國的石油公司、電訊企業,每一次都使他的個人事業攀上新的高峰。這些成就,並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從這一點我們了解到,果斷的決策就是商場內成功的條件之一,優柔寡斷卻是招致失敗的根源。

約翰遜博士說:“當你站在那兒,謹慎地考慮你的孩子應該首先讀哪本書時,說不定別的孩子已經把兩本書都讀完了。”

能夠成就大事的秘訣是:先看到了問題,然後下定決心去解決問題。法國聖女貞德的力量並非主要來自於她的勇氣或先見之明,而是來自於她出色的決斷力,或者說是善於決策的出色品質。她以上帝的名義宣布,法國的王位繼承人是查理七世,從而確保了查理統治的合法性基礎;並且,通過在戰爭中擊敗英國人,而使得這一宣告顯得更為神聖。

在殖民地麵臨危機的那段黑暗歲月裏,美國殖民地要獲得獨立和主權似乎永遠都做不到。曆史很少會再展現像當初的建國之父們所表現出來的那麼明確的“決心”和那麼崇高的決定:他們製定了美國的憲法框架,並簽署了《獨立宣言》,從而為我們今天的自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那種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優柔寡斷的生活態度,足以毀掉最聰明的天才。

一位老船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那天晚上碰到了不幸的‘中美洲’號”,老船長講述道,“天正漸漸地黑下來。海上風很大,海浪滔天,一浪比一浪高。

我給那艘破舊的汽船發了個信號打招呼,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糕。’亨頓船長朝著我喊道。‘那你要不要把所有的乘客先轉到我的船上來呢?’我大聲地問他。

‘現在不要緊,你明天早上再來幫我好不好?’他回答道。‘好吧,我盡力而為,試一試吧。可是你現在先把乘客轉到我船上不更好嗎?’我回答他。‘你還是明天早上再來幫我吧。’他依舊堅持道。我曾經試圖向他靠近,但是,你知道,那時是在晚上,夜又黑,浪又大,我怎麼也無法固定自己的位置。後來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中美洲’號,”就在他與我對話後的一個半小時,他的船連同船上那些鮮活的生命就永遠地沉入了海底。

船長和他的船員以及大部分的乘客在海洋的深處為自己找到了最安靜的墳墓。”

亨頓船長在曾經離他咫尺卻被他忽略了的機遇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機會的價值,然而,在他麵對死神的最後時刻,他那深深的自責又有什麼用呢?他的優柔寡斷使得多少乘客成為了犧牲品!

牆頭草般左右不定的人,無論他在其他方麵有多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他總是容易被那些堅持自己的意誌且永不動搖的人擠到一邊,因為後者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麼並立刻著手去做。甚至可以這樣說,連最睿智的頭腦都要讓位於果敢的判斷力。畢竟,站在河的此岸猶豫不決的人,是永遠不會渡登彼岸的。

數不勝數的成功商人就是因為在某個關鍵點上,冒著巨大的風險,快速地做出決定,從而創造了財富。而成千上萬的人之所以在生命的戰場中潰敗而歸,僅僅是因為耽擱和延誤。

果斷決策的個性對我們非常重要,以至於我們經常要準備冒一些做出不成熟的判斷或采取不利行動的風險。對一個人來說,偶爾做出錯誤的決定,總比從來不做出決定要好。如果一個人的決策永遠是錯誤的,那麼他在智力上或精神上肯定有問題。但在一般情況下,決策當中總是包含了精確的洞察和清晰的邏輯,所以幾乎不用擔心決策老是會引起壞的結果。快速的決策和異常的大膽使許多成功人士渡過了危機和難關。

西方報業巨子麥克斯韋爾曾一度由“齊天大聖”淪為“弼馬溫”。當時他不僅得不到工黨政府首腦的青睞,反而被下議院推舉為國會膳堂事務小組組長,實際上成為英國政客眼中的笑料。

麥克斯韋爾意識到,如果自己繼續在政壇混下去,情況隻會越來越糟糕,1979年,麥克斯韋爾看準時機,毅然退出政壇,並果斷地收購了英國印刷公司,配合當時雷厲風行的撒切爾主義,以奸雄的本色與強悍的印刷工會對抗,在短短數年間轉虧為盈。1984年,他又以一億英鎊的巨資收購了《鏡報》集團反敗為勝。繼而他橫渡大西洋,到紐約搶奪《每日新聞報》,終於成立了麥克斯韋爾通訊公司,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

拿破侖在進攻意大利時,經過認真分析,認為從正麵攻擊敵軍,自己無法獲得勝利,要想攻占意大利,隻有出其不意。於是,他想繞過阿爾卑斯山脈,直攻意大利。眾所周知,阿爾卑斯山終年積雪,氣候惡劣,要想行軍,無異於是天方夜譚。拿破侖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找來一個熟悉阿爾卑斯山情況的村民詢問,村民說:“越過阿爾卑斯山的可能性倒是有,但……”,拿破侖立即打斷了他,說:“隻要有這個可能,我就要去爭取!”於是立即組織部隊橫穿阿爾卑斯山,在幾天之後如天降神兵一樣出現在意大利軍的麵前,在意大利軍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時,輕鬆攻克了意大利。

機遇留給敏銳者什麼是機遇?想發現機遇,你必須先明白機遇的本質。

現實生活中,人們把科學工作者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某項觀察、實驗時的偶然發現,稱之為機遇;把某人得到貴人的提攜,或者在困境中遇到轉折點,從此走上成功之路的現象,稱之為機遇;把在政治、軍事、文化等活動中出現的起帶動促進作用的新情況、新機遇,稱之為機遇。

