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忠告八:做“進取”之人(1 / 3)

第八章 忠告八:做“進取”之人

凡成功人士,都是不安於現狀之人。李嘉誠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先生在初出社會的三五年間,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兩年,便由一個營業代表提升為該公司的總經理。此後不久,他毅然辭去這個當時很多人渴望得到的總經理職位,要自行創業。

成為香港的塑膠大王仍然沒有使他滿足,李嘉誠又投身地產,進軍國外市場,最終成為世界商界中赫赫有名的超級跨國公司的領導者。

試想,如果不是因為有積極進取的心態,李嘉誠才能有今天這樣偉大的成就嗎?充其量也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主。

不滿足於現狀才能獲得更大成功進取,就是不知足,就是不滿足,不滿足已有的發展水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所以誌向高大、努力向上是進取;為改變現狀而奮力拚搏也是進取。一個人若是有了它,充滿生氣,就會積極向上;一個社會有了它,就會充滿活力,就會大踏步地向前發展;一個國家有了它,就會國富民強,蒸蒸日上。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那些成功的政治家、著名的企業家、優秀的藝術家、傑出的科學家、創造紀錄的運動員都有一種一般人所沒有的成就動機,求上、求優、求高,高標準地要求自己,並且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使自己一步一步向目標前進。拿破侖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話雖說得極端了一點,不過也隱含了這樣一層道理:很難想像,一個從來沒想過當將軍的人,他會成為將軍;一個從來沒想過當科學家的人,他會成為科學家。其實,想當科學家也好,想當將軍也好,其實質就是人的成就動機,就是在追求,有了它,人生就充滿了動力。

進取心,實際上就是對現實的一種辯證的否定。條件惡劣,應奮起改變現狀;條件優越,就應該努力讓生活更充實。

對於那些已經有成就的人士而言,進取心使人清醒、深沉。對人生,任何成就都是過去的,為過去的成就沾沾自喜,或者認為“夠了,能這樣就不錯”,是人生失敗的開始。這種想法帶來的危害是災難性的。

進取心,表現為人在不滿足現狀的情況下奮起,但細察起來,最引人注目的意義還在於對不利的生存環境的改變。例如古代窮書生發奮攻讀,夢想金榜題名;今天農村的莘莘學子,為爭取考上大學,而孜孜不倦的拚搏精神。他們這樣做的目的與意義,大而言之,是報效國家;小而言之,則在於改變他們自己相對艱苦的生存環境。正因為這樣,無論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總是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而革命家背叛有權有勢的家庭,如雪萊、恩格斯,則是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不滿:為真理與正義而戰。

許多人都不滿足於現狀,正是由於這種不滿,才促使我們去觀察周圍的世界。起初對一些事物的認識似是而非,不能有一個明確的、係統的判斷。所以要想確定你自己的誌向,想像力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

有多種夢想,就有多種機會,也就有了多種選擇,即使是別人從沒見過的。有夢的生活,充滿希望與熱情。如果你有夢想,即使不能實現,也會帶來追求和動力。

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夢想。鋼鐵大王卡耐基15歲的時候便對9歲的弟弟大談其夢想中的卡耐基兄弟公司,憧憬著賺很多的錢,實現自己許多的願望,給自己買許多的童話書,給弟弟買許多的玩具,更重要的是給父母買一輛馬車。

兄弟倆樂此不疲地玩著夢想中的遊戲。而這種夢想總是激勵著他們努力地工作,追求著自己的理想。當機遇降臨到有準備的兄弟身上時,他們便輕而易舉地抓住了現實,就真的像他們在談到夢想時所說的那樣。

“我的心願是做鐵路公司的老板。你以為我做了司機便滿足了嗎?”說這句話的青年當時連司機都沒有做到。他在鐵路上幹了4年後,還隻是最下等火車上的一個加炭工,月薪40美元,一個年老的鐵路工人曾挖苦過他說:“你現在做了添加煤炭的工人就以為自己發財了嗎?老實告訴你吧!照你現在這種水平、這種位置,再做五六年大概隻會是開到100元月薪的司機;如果幸運不被開除的話,還可以一生安然地做司機,別的你就不用指望了,這就是你的命啊。”

