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忠告七:做“律己”之人(2 / 3)

一個人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不僅可以消除罪惡感和自我防護的氣氛,而且有助於解決這項錯誤所製造的問題。

李嘉誠指出,即使是傻瓜也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但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就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從而有一種高貴怡然的感覺。如果我們是對的,就要說服別人同意;而我們錯了,就應很快地承認。

傻子受到一點點的批評就會發起脾氣來,可是聰明的人卻急於從這些責備他們、反對他們和“在路上阻礙他們”

的人那裏學到更多的經驗。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這樣說:

“難道你的一切隻是從那些羨慕你,對你好,常站在你身邊的人那裏得來的嗎?從那些批評你,指責你的人那裏,你學來的豈不是更多?”

如果有人罵你是該死的傻瓜,你會大發雷霆還是反唇相譏?林肯的陸軍部長史丹頓就曾罵過他是該死的傻瓜,因為林肯為了討好某個自私的政客,就簽署一道命令轉移某些兵團。史丹頓拒絕執行這道命令,還大罵林肯竟然會有這種命令,簡直是該死的傻瓜!有人忙不迭地去報告總統,而林肯卻平靜地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該死的傻瓜,那麼我一定是,因為史丹頓一向是對的。我得過去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究竟錯在哪裏。”

林肯果真去找了史丹頓,史丹頓讓他知道那道命令的確錯得離譜,林肯就撤回了。從此事可以看出林肯是一個服善之人,隻要批評是出於善意的,而且言之有物,它的作用比讚美還要大。

我們都應該接受善意的批評,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且往往是錯的時候比對的時候多。愛因斯坦就說過,99%的時候,他的結論都是錯的!

李嘉誠常說,競爭對手的意見常常比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中肯得多。可是我們一聽到有人在批評自己時,連批評的內容還沒搞清楚,就本能地要替自己辯護。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我們是感情的動物,理智一碰到感情,就像冰逢烈火,霎時就可以溶解得顆滴無存。

然而有些東西是需要學的,學著謙虛、學著聰明、學著不要急著為自己辯護,學著對自己說:“如果那個人知道我所有的缺點,他的批評就不會那麼溫和了。”

傳播公司總裁查理士·路克曼為巴伯·霍伯製作節目一年要花費百餘萬元。他從不看讚美節目的信件,批評的信倒是封封過目。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改善一些缺陷。

福特公司鼓勵員工盡量批評內部的體製,把所有的批評意見綜合起來,就成了改進公司狀況的最佳指南。

有一位香皂推銷員,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自己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自己身上。每當他推銷失敗,他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麼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

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麼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

他這個態度為他贏得了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

他後來升任高露潔公司的總裁,高露潔公司是現今最大的香皂公司。他就是立特先生。

那麼,當我們受到批評時該怎麼辦?成功大師卡耐基告訴我們一個辦法:當你因為自己受到批評而生氣的時候,先停下來說“等一等……我離所謂完美的程度還差得遠嗎?

如果愛因斯坦承認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他都是錯的,也許我至少有80%的時候是錯的,也許我該受到這樣的批評,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我倒應該表示感謝,並想辦法由這裏得到益處”。

要想不為批評而憂慮,請記住下麵的規則:

“我們要留下自己幹過的傻事記錄,批評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完美的程度,讓我們請別人給自己很坦白的、有用的、建設性的批評。”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發生。有的人一聽到別人對他的批評和勸告,就大發雷霆,他們不是去虛心聽取,反省其身,卻反唇相譏:“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什麼德性,卻來教訓我。”言外之意是對方也有缺點,不配來批評他。需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隻允許沒有過失的人批評自己,那麼你終生都不會聽到對你過失的批評意見了,一輩子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久而久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既害了自己又損害了事業。所以,當別人批評自己時,應該感謝他的批評,這樣才有益於自己改正過失,哪還有心思去計較他人是有過還是無過呢?

同時要正確對待別人不公正的批評,隻有長期保持高度的樂觀和自信,才能夠做到。

在生活、工作、學習以及與他人交往中,總不免被人批評,受人指責。越是有成績、有名望,越容易受到別人的非議。

一個人名望或地位越高,罵他的人就越容易從中得到滿足。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即溫莎公爵)年輕時在一所海軍軍官學校讀書。有一天,一位海軍軍官發現年僅14歲的溫莎王子在哭,就上前問他什麼事情,他開始不肯說,後來迫不得已才說了真話。他被軍校的學生踢了。指揮官把所有的學生都召集起來,向他們解釋,盡管王子沒有告狀,但他很想知道為什麼這些人要這樣虐待溫莎王子。

這些學生推諉拖延了半天之後,終於承認。等他們將來成了皇家海軍的指揮官或艦長的時候,他們希望能夠告訴人家,他們曾經踢過國王的屁股。

當你成為不公正批評的受害者的時候,還有一個絕招就是“隻是笑一笑”。因為別人罵你的時候,你可以回罵他,可是對那些“隻笑一笑”的人,你能說什麼呢?假如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錯的,又有什麼用呢?記住:

