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忠告八:做“進取”之人(2 / 3)

部隊看了他的報刊發稿剪貼,非常高興。他因這個特長而被分到了團政治處搞報道。他沒日沒夜地采訪寫稿,不看電影,不打撲克,夜裏12點以前不上床睡覺。當兵第一年,就在大大小小的報刊上發表了104篇稿件。

年底,他從軍裏扛回一麵錦旗。這是他們團第一次在軍裏拿第一。

第二年,發稿數百篇,被破格從上等兵提拔為少尉軍官。這時他才19歲。

人們勸他,生活的回報已很豐厚,該知足了。他卻不這樣想,要考軍校,上大學!不少人知道他僅小學畢業,說他神經出了毛病。甚至有的領導也不理解,“你已經是幹部了,上不上大學有何關係呢?何必自討苦吃!別到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啊!”一些他敬重的老同誌也說,“初高中的數理化沒學,考大學談何容易!”

他執著地捧起了初中課本,又一次開始了生命旅途中艱苦卓絕的“長征”。什麼也阻擋不住他不可遏止的上進心。他想部隊條件這麼好,不抓緊時間學習太對不起這樣的環境了。

過了兩年,他參加了招生考試,名落孫山!這更給了反對者們口實,他也覺得麵上無光。但是,他不服氣,也不甘心,更加刻苦地學習。又過了一年,1992年9月,他終於考入了西安政治學院。沒上過初高中的他,成了家鄉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生,也成了大學校園中的一個奇跡。站在學校的大門前,他哭了。

生命在向前衝刺的時候,要排除一切形式的阻攔。談情說愛是大學校園的一道風景線,他卻克製了這種誘惑。別人打“老K”,他複習功課;別人看電影,他寫稿子;別人逛馬路,他泡圖書館。兩年下來,他各門功課都在80分以上,發表各類文章200多篇,僅稿費就掙了3萬多元。

畢業時,他被校方留下擔任期刊編輯。留校一年後,他感到自己的性格和追求已不滿足所處的生活環境。他的進取心使他無法在生活中停頓下來做慢慢騰騰的工作。他又開始尋找新的機遇。

1997年3月,休假時間到了,他帶著他的兩本著作和一大摞作品剪貼闖入北京,到各軍事單位毛遂自薦。不到半個月,他從西安調進了北京,坐到了首都某部隊總部氣派的18層辦公大樓裏。與家鄉的鬆樹明子相比,這裏簡直就是天堂。

這一年,他27歲。從13歲算起,共奮鬥了14年。總結14年的曆程,阿徐說,不滿足現狀的進取心是人的核心動力,有了它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14年裏,如果他滿足於任何一次成功,後麵的燦爛就永遠不會出現。

李嘉誠常說:“永不知足”。他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不滿足於所取得的成績,不斷進取,始終激勵自己向前發展,最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達到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李嘉誠如此,諾思克利夫、鬆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聞界的“拿破侖”——倫敦《泰晤士報》的大老板諾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隻能拿到80元的時候,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後來,《倫敦晚報》和《每日郵報》皆為他所有的時候,他還是感到不滿足,直到他得到了倫敦《泰晤士報》之後,他才稍稍覺得有點滿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報》的大老板,諾思克利夫爵士還是不肯善罷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報》“揭露官僚政府的腐敗,打倒幾個內閣,推翻或擁護幾個內閣總理(亞斯查爾斯和路易喬治),而且不顧一切地攻擊昏迷不醒的政府……”由於他的這種大膽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國家機關的辦事效率,在某種程度上還改革了整個英國的製度。

他對於那些自我滿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個他從未見過的助理編輯的辦公桌前停下來,和那個助理編輯聊了起來:“你到這裏來有多久了?”

“將近三個月了。”那個助理答道。

“你覺得怎麼樣?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對我們的辦事程度熟悉了嗎?”

“我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

“你現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鎊。”

“你對現在的狀況滿意嗎?”