由此可見,機遇,在人們的各個領域中都廣泛存在。隻要你發現了它,並能夠駕馭它,它總會帶給你不錯的回報。

機遇在成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總結出,人的成功取決於三大要素:天才、勤奮和機遇。其中的機遇更是萬萬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才華過人,有的人勤奮肯幹,可總與成功無緣,他們欠缺的便隻是機遇了。而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就是因為機遇來了。

就拿中國先富起來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他們縱然個個智比孔明,勇賽子龍都無法致富。這個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是他們最大的機遇。看到了這個機遇勇於迎頭而上的大都發了,看不見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個,這就是機遇的重要性。一個機遇扭轉一個人的人生走向,甚至幾億人或幾代人的人生走向都是可能的。

機遇是普遍而客觀存在的。

如何抓住機遇,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準則可循,但過人的洞察力和預見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驚奇,引起多數人的注意;有些事則平淡無奇,許多人漠然視之,但這並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義。平時留心周圍的小事,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牛頓不放過蘋果落地、伽俐略不忽視吊燈擺動、瓦特研究燒開水後的壺蓋跳動……這些似乎司空見慣的現象,他們因此而有所發明或發現,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事例。

卡耐基認為,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就要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奇之奇。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瑞利正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端茶時,茶杯會在碟子裏滑動和傾斜,有時茶杯裏的水也會灑出一些,但當茶水稍灑出一點弄濕了茶碟時,會突然變得不易在碟上滑動了。他對此做了進一步研究,做了許多相類似的實驗,結果求得一種求算摩擦的方法——傾斜法,他因此獲得了意外驚喜。

敏銳者時時刻刻洞察著機遇。美國曾經掀起淘金熱潮。淘金生活異常艱苦,最痛苦的是沒有水喝。人們一麵尋找金礦,一麵不停地抱怨。

甲嘀咕:“誰讓我喝一壺涼水,我情願給他一塊金幣。”

乙宣布:“誰讓我痛飲一頓,龜孫子才不給他兩塊金幣!”

丙發誓:“老子出三塊金幣!!”

……在這種抱怨聲中,亞默爾發現了機遇:如果將水賣給這些人喝,比挖金礦更能賺到錢。於是他毅然放棄淘金,用挖金礦的鐵掀去挖水渠,將水運到山穀,一壺一壺賣給找金礦的人。

一起淘金的夥伴們都紛紛嘲笑他“不挖金子發大財,卻幹這種蠅頭小利的買賣。”後來,那些淘金的人大多空手而回,很多人甚至忍饑挨餓、流落異鄉,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內靠賣水發了大財。亞默爾發財的機遇並不是上帝賜給他一個人的:

淘金者都深感沒水喝的痛苦,人人都聽到了那一片抱怨聲,可是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機遇,甚至還嘲笑亞默爾的做法。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人們往往從表麵上探尋成大事的原因,歸之於條件,歸之於機遇,而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質。亞默爾正是具有其他淘金者所沒有的敏銳的洞察機遇的素質,決定了他能夠發現、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機遇。

生活並不缺少機遇,而是缺少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素質,這個素質就是敏銳。

一家英國鞋廠和另一家美國鞋廠,各派了一名推銷員到太平洋的一個島嶼去做推銷工作。上島後,他們各自給鞋廠打回一封電報。英國推銷員那封電報是:“這座島上的人不穿鞋,明天我就搭頭班飛機回來。”另一封電報是:“棒極了,這個島上的人都還沒穿上鞋子,潛力很大,我將常駐此島。”麵對同樣的狀況,一個看到的是“失望”,一個看到的是“機遇”。可見,素質不高的人就是機遇擺在麵前也不知道,而素質高的人就連別人看不到的機遇也能發現。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埋怨沒有機遇,實際上該怪自己素質不高。許許多多的機遇就在你的眼前,就看你是否有發現它們的銳利眼光。

有人說機遇是隱蔽的,但我說它對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是永遠敞開大門的。機遇需要人的發現,需要高度的觀察力、分析力。一些人反應遲鈍,對事物的變化很不“敏感”,發現不了規律性的東西,預見性也很差,即使“機遇”已經到了他的麵前,他也可能發現不了,更不會順藤摸瓜,最後錯過了命運對他的恩惠。

2003年3月份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據報道,那邊戰鬥一打響,一批浙江商人就冒險奔赴伊拉克周邊國家,為搶占戰後市場作準備;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他們就把日用品銷到了伊拉克。浙江人搶抓商機的敏銳品格,確實令人讚歎。

浙江人搶抓商機的事例還有許多,譬如去年初歐元開始流通,浙江一家公司就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商機,及時設計、製作和銷售了適合裝歐元的新票夾,賺了個盆滿缽溢。就在我們身邊,也有這種搶抓機遇的成功實踐,如伊拉克戰爭一結束,藍星集團就向中東地區出口了數量可觀的鍍膜玻璃。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敏感的人立刻意識到,這個東西可能會取代電子管,特別是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方麵,如收音機和剛上市的電視機,晶體管具有巨大的潛力。一些美國的大型製造廠商開始著手研究晶體管,但計劃在1970年左右才會以晶體管取代電子管。因為他們認為在此之前,完全使用晶體管的條件並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