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忠告七:做“律己”之人(1 / 3)

第七章 忠告七:做“律己”之人

對於自己,要從嚴自律。

所謂自律,是說約束自己在一定的法則內,因人是社會的人,總受到社會法則的製約,超出之外,就會出問題。在一定的社會有一定的道德標準,而有的道德是永恒的,做了違背永恒的道德之事,不僅為時人所不恥,也永遠為後人所唾罵;又如,放縱自己私欲,任性而行,為所欲為,必將侵犯社會和他人的利益,而遭到怨恨。這就必將受到人們的反對。不能自律的人,既不能愛人,也糟蹋自己,事實上是自暴自棄的人。自暴自棄又被人厭棄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的前途,更不可能有所成就。

能自律的人,就能去私為公,發奮向上,能自律的人,就能為人的表率;能自律的人,就能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能愛人的人實質上是自愛。這種人必得到人們的信服和支持、擁護,他不論幹什麼工作,何患無所成就。

李嘉誠在回答香港《文彙報》記者的提問時說:

“一個人最要緊的是,要有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的美德。最要緊的是節製你自己,約束自己。對人卻要慷慨,這是我的想法。”

李嘉誠先生在自律方麵堪稱表率在學習方麵,我們談過李嘉誠先生在年少時就已經與眾不同,每夜都將自己關於房中,孜孜不倦地學習。

李嘉誠先生當時的苦讀,日日如是,他對學問的追求,是一種熱誠的表現,也是一種自律精神的表現。隻有自律性強的人,才可能在沒有考試壓力的情況下,不倦地學習知識,熱衷於增進自己的知識,打開自己的眼界,拓闊自己的思維空間。

除了追求學問時體現的自律精神之外,李嘉誠先生的自律精神還顯現於他的工作之中。前麵我們已經談過李嘉誠先生勤懇的工作態度,在他當推銷員之時,無一個同事能出其右。李嘉誠先生的工作熱誠,就和他追求學問的熱誠同出一轍,都是在背後有一種自律的精神在推動著。這種自律的精神,是無需老師日日叮囑的,是無需父母日日都提醒的。

在待人方麵,李先生的律己精神表現於他對人從來都是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是他的座右銘。但他待人卻很寬厚。一個平常人,遇到其他人對他不好,或是懷有敵意,或是在商場上競爭,或是背後中傷他,一定會極其生氣,甚至想要報複。但李先生不論是在個人還是在生意上,除非是惡意損害他的個人名譽,否則他一般的處世哲學就是不去斤斤計較自己利益。其他人有錯,也以寬宏的態度去饒恕他人。儒家思想慈與恕的美德,李嘉誠先生一一做到。這一種慈與恕,其實也就是源於他個人嚴於律己,不去和他人斤斤計較利益,予人方便的自律精神。

自律並不是容易做到的,但這卻是成功的條件之一。讀者們,你們要成功,也需要從自律著手,學習自律精神。李嘉誠先生的自律精神足以為我們借鑒。

嚴於律己一個我行我素的人,是難以在某一領域取得突破的。

因此,必須要約束自己,製約自己。比爾·蓋茨深刻地說:

“我們惟一能控製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能控製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

一個人若不能控製自己的頭腦,思想總被其他各種思想幹擾、左右的話,這樣的頭腦就成了大雜燴。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曆時寫道:

“我在家鄉跟一位專業歌手學唱歌,同時還要去師範學院上學。畢業時,我問父親,自己今後是當教師還是當歌唱家?

父親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隻會掉到兩把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應該選定一把椅子’。我選擇了唱歌,經過14年奮鬥,我終於獲得了成功。”

成功的決策者,不僅意味著明確堅決做什麼,而且也意味著堅決不幹什麼。果斷取舍,懂得不幹什麼,確實是一種大智慧、一種睿智,在種種誘惑麵前,目標始終如一,這就是難能可貴了。將一把椅子一坐到底,確實是一種執著。

會限製自己的人,就會發展自己;會發展自己的人,也會限製自己。比爾·蓋茨說:“堅持自己該做的事情,是一種勇氣。絕對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許的事,是另一種勇氣。”

有了這種勇氣,我們就能為著預定的目標,選擇該做的事,舍棄不該做的。

限製自己是一種強製行為,它不僅表現在對精力的運籌上,還表現在對時間的調度上;不僅表現在對其他專業興趣的控製,也表現在對娛樂活動、應酬方麵的限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它經不起折騰和浪費。

限製自己需要頑強的意誌和毅力,這種意誌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平時,要從調節自己的情緒起步。能以自己的思緒控製其行動的人是弱者;反之,能用行動來控製自己思緒的人,則是強者。李嘉誠談到自己對不正常情緒的製約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如果我覺得沮喪,我就唱歌;如果我覺得悲傷,我就大笑;如果我覺得無法勝任,我就想想過去的成就;如果我覺得無足輕重,我就想想我的目標。

經常注意將情緒調整到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強自己的聚焦意誌,使聚焦效應結出豐碩的果實。