“很滿意,謝謝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職員一星期拿了5英鎊,就覺得很滿足了。”

世界上真不知道有多少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容易滿足了!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終其一生總是拿那麼一點點薪水,每天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們竟以為人的一生所能獲得的東西也就隻能有這麼多了。

大人物不喜歡聽別人的奉承,他們隻是以批判的態度來審視自己,把他們現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狀況來進行比較,並因此激勵自己不斷努力。

“現在的自己永遠是有待完成的”,格斯特的這句話說的便是這個意思。格斯特經常在報紙上發表詩作,是深受全世界讀者喜愛的一個詩人。他之所以會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能常常向上望著他理想中的自我,而不滿足於現實中的自我。

他還說:“在去年暑假裏,我便是如此,我發覺我所希望的那個自我比現在的自我要聰明一些。在我那個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間茅舍裏,我列出了一個表,一方麵寫出我所要的東西,一方麵寫出我所不要的東西……這個表使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更快樂。”

要求自己上進的第一步,是要讓自己不滿足於停留在現有的位置上。不滿於現狀的感覺可以幫助你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不進取就意味著倒退當我們被不可動搖的進取心所驅使時,我們就會分享到被它不斷向前所帶來的力量。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看到山頂上眾多的到達者與山腳下的未參與者之間的不同呢?我們可以考察登山的三種不同類型的人,他們的追求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他們的生活中,他們具有不同層次的成大事觀和快樂觀,有的喜歡這樣的成大事者,有的喜歡那樣的成大事者,這如同他們對不同的歡樂的態度一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遇到了這些人,他們是那樣容易被發現,可以說,存在於我們整個人生的旅途中。他們就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裏,在我們的組織機構裏,甚至在新聞廣播中。

有大量的人選擇放棄、逃避、退卻。他們忽視、掩蓋並且拋棄往上爬,這樣他們就失去了這一力量的引導,他們同時也失去了生命向他們提供的許多東西。他們都是放棄進取心的人。放棄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放棄攀登,他們拒絕山峰為他們提供的機會。

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半途而廢者。他們由於不想繼續攀登(甚至害怕),所以就結束了“往上爬”的進取心,並為自己尋找了一個舒適的、讓人滿意的高處,以逃避逆境。這些人不同於放棄者,也不同於攀登者,他們走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停下來,並說:“這是我能(或我想)到達的地方。”

半途而廢者不同於放棄者,他們至少承擔了“往上爬”的挑戰,他們獲得了點什麼。他們的旅程可能是挺容易的,也可能充滿艱辛,有時候他們為了得到所希望得到的東西,還會努力地工作甚至犧牲許多東西。半途而廢者的“往上爬”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徹底的,我們也正是根據這一點來定義進取心的,它是一個人自我改善以及生命擴展的整體標誌。但一些人可能也會把“成功者”這個詞加在他們的頭上。這僅僅是那些把成功者視為達到一個特定目的地的人所說的成功者。這些人總有一個普遍的誤解,他們沒有看到整個的旅途,而隻看到旅途中的某一點,他們的目的是達到這一點,而不是在旅途中繼續努力往上爬。所以,半途而廢者雖然可能實現了他的個人理想,但是,由於他放棄了繼續往上爬的進取心,所以他仍是不成功的。

而隻有進取心才會促使我們改變現狀,隻有不滿足的激情才會激勵我們去追求完美。這也是人類進步的奧秘。生活中最令人泄氣的事情莫過於看到這樣的情形:一些雄心勃勃的人滿懷希望地出發,卻在半路上停了下來,滿足於現有的溫飽和生存狀態,然後庸庸碌碌地度過餘生。對於一個滿足現狀的人來說,他沒有任何更好的想法,更美的願望,他不知道是不滿足造就了人類偉大的精英。