不要為批評而難過。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很重要的,別人如何看待你的工作、決定、努力、動機或成就,這些都不要緊,因為隻有我們最清楚自己所作所為的重要性。

即使到了蓋棺定論的時候,我們也必須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來評估一生的作為。

好習慣是通向成功的路習慣的力量是一種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環境影響之下的法則。這個法則可能會對你有利,也可能對你不利,結果如何全看你的選擇而定。

當你運用這一法則時,連同積極心態一起應用,所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這就是你思考、致富或實現任何你所希望的事情的根本驅動。

也許你並沒有很好的天賦,但是,你一旦有了好的習慣,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而且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一個好的習慣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如果你反複地重複著一件有益的事情,漸漸的,你就會喜歡去做,這樣一來,所有的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習慣的力量可以衝破困難的阻撓,幫助你走上成功的道路。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每天都要抽出大量的時間作畫,有一天風雨大作,他心情不好,沒有作畫,整日坐臥不寧。第二天,雨過天晴,陽光燦爛。他一早起來,推開窗戶,陽光明媚,情緒來了,早餐沒吃,拿出文房四寶,一連畫了四幅畫,中午也不肯休息。待畫完最後一幅畫時,他在畫上題曰:“昨日大風雨,心緒不平,不曾作畫,今朝製此畫充之,不教一日閑過也。”齊白石先生就這樣保持自己的習慣,無一日虛度光陰,這就是他成功的曆程。

“不教一日閑過也”,這句話成了鼓舞多少人前進的座右銘!它說出了“業精於勤”的道理。一個85歲的老人,“不教一日閑過”的做法實在感人,同時齊白石老人培養習慣的行為也值得後人學習。

良好的習慣對你的莫大幫助,可能是你真正取得成功之後才體會深刻的。不要以為你看不見的是不存在的。從現在開始,學著養成良好的習慣,竭力剔除不良習慣,你便掌握了獲得成功的最佳方法。

獲得成功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你要相信好習慣的回報便是好人生。

可能從嬰兒時期開始,你就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也可能到老到死你都被困在壞習慣築起的城堡裏。這些壞習慣往往把你引向迷宮,它們會減少你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或許你不曾體會好習慣帶給你成功的喜悅,或者壞習慣使你平平庸庸甚至走向錯誤的深淵。

這些影響是真實存在的,不管你意識到或意識不到。

但是這些習慣和經驗的獲得是逐漸得來的。我們漫無目的地遊蕩在無知的幼年時代,在稍後的歲月裏迷茫和彷徨。當我們有足夠的經驗理解生活時,生活又毫不留情地將我們拋棄。

經驗是對生活的積累和反思。當我們有了足夠的生活閱曆,當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遭遇挫折和磨難,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品嚐成功的喜悅、生活的滋味,我們的經驗由於累積而豐富。

首先你要了解這一點:在成功者和失敗者之中,他們成敗的關鍵是什麼?我們認為是良好的習慣。

曾有不少成功者不止一次地解釋他們的成功純屬偶然。其實,這偶然的背後是良好習慣的必然。他們受所養成的良好習慣的指引,最終走到了成功者之列。良好的習慣,正如標題所言,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因此,要遵守的第一個法則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成功之門緊鎖,它要求你用良好的習慣去打造一把萬能的鑰匙。

我們的一生之中,腦部神經隨時都在驅使我們做出相關的動作。這種動作在相同環境下的不斷重複,便使我們不自覺地產生了習慣。

習慣並不意味著僵化,它也可能意味著活力,更意味著秩序和節約。反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節省法,為腦神經提供了休息的機會,畢竟還有更重要的工作等著它去做。

要養成習慣,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而僅憑一時的意誌,那隻會使你感覺到累而生厭。習慣有賴於科學方法來支持。我們在習慣中淡忘曾有過的意誌和幻想,又在習慣中實現其他的夢想。我們今天做的,就是昨天已經做的。

習慣性的生活會使你感到有十足的精力和良好的生活空間。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生。在你的生活習慣中,你會使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理想都得到體現。每個人的習慣當然是不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如果要把一種行為養成自己的習慣,而這種行為對你又是如此的陌生,那麼請你記住:“多做幾次就好!”習慣的養成,隻是動作的積累,腦神經指令的重複。這種行動你做得越多,腦神經所受的刺激和記憶就越深,你的反應也會更加熟練,習慣便是屬於你的了。

不過,習慣也會成為你生活的暴君。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要求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與之相適應。倘若兩者發生了深刻的矛盾,我們便說這種習慣是一種壞習慣,是與我們的習慣原旨相違背的。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它摒棄,將它用另外一種更健康、更有序、更有效的習慣來取而代之。

每個人都有自己後天所培養的習慣,而成為與他人有所不同的個體。但是有的時候你必須審查自己所有的習慣是否有益,如果是好的習慣,請堅持下去,如果發現你的習慣是不好的,一定要改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