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忠告九:做“惜時”之人(1 / 3)

第九章 忠告九:做“惜時”之人

時間平凡而常見,它從早到晚都在一分一秒地運行,無聲無息。而時間又是寶貴的,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青年人要成大事,首先就要學會利用自己的時間,養成良好的利用時間的習慣。

在童年及少年時代,李嘉誠先生就知道珍惜時間,他經常在夜間將自己關在房內,在夜闌人靜、人人都貪戀一覺酣睡之時,李先生卻刻苦自學,不斷充實自己。

在記述少年的生活時,李嘉誠先生曾經透露過,他17歲當推銷員之時,因為賺錢不易,其他人每日工作8小時,他就比其他人雙倍地努力,每日工作16小時。當時他所在公司有7個推銷員,而且都比李嘉誠先生年長。但他的推銷成績竟然是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的成績高出7倍。18歲時,他就做了部門經理,20歲時成為公司經理。這是李嘉誠靠自己工作勤懇而獲得的成就。

李嘉誠先生的惜時如金是人所共知的。很多時候,整間公司的人都下了班,惟獨李嘉誠先生留在自己的辦公室中研究生意,製訂決策。他的工作時間比公司內任何員工都多。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記住,時間就是金錢。假如說一個每天能掙10個先令的人,玩了半天或躺在沙發上消磨了半天,他以為他在娛樂上僅僅花了6個便士而已。不對!他還失掉了他本可以掙得的5個先令。記住金錢就其本性來說,決不是不能生殖的。錢能生錢,而且它的子孫還會有更多的子孫。誰殺死一頭生仔的豬,那就是消滅了它的一切後裔,以於它的子孫萬代,如果誰毀掉了5先令的錢,那就是毀掉了它所能產生的一切,也就是說,毀掉了一座英鎊之山。”

這是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段名言,它通俗而又直接地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

如果想成功,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

拿破侖·希爾指出,利用好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的時間如果不好好規劃一下,就會白白浪費掉,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就會一無所成。經驗表明,成功與失敗的界線在於怎樣分配時間,怎樣安排時間。人們往往認為,這兒幾分鍾,那兒幾小時,沒什麼用,但它們的作用很大。時間上的這種差別非常微妙,要過幾十年才看得出來。但有時這種差別又很明顯,貝爾就是這個例子。貝爾在研製電話機時,另一個叫格雷的也在進行這項試驗。兩個人幾乎同時獲得了突破,但是貝爾到達專利局比格雷早了兩個小時,當然,這兩人是不知道對方的,但貝爾就因這120分鍾而取得了成功。

你最寶貴的財產是你手中的時間。好好地安排時間,不要浪費時間,請記住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生命。

如果你將你失去的時間用金錢計算,確是意味著失去的時間就是金錢。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失去的金錢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補償回來,而時間失去後,誰也幫不了你,失去多少時間就失去多少你的生命,這是自然界鐵的規律,你隨便用多少金錢都買不回它。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見,不隻是我們,古人也是早就知道了時間的珍貴。

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望河而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光就這樣不分白天黑夜地流逝,就像這奔流不息的河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裏這樣寫道:“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又算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最能把時間的特性描述得淋漓盡致的當屬兩位法國哲人。

哲人伏爾泰問:“世界上,什麼東西是最長的而又是最短的;最快的而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倩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生不息?”

智者查帝格回答:“世界上最長的東西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東西也莫過於時間,因為人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著的人看來。時間是最慢的;在作樂的人看來,時間是最快的;時間可以擴展到無窮大,也可以分割到無窮小;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時間會把它衝走,而凡屬偉大的,時間則把它們凝固起來,永垂不朽。”

時間,紿懶惰者留下空虛和懊悔,給勤奮者帶來智慧和力量。

你最寶貴的財產是你手中的時間,好好地安排時間,不要浪費時間,請記住浪費就等於浪費生命,節約你的每一分、每一秒,就等於你自己在把自己的生命延長。不但如此,在另一種角度來看,你所節約的時間,也是在為整個人類社會做貢獻。

讓我們做個假設。銀行每天給你一定數目的錢,就算24萬吧。你在這一天內可以隨心所欲,想用多少就用多少,用途也沒有任何規定。條件隻有一個:用剩的錢不能留到第二天再用,也不能節餘歸己。前一天的錢你用光也好,分文不花也好,第二天你又有24萬元了。

如果你處於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呢?

像大多數人一樣,你會很快想出辦法把每天的錢花光。開始,你會購買你最需要的東西。但如果你是精明人,你會很快想出辦法把每天的錢用於投資。從長遠來看這投資會使你得到更多的回報。

事實上你每天都麵臨上述的情況,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那家“銀行”就是時間。你每天得到24小時,隨便你怎麼利用。這些時間你如不利用,最後也不會回來。

“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因為時間的特點是,既不能逆轉,也不能貯存,是一種不能再生的、特殊的資源。

把握今天大家都聽過寒號鳥的故事。

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陽光明媚,鳥兒歡快地歌唱,辛勤地勞動,其中有一隻寒號鳥,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嘹亮的歌喉,更是到處遊蕩賣弄自己的羽毛和嗓子。看到別人辛勤地勞動,反而嘲笑不已,好心的鳥兒提醒它說:“寒號鳥,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

寒號鳥卻說:“冬天還早呢,著什麼急呢!趁著今天大好時光,快快樂樂地玩玩吧!”