聽這些話的青年便是佛裏蘭。後來他的話在他的追求下實現了。他聽說自己可以經過幾年的努力得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內心滿足,但並不很樂觀。他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奮進,終於坐上了大都會電車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一種對現實不滿的態度、一顆不安的心使他朝著他的理想勇敢奮進。

不滿足現狀使人積極進取,不滿足便要求改變。改變成為夢想中的形式。要實現夢想便要不懈地努力,用汗水與勤勞這一紐帶把現實與夢想聯係起來。

1944年4月7日施羅德出生在薩克森州的一個貧民家庭。他出生後第三天,父親就戰死在羅馬利亞。母親當清潔工,帶著他們姐弟二人,一家三口相依為命。

生活的艱難使母親欠下許多債。一天,債主逼上門來,母親抱頭痛哭。年幼的施羅德拍著母親的肩膀安慰她說:“別傷心,媽媽,總有一天我會開著奔馳車來接你的!”

1950年,施羅德上學了。因交不起學費,初中畢業的他就到一家零售店當了學徒。貧窮帶來的被輕視和瞧不起,使他立誌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我一定要從這裏走出去。”他想學習。他在尋找機會。1962年,他辭去了店員之職,到一家夜校學習。他一邊學習,一邊到建築工地當清潔工。不僅收入有所增加,而且圓了他的上學夢。

四年夜校結業後,1966年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夜校學習法律,圓了上大學的夢。

畢業之後,他當了律師。32歲時,他當上了漢諾威霍爾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回顧自己的經曆,他說,每個人都要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而不是通過父母的金錢來使自己接受教育。這對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通過對法律的研究,他對政治產生了興趣。他積極參加政黨的集會,最終加入了社會民主黨。此後,他逐漸嶄露頭角、步步提升。1969年,他擔任哥廷根地區的主席,1971年得到政界的肯定,1980年當選議員。1990年他當選為下薩克森州州長,並於1994年、1998年兩次連任。政壇得誌,沒有使他放棄做政治家的雄心。1998年10月,他走進德國總理府。

被譽為“中國的阿信”的何永智是個永遠不知滿足的人,永遠處於不懈的追求之中。她靠三口鍋開火鍋店起家,後來越開越大,成為中國的“火鍋皇後”。

何永智原來在一個兒童鞋廠任設計師,丈夫是電工。靠工資日子過得挺緊巴,何永智不滿足了。她下班後就去做些小買賣,以改變窘迫的現狀。

1982年,何永智把房子賣了做生意。房子是600元買的,賣了3000元。3 000元全部投入,買了八一路一間臨街房,賣服裝、賣皮鞋。有自己的店鋪了,生意規模迅速擴大。

後來,八一路改成了火鍋特色一條街,他們也跟著開了“小天鵝火鍋店”,隻能擺下三張桌,設三口鍋。第一個月沒有經驗,虧損。第二個月他們把心思用在兩個方麵:一,口味;二,服務。生意一天天好起來。有一天,賺了70元,相當於何永智一個月的工資。她一宿沒有睡著,盼望著能賺一萬元,也當個萬元戶。20世紀80年代初,萬元戶就已經不得了了。她心裏一直埋藏著強烈的進取心。

生意一天一天變好,何永智辭了工作,專心經營,在口味、服務、誠信上做文章,生意逐漸火起來。6年後,她成了這條街上的“火鍋皇後”,經營麵積擴大到100多平方米。這時,何永智有了更大的夢想。

1990年,她到成都租下2 000平方米的房屋,開設了第一家分店。按照她在八一路取得的經驗經營,生意十分紅火。她又擴大規模,在成都附近的綿陽、雙流、溫江等地陸續開了五六家分店,生意好得令人眼紅。

