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馬克·吐溫曾經有過一個痛苦的心理經曆。一次,他的夫人外出,臨走時再三叮囑他照管好出世還不到四個月的嬰兒。馬克·吐溫連聲答應。他把盛放孩子的搖籃推到走廊裏,自己坐在一張搖椅上看書,以便就近照料。當時正值冬天,室外氣溫低到零下19度。由於閱讀入神,這位大作家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甚至連孩子的哭聲也沒有聽到。當他放下書時,才突然想起還睡在走廊裏。他慌忙去看,發現搖籃中的孩子早把被子踢在一邊,已經凍得奄奄一息了。當他的妻子回來後,馬克·吐溫沒敢說出真相,怕妻子責怪和懊恨。他的妻子隻當孩子受了風寒。後來,這孩子死了。夫婦倆為此悲痛欲絕。馬克·吐溫深感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內疚萬分。但他也一直沒有說出真情,怕妻子受到更大打擊。他一直隱瞞著事實,直到妻子去世之後,他才在自傳中陳述了這件使他抱憾終生的往事,並且以在大雪中受凍懲罰自己。
馬克·吐溫沒敢對妻子講真話,固然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隱瞞事實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內心痛苦。馬克·吐溫不愧是個誠實的人,在妻子去世後,便勇敢地公開了事實,他不求人們的寬恕,也不躲避這樣做可能帶來的譴責或指控,他惟一要求的是良心的安寧。
隻有誠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曆史事實都反複證明,凡得人信任的就可能成事,春秋時的齊桓公能成霸業,守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齊桓公小白,是春秋時齊國國君,他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他曾多次令諸侯訂立盟約,即使訂立了不利於己的盟約,他也能遵守,因而樹威於諸候,故諸候都擁護他為霸主,聽從其約束。
小白是齊襄公弟,襄公被殺死,他從莒回國取得政權,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細,以“尊王攘夷”相號召,爭為霸主。他起兵伐魯。當魯國將敗之時,魯莊公請獻遂邑求和,桓公同意,與魯會盟於柯。魯將盟時,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說:“反魯之侵地!”桓公不得已答應了,於是曹沫便回到魯臣的坐位。桓公後悔,想不歸還占據的魯地並殺掉曹沫,管仲說:“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授,不可。”於是,桓公將侵占的魯地歸還魯國。諸侯聽到這事,認為桓公言而有信,能遵守盟約,都願意歸附齊國。後來諸侯與桓公會盟於甄,桓公成為天下霸主。
查爾斯·克拉克先生說:
“很多人能成大事靠的就是獲得他人的信任。但到今天仍然有許多商人對於獲得他人的信任一事漫不經心、不以為然,不肯在這一方麵花些心血和精力。這種人肯定不會長久地發達,用不了多久就要失敗。我奉勸想在商業上有所作為的青年人:你應該隨時隨地去加強你的信用。
任何一個青年人在剛入社會做事時,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立即得到別人的信任。他必須發揮出所有的力量,在財力上建立堅固的基礎,在事業上獲得發展、取得成就。然後,他那優良的品行、美好的人格總會被人發現,總會使人對他產生完全的信任,他也必定能走上成大事者之路。社會交往中,人們最注意的不是那個成大事者的生意是否興隆,進賬是否多;他們最注意的往往就是那個人是否還在不斷進步,他的品格是否端正,信用是否良好,以及他創業成大事的曆史、他的奮鬥差別過程。”
誠信的回報誠信,不僅是做人的準則,也是處世的原則和方法。青年人要以誠信的態度處世,養成誠信的為人與習慣,處世以“信”為原則,講信義、重信義,這樣的人才會為世人所接受,也才會在危難之時獲得幫助,從而走向成功。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們為了所謂的成功,不惜挖空心思,甚至坑蒙拐騙、不擇手段。對此類做法,李嘉誠頗為反感,他說:“我決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然不能長久。正如俗語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在李嘉誠剛開始生產塑膠花時,曾有一個外商希望大量訂貨。為了確信李嘉誠有供貨能力,外商提出須有富裕的廠家做擔保。找誰擔保呢?擔保不必借錢給被擔保人,但必須承擔一切風險。被擔保人一旦無法履行合同,或者喪失償還債務能力,風險就落到了擔保人頭上。李嘉誠白手起家,沒有背景,他跑了幾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沒有人願意為他做擔保,無奈之下,李嘉誠隻得對外商如實相告。他的誠實感動了對方,外商對他說:“從您坦白之言可以看出,您是一位誠實君子。誠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經營之本,不必用其它廠商做保了,現在我們就簽合約吧。”沒想到李嘉誠卻拒絕了對方的好意。出乎意料的是,外商決定,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他也要與這位具有罕見誠實品德的人合作一把,李嘉誠值得他破一回例。