就這樣,日複一日,冬天眨一眼就到來了。鳥兒們晚上都在自己暖和的窩裏安然地休息,而寒號鳥卻在夜間的寒風裏,凍得瑟瑟發抖,用美麗的歌喉悔恨過去,哀叫未來:“抖落落,抖落落,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萬物蘇醒了。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好不愜意,完全忘記了昨天晚上的痛苦,又快樂地歌唱起來。

有鳥兒勸它:“快壘窩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寒號鳥說:“今天還暖和,明天再說吧。”

晚上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昨天晚上一樣的故事。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大雪突然降臨,鳥兒們奇怪寒號鳥怎麼不發出叫聲了昵?太陽一出來,大家尋找一看,寒號鳥早已被凍死了。青年人是否從這則故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呢?在人的一生中,今天是最重要的,是你最有權力發揮或揮霍的,寄希望於明天的人,是一事無成的人,“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今天你把事情推到明天,明天你就把事情推到後天,一而再,再而三,事情永遠沒個完。隻有那些把握住今日的人,才會在“今天”創造成功事業的奠基石,孕育明天的希望。

俄國作家岡察洛夫曾塑造過一個奧勃格摩夫的形象。他“胸懷大誌”,也頗有才氣,常常“突然產生一個思想,像大海裏的波濤似的在他頭腦中起伏奔騰。隨後發展成為一種企圖,使他的血液沸騰,筋肉蠕動,血脈膨脹。於是,企圖又變成誌向。他受到精神力量的激動,一分鍾內迅速地改變了兩三次姿勢……”可是,從早上到黃昏,他隻是躺在床上,整整一天什麼事情也沒做。這就是俄羅斯文學畫廊中著名的“多餘的人”

的形象。

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隻要想做,就立刻去做”,是成功者共同的行為準則。珍惜生命,珍視“今天”,不放棄每一天的努力,是成功者們共同信奉的信條。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寄希望於今天吧!

因為它就是生命,是生命中真正的生命。”

確實,成功者都知道“今天”意味著什麼。

俄國作家赫爾岑認為:時間中沒有“過去”和“將來”,隻有“現在”才是現實存在的時間,才是實實在在的,最有價值和最需要人們利用的時間。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平均每天工作17個小時,還使得10個秘書也整日忙祿得團團轉。為了提高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他在行動遲緩的官員的手杖上,都貼上了“即日行動”的簽條。

1904年,正當年輕的愛因斯坦潛心於研究的時候,他的兒子出生了。於是,在家裏,他常常左手抱兒子,右手做運算。在街上,他也是一邊推著嬰兒車,一邊思考著他的研究課題。妻兒熟睡了,他還到屋外點燈撰寫論文。愛因斯坦就是這樣地抓住每一個“今天”,通過日積月累,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論文,引起了物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

日本有句諺語:“勿思明日櫻花在,夜半風來花瓣落。”這句話是說,不要期望明天,貴在能掌握今天,因為今朝開得好好的櫻花,說不定就被夜半的一陣風吹得殘落不堪。

成功的秘訣就是:抓住今天每一代的人都會哀歎他們那一代生活在曆史上最困苦的環境下,他們隻要抱怨這個殘酷的出界,並且把頭埋在沙中,就永遠不需要卷起袖子來解決屬於他們自己的問題了。他們可以把問題歸咎於長輩或政府,然後大玩美國現在最流行的新遊戲——“捉迷藏”。在這種遊戲中,每個人都要拚命奔跑並且躲藏起來,被捉到的人隻好當倒黴的“鬼”,然後再麼找另一個人來代替他。

拿破侖·希爾對年輕朋友發表演講,或在研討會上,總要對這些明天的領袖說:“所謂‘美好的古老時光’就是今天,因為這才是我們生活的日子,也是我們在曆史上唯一生存的一段時間。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我不曾向你們描繪美好的一麵,也不曾向你們訴說悲慘的一麵。

我不會向你們灌輸過度的樂觀思想。隻是要告訴你們生活中的變化是無法避免的。”

許多人因沉思於以往的歲月,或者現在還無暇顧及的未來事件,而浪費了很多的時光。他們沒有意識到,現在比過去和未來都重要得多。正如一部電影是由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鏡頭構成的一樣,你的生命是由數百萬個小小的時刻組成的,不要放棄了這其中的任何一會兒。

劉太太決定到郊外散心,沉浸在大自然中,享受她在我們的文化中,“逃避現在”幾乎是一種病,我們不斷受到製約,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我們把今天遺失在昨天和明天的想像中,這是因為太多人受到“昨日、明日複合症”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