這兒有一個關於一位深諳自我管理藝術的人物的故事,他的名字是豪威爾。1944年7月31日,他在紐約大使酒店突然身亡的消息震驚了全美。華爾街更是騷動不已,因為他是美國財經界的領袖,曾擔任美國商業信托銀行董事長,兼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個鄉下小店當過店員,後來當過美國鋼鐵公司信用部經理,並一直朝更大的權力地位邁進。

在談到其成功的秘訣時,豪威爾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本,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周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做自我檢察,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晚餐後,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本,回顧一周來所有的麵談、討論及會議過程。

我會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我還能幹什麼來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吸取什麼教訓’等問題。這種每周檢討有時弄得我很不開心。有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年事漸長,這種情況倒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豪威爾的這種做法可能是向富蘭克林學習的。不過富蘭克林並不等到周末,他每晚都自我反省。他發現過十三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業的。所以,他一周把一個要改進的缺點作目標,並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

所以富蘭克林會成為全美國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在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的私人檔案櫃裏有一份特別的卷宗,內容都是“我做過的傻事”。有的時候,卡耐基會口述這些事給秘書記錄,不過有時某些事委實“傻”得太厲害了,卡耐基都不好意思說出口,隻好自己動手記下來。

如果卡耐基夠誠實,這樣的卷宗恐怕早就需要成立專櫃了。就像3000年前所羅王說過的話:“我當過傻瓜,犯過無數錯。”

每當卡耐基翻閱這份卷宗,重讀自己對自己的按語時,就像有一麵鏡子擺在那裏,讓他看清自己的真相。

以前他把錯都歸在別人身上,但是現在他知道,他要對自己的不幸負大部分責任。很多人在年事漸長之後,都會逐漸承認這個道理。“隻有我自己,”拿破侖被放逐之後說:“必須為我的沒落負責任。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我所有不幸的根源。”

隻有傑出的人物才能自我檢討,勇於服善。你想你是他們之中的一分子嗎?下一次再聽到別人的批評時,別急著跺腳,先想想他的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的話,你應該高興;沒道理的話,那更不值得生氣了。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潮漲潮落、冬去春來、暑來寒往、日出日落、月圓月缺、禽鳥來去、花開花謝、春播秋收,自然界一切物體或現象都是一種情緒的循環。人是自然界物體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情緒像潮汐一樣,會升高,也會低落。

你要時刻學習這樣一個秘訣:凡是允許思緒控製其行動的人,是弱者;凡是迫使他的行動控製其思緒的人,是強者。當你每天醒來的時候,你要遵照你的計劃去實施,否則,你就會被悲傷、自憐和失敗所俘虜。

如果你覺得沮喪,你就唱歌。

如果你覺得悲傷,你就大笑。

如果你覺得恐懼,你就衝向前去。

如果你覺得不如別人,你就換件新衣裳。

如果你覺得疑惑不定,你就提高你的聲音。

如果你覺得貧窮,你就想想將來的財富。

如果你覺得無法勝任,你想想你過去的成就。

如果你覺得無足輕重,你就想想你的目標。

其次,最好的做法是不要輕易發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一些事情:有的為相互間無意的碰撞,鬧得臉紅脖子粗;有的則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那裏大動肝火,怒氣衝衝;有的則為一些無關緊要的糾紛,互不相讓,爭吵怒罵,沒完沒了。這都是一些缺乏修養、自製力差的人表現出的一種憤怒情緒。他們或許認為“憤怒是人類的本性”,或說“假如我不把它發泄出來,就會存在心裏,憋出病來”。想以此來為自己的暴躁脾氣辯護。其實,憤怒不是人類的一種天性,而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不滿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表現形式有勃然大怒,打人摔東西或是怒目而視。它不單純是煩惱與煩燥,而且它會使你處在一種惰性的停滯狀況之中。

憤怒會變成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曆挫折的一種後天性反應。事實上,憤怒達到極點時就是瘋狂。瘋狂就是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當一個人大發怒火時,他往往隻考慮使他發火的這件事,認識範圍為發怒的對象所局限,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和後果,難以全麵考慮問題和慎重權衡利弊得失,容易輕率從事。

正確對待批評李嘉誠認為,一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虛心接受批評,尤其是成長中的年輕人。然而不同的是,有的人剛愎自用,受不得半句批評;有的人虛懷若穀,有批評必一概采納;有些人當麵千恩萬謝的接受,轉個身卻忘得一幹二淨;有的人當麵硬不認錯,死要麵子,背地裏卻能小心地檢討。

以上四者都不能算是懂得接受批評的人,因為第一種人和第四種人沒有接受批評的雅量,顯得風度不佳;第二種人沒有審度批評的能力,容易隨風傾倒;第三種人沒有采納批評的誠意,隻是巧言令色。

那麼怎樣才是麵對批評的最佳態度呢?

情感智商高的人,往往從積極的方麵來理解別人的批評,特別是嚴厲的批評。他們會把別人的批評看做改進自己工作、完善個性、克製情緒、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發鬥誌的機會。我們從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史密德裏·柏特勒將軍等人的經曆中可以得到啟示。

柏特勒將軍曾告訴別人,他年輕的時候很想成為最受人歡迎的人物,希望每個人都對他有好印象。在那個時候,即使一點小小的批評都會使他難過半天,但在軍隊的30年使他變得堅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