誠信不可以金錢估量的,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經過這次本無希望,但最終如願以償的合作,李嘉誠對此篤信不移。
李嘉誠創業初期也曾有過嚴重失誤。那時,李嘉誠因資金不足無法雇到技術熟練的工人,迫不得已,他隻好把一些隻經過簡單培訓的工人當作熟練工使用,結果產品的質量極為粗劣,很多客戶前來退貨,要求賠償。原料商聞訊也揚言停止供應原料,銀行這時也派人來催還貨款。李嘉誠的塑膠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身處四麵楚歌之中,焦頭爛額的李嘉誠不得不一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負荊請罪,希望求得原諒。正是因為李嘉誠一貫誠信,口碑極好,人們才寬容的接受了他的道歉,大度的原諒了他的過錯。李嘉誠有驚無險的渡過了這次難關。
李嘉誠主張誠信經商,反對投機取巧。是自己的錢,一分也要賺,不是自己的,送到門口也不會要。李嘉誠莊嚴宣告:“我的金錢,我賺的每一毛錢都可以公開,也就是說,我賺的錢絕不是不明不白的。”
在香港這個魚龍混雜的競爭社會,巧取豪奪而致富的人肯定不會太少。金錢的多寡並非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惟一標準。
能像李嘉誠這樣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賺錢的,商界中堪稱楷模。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為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那是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入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仙(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其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
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因為購貨量太小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入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入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就被化解了。
李嘉誠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在這次原料危機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佛家更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與聲望如日中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誠信是無價的,是人際關係及商業行為中的至上的原則。沒有了誠信,人們再也不會相信你;沒有了誠信,社會也會拋棄你!誠信是金的格言,是人生永遠績優股,誠信會帶來巨大的回報。
誠信可能會損失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它也必將為長遠帶來豐厚的回報。湖南首富吳誌劍的成功就印證了這個真理。1985年夏末,吳誌劍懷揣800元錢,帶著7個弟兄到深圳闖世界。一次意外的機會,吳誌劍承包華東商場。他帶領著弟兄們奉行誠信的原則,很快贏得了顧客。僅3個月,就替業主還清了8萬元貨款,比合同規定的提前了9個月。半年後,淨賺了17萬元。
承包華東商場後,吳誌劍做的第一筆較大的生意是經營電冰箱,銷往東北的哈爾濱和大慶等地。產品銷出後不久,有的顧客反饋說噪音太大,製冷效果不理想。吳誌劍和7個弟兄一起研究這個問題。根據合同規定的,對方已經驗貨,責任就該自負,吳誌劍他們沒有責任。但是吳誌劍認為:對顧客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自古經商講的就是信譽,咱們不能玩那個文字遊戲,應該對顧客負責。吳誌劍決定全部給予退換。這一次就退換了17台,華東商場損失了上萬元。
事情不是就這樣結束了。誠信得到了回報,顧客給《深圳特區報》發來了感謝信。報社以“春風路上春風吹”為題作了報道。這個報道不僅提高了市場的信譽,而且飄洋過海,被一位港商看到。這位港商慕名而來,一次就與吳誌劍簽訂了一萬台日立冰箱的合同,並且在合同上規定了“先銷貨,後付款”。吳誌劍在這筆生意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此後不久,吳誌劍又與日商簽訂了15萬美元的活文蛤的合同。運送活文蛤的貨輪因遭遇台風而未能按期到達,因時間的拖延而使活文蛤大半死亡。吳誌劍二話沒說,馬上組織力量收購活文蛤,而且高出原來價格的部分均由自己承擔。吳誌劍的這種行為使日商大有感觸,日商把他們在中國1 000萬美元的訂貨業務全都委托給了吳誌劍。吳誌劍的誠信得到了巨額回報,成為商界爭相效仿的楷模。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時隔9年,2003年4月18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昔日的《福布斯》富豪,深圳政華集團總裁吳誌劍因犯合同詐騙罪,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