實際上,隻要進取的願望足夠有力,在你更為積極的努力下,都可以把目前已經滿意的事情做得更好,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不僅會使人停滯不前,喪失進取心,而且還可能釀成悲劇。法捷耶夫29歲時就名震蘇聯文壇,並以《青年近衛軍》一書,坐上了蘇聯作協主席的交椅。然而,在他後來的歲月裏,他就忙著出訪、開會、作報告去了,一生中再也沒有寫出一部作品。

傑克·倫敦也是一個典型,他寫出了《馬丁·伊登》後,名聲鵲起,財源滾滾,不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起了別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濱購置了豪華遊艇。然而功成名就之後,他就一度沉浸在享受之中,不思進取,長期脫離創作,厭倦、空虛、落寞和無聊也接踵而至,最後,導致他神經失常。1916年,他在自己的大別墅裏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國教育報》曾在同一版麵刊登如下兩則新聞:一則是上海交大取消兩名本科生“直升”研究生的資格;另一則是南航學生鄭穗江成績優異,提前免試攻讀碩士學位。

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相反的兩種結局?主要是因為鄭穗江同學不斷進取,在被確定為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後,還設計了相當於三四個畢業設計的研究課題;而上海交大那兩名本科生,10月份被批準作為優秀畢業生,免試直接攻讀碩士學位後,就認為自己的未來有了保障,於是喪失了進取心,結果期末考試均有兩門課不及格。

突破現狀、不斷進取是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美國公司的主管在錄用新職員時都說:“你要不斷進取、發揮才能,否則你將被淘汰。”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對職員的要求就是這樣。

洪秀全誕生於清朝末期,由於政治腐敗,洪秀全在科考場上屢屢失意,轉而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革命。1851年11月1日在金田舉起旗幟起義;繼而揮師出桂,攻長沙,破武昌,下九江,1853年3月29日攻進南京城,定都為天京,這其中不過一年半的時間。這時的洪秀全是一個典型的進取者、成功者。其軍事勝利史極其輝煌,進取氣勢也可謂銳不可當。

可是,到了南京後,洪秀全漸漸地變了,他心中隻有一座天京皇城,不再有明確的進取心了。在生活上日益腐化,大興土木建宮殿,年年生日挑選美女入宮,供他享受。在軍政上,正確的決策不多,且壓製明智與銳意進取的部下。甚至在一次朝會上,在石達開懇請“天王不要耽於半壁江山”時,洪秀全竟然回答:“賢弟,我們能有這半壁江山,難道還不滿足嗎!”

這樣,洪秀全安於享樂、不思進取,既不能團結諸王,同心同德開創大業,又無遠大的目標,致命地打擊清王朝。於是,兵敗身亡,太平天國滅亡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

進取精神對於人生事業,不僅在於創造未來,也因為有了未來,過去與現在的成功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時代的潮流千變萬化,要想在未來的社會裏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把握未來潮流,培養適應時代潮流的能力。在這方麵,鬆下幸之助是成功者的傑出代表。

日本現代“經營管理之神”鬆下幸之助,通過70多年的努力,由100日元起家一躍成為擁有資產上萬億元的富豪。鬆下幸之助的成功使其成為舉世矚目的超級企業家,贏得了多方的讚譽和嘉獎。日本早稻田大學、同誌社大學等分別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日本天皇、荷蘭女王和比利時國王等曾多次授予他各種勳章。日本人稱他為“財界元老”和“日本電子之父”。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美國《生活》雜誌把他譽為:“最高產業者”、“最高改革者”、“民族思想家”和“最暢銷書的作者”。前蘇聯第一副主席米高揚曾經說,鬆下幸之助是他最佩服的日本人。麵對這一切,人們不能不感到驚奇:鬆下幸之助到底靠什麼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豐功偉績呢?每當遇到這個問題,鬆下總是淡淡一笑:“靠的是稍微走在時代的前麵。”盡管鬆下幸之助說得是那樣的輕鬆自然,然而它確實道出了“鬆下王國”發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