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忠告十:做誠信之人(3 / 3)

這巨大的反差正是因為吳誌劍由誠信的身體力行者變成了誠信的踐踏者。

人人都願意與誠信的人合作。有一個美國孩子,他父親早逝,並留下了一堆債務。從法律上講,欠債人已去,把他的遺產拍賣分掉,即使不夠抵債也就算了。但這個孩子一一拜訪債主,希望他們寬限一段時間,並保證他會把父親留下的債務分文不少地還掉。後來這個孩子竟然曆20年之功,把父親留下的債務,連本帶息,分文不落地全還了。周圍的人都非常感動,覺得他是一個可靠之人,也就都非常願意和他做生意。結果這個孩子不僅博得了別人的合作,還贏得了他人的尊敬。

一個成功的人,不管他從事的是何種行業,往往首先應該是講誠信的人。作為一個成功商人的胡雪岩,更是深諳。

胡雪岩是晚清時期富可敵國,名震天下的商業領袖。他經常講:“做人無非講個信義”,無信不足以立,做人與做事本質上是相通的。誠實守信在他的生意經營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胡雪岩在創辦胡慶餘堂國藥號時,曾親自製作了一塊“戒欺”

匾,上寫道:“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胡雪岩認為,製藥“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體現出一定的道德自覺。

藥店開張之日,胡雪岩親自去站櫃台。當顧客對藥品微露不滿時,胡雪岩立即笑臉道歉,收回原藥,並承諾兩天內趕製好藥調換。他還在店堂內放置了一隻大香爐,終年香煙繚繞。碰上題客拿著不滿意的藥前來交涉,胡雪岩總是告誡下屬,不要和顧客爭吵,凡是顧客認為不滿意的藥品,一律投入香爐焚之,並給另配新藥。

胡慶餘堂生產的花露,在顧客中享有較高聲譽,每年銷量都很可觀。為滿足需求,每年都大量生產,一般總是當年賣不完。如存放到下一年再賣也是可以的,但藥效和香氣都稍為遜色。為了對顧客負責,胡慶餘堂嚴格規定:凡當年賣不完的花露,一過夏天,就全部倒掉。

中成藥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的動、植、礦物,品種繁多,分布極廣,屬性複雜,甚至對產地也有特殊要求;僅典籍所載已達3000多種,其真偽優劣直接影響質量,往往事後極難分辨。胡雪岩派人去各地專門采購各類藥材,“坐莊辦貨”,就在貨源處進行檢驗。不僅貴重藥材如此,即使是桔皮,盡管浙江又多又便宜,但因藥性不夠理想,也要遠去廣東采購陳三年的“陳皮”。凡采購的藥材,均由指定的“進貨阿大”把關驗收。

胡慶餘堂的道德自覺,一直延續到今天。近幾年來,不事張揚的胡慶餘堂,實現利潤每年以近乎100%的速度增長,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胡慶餘堂國藥之所以與同仁堂齊名,之所以百年仍存,誠信經營乃為根本所在。

誠信就是金錢,而且比金錢更重要。真正的商人懂得,偷奸耍滑隻能蒙混一時,卻無法長久盈利。

失信的代價誠信會帶來豐厚的饋贈,失去誠信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褒國送一美女褒姒給周幽王,幽王寵愛異常。褒姒生子伯服,幽王便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褒姒雖得幽王寵愛,貴為皇後,卻從來未見她笑過。幽王雖覺得褒姒很美,但如果笑了不是更媚人嗎,便千方百計引她笑,但是徒勞。於是他異想天開地想出了一個辦法,即舉烽火:烽火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在邊界設的,這是報警的煙火,如敵人在夜裏入侵點柴火,敵人在白天來侵就燃幹狼糞放煙,而且是一處接一處,一直點燃傳到遠方。諸侯看見煙火,就立即趕來救援。於是周王便帶褒姒到驪山去玩,並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立即率兵急如星火趕到,褒姒看見千軍萬馬從四麵八方前來,樂得開口笑了。褒姒笑了,諸侯卻白白跑了一趟,怏怏而返。幽王為了欣賞褒姒笑的媚態,屢次點起烽火,諸侯上了一次當失望,第二次就怨恨,第三次就不來了。這時敵人真的入侵了,這是申後的父親申侯恨幽王廢了皇後和太子,便發動繒國和西夷犬戎起兵攻打幽王。幽王勢孤,無兵救援,被殺於驪山下。敵人俘虜褒姒,將周王室錢財寶物擄掠一空。西周滅亡。