1994年6月8日,天津加盟連鎖店正式開業,一炮走紅,8個月就收回了投資。天津火鍋店的起源是這樣的:1992年,到綿陽辦事的天津人景文漢看到小天鵝火鍋那麼紅火,於是開始尋找何永智。足足找了三個月,才找到在武漢開店的何永智,並要求合作。何永智被對方的誠意所感動,同意合作,而且條件優惠。她說:“我出人員、技術、品牌,你投入資金,共同辦店。收回投資前,三七分成,你七我三;收回投資後,五五平分。”

何永智越來越體會到連鎖店的好處,她繼續以平均每月一家的速度開辦加盟連鎖店,向全國各大城市推進。很快,上海、北京、南寧、廣州、西安、沈陽、哈爾濱等地都開起了加盟店。1995年,還開到了美國西雅圖等地,成為國際型企業。何永智一舉跨入了億萬富豪的行列。

如果何永智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激流勇退,僅滿足於在天津的經營,就不會成為後來的億萬富姐。

目前何永智已是集團總裁,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婦聯代表,她所開辦的企業也躋身“中國私營企業500強”行列,成為“中國最具前景的50家特許經營企業”。

不管你目前的職位有多高,都不要滿足於現狀,應該告訴自己:“我的職位應在更高處。”安德魯·卡耐基說:“我是不會幫助那些缺乏成為企業領袖的雄心壯誌的年輕人的。”要敢於樹立這樣的目標:要成為主管、經理和老總。要敢於夢想,要立下決心——得到那個讓人羨慕的職位,並且發誓一定要為之竭盡全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如果你有去爭取成大事者的進取心,那麼,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力量和願望,那麼,再好的教育、再有利的外界因素都不足以把你推向成大事者。經常有些年輕人問卡耐基,是否認為他們可以成為成大事者,是否認為他們具有與眾不同的價值。卡耐基回答說:“你當然可以成為成大事者。我覺得你完全有成大事者的潛力,但不知道你是否一定能成為成大事者。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出生在河南省西峽縣桑坪鎮的青年軍旅作家阿徐,僅有小學學曆,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報刊、電台上發表了1 000餘篇共計200多萬字的新聞、文學作品,獲獎作品《女兵十八九》等三本專著在軍營中廣受好評。在惡劣的環境中,他刻苦自學,在人們的驚歎中實現了一次次的人生跨越。

1983年10月31日,13歲的阿徐初中剛上了兩個月,就與16歲的哥哥挑起了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擔。那一次,因父母有病,他不得不輟學回家。

阿徐立誌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要衝出小山村。為此,勞動之餘,他通宵地讀書,整夜地寫作,買不起2角錢一斤的煤油,就從山上砍下鬆樹明子照明,來完成他的計劃。

一年過去了,還是寫不出個名堂,少不了挨父母的責罵。他隻好轉入“遊擊戰”。晚上,早早躺下,等家人睡熟後,再起來點上鬆樹明子讀書寫作。白天,他利用吃飯蹲茅坑的時間看書。端一碗飯躲進小屋,邊吃邊看;在茅廁一蹲幾十分鍾,一本又一本的書就這樣讀完。

就這樣,到1985年2月5日,他的名字赫然出現在那天的《河南日報》上。在他寫了兩麻袋稿紙,投出263篇稿子(其中兩個中篇各6萬餘字)石沉大海之後,“芝麻終於開門”了,他欣喜若狂,捧著報紙看了不下20遍,激動得一晚上睡不著。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他的名字頻繁地在中央、省、地市報紙上亮相,縣廣播站幾乎每天都有他的稿子播出,稿費單也雪花般飄來。那一年他才15歲。

1987年10月,他報名參軍。這時他已被聘為廣播站編輯,父母已非常知足,不願讓他當兵。但是,他知道外麵的世界很大,他的夢想在山外,在另外一片他的父母及鄉親們的目光無法觸及也無法到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