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不惜以國家安全開玩笑,失信於諸侯,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這是咎由自取。還有一個關於失去誠信因而付出慘痛代價的故事,叫《瓜代有期》。說的是春秋時期,齊襄公為了幫助衛侯朔回國複位,約會宋、魯、陳、蔡四國出兵攻打衛國。周王派兵救衛,被打敗。齊襄公怕周公問罪,就派大夫連稱為將軍,管至父當副將,帶兵去守衛蔡丘,以防備周兵打來。

兩位將軍臨走時小心地問:“守衛邊疆的任務很艱苦,我們不敢推辭,但什麼時候可以期滿調回呢?”這時齊襄公正在吃瓜,隨口就說:“現在是瓜熟的季節,等明年這個時候,我就派人來代替你們好了。”

一年過去了,兩位將軍在邊疆吃到了新瓜,想起了齊襄公的許諾,就打發人回京城探聽消息。探聽的人回報說齊襄王已出去一個月了,還沒有回京,當然調他們回京的事也就沒有影了。連稱知道齊襄公並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非常生氣,想去殺掉他。管至父建議說不如先向齊襄公獻上新瓜,提醒他應該派人來代替他們了。不料齊襄公聽說他們請求調回,反而大發雷霆:“派人去代替你們,要由我說了算,怎麼可以請求呢?再等瓜熟一次好了。”兩位將軍到此再也忍耐不住了,帶著憤怒的守邊將士打回京城,殺掉了齊襄公,另立了一位新國君。

瓜代無期命有期,齊襄公失信於臣下,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所以孔子反複告誡為政者要“敬事而信”、“謹而信”,萬萬不可失信。

2003年4月18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莊嚴宣判:“深圳政華集團總裁吳誌劍因犯合同詐騙罪、偽造國家機關證件罪,數罪並舉,決定判處有期徒刑17年……”

是什麼使昔日才華橫溢的“商業天才”一步步墮落為國法難容的階下囚?在這個過程中,喪失誠信為吳誌劍開啟了地獄之門。你曾經想過所謂無傷大雅的謊言的害處嗎?這個世界上沒有無關緊要的謊言。任何的謊言都會有損失你的誠信形象。

古波斯詩人薩迪說:“講假話猶如用刀傷人,盡管傷口可以治愈,但傷疤卻永遠不會消失。”他還說:“寧可因為真話負罪,不可靠了假話開脫。”

薩迪的話說得很耐人尋味。說謊或說假話,常被一些人視為“聰明”的處世之道。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或推脫責任而說謊,或者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騙人。他們自以為得計,或暫時得逞,但假的就是假的,謊言早晚有被揭穿的一天,那時他們將因自己的不老實而失去他人的信任。謊言在被騙者心頭留下的傷疤是很難消失的。我們都知道那個說“狼來了”的故事,他可以一次再次地騙人,但當狼真的來了時,卻沒有人再相信他了,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羊被狼叼走。

說謊或說假話,其實是一樁很累人的事。一位哲人說得好:

“一旦撒了一次謊,就需要有很好的記憶全力把它記住。”

撒了謊,就要設法“圓謊”,而謊話總是漏洞百出的。為了圓一個小謊,就要說一個更大的謊。謊言就是這樣把撒謊者—步步逼上了不歸之路。其實很多騙子就是這樣從小騙變為大騙、巨騙的,最終落得個觸犯法律、身敗名裂的下場。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一針見血地說:“謊言就像雪團,它會越滾越大。”而這無法控製的雪團隻會毀掉說謊者。

靠說謊取巧者常擔心謊言被人戳穿,靠行詐牟利者要提防詐術被人識破,心術不正的人往往因此而食不甘味、寢不安眠。綜觀世事可知,欺詐並非處世久計。美國前總統林肯說得好:“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的人。”欺詐之術遲早會被人識破,而一旦他的真實嘴臉暴露出來,則上下左右的人必將他低看一等。

我曾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人在火車上坐下後,把自己的包裹和行李放在了旁邊的座位上。後來,車上人越來越多,車廂越來越擁擠。這時,有一位先生問他旁邊的座位是否有人。他說:“有人。那人剛剛去了吸煙車廂,他一會兒就回來。你看,這些東西就是他的。”但這位先生懷疑他所說的話,就說:“好吧,我坐在這兒等他回來。”於是,這位先生把行李和包裹拿下來,放在了地板上和行李架上。這個人怒目而視,卻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不久,這個人到站了,他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但那位先生說:“對不起,你說過這些行李是一個在吸煙車廂的人的。我有義務保護這些行李不被你拿走,因為你說這些行李不是你的。”這個人發怒了,他開始罵人,卻不敢去碰那些行李。乘務員被叫來了,他聽了這兩個人的話後說:“那好吧。我來掌管這些行李,我會把它放到車站。如果沒有人認領,那就是你的。”乘務員對著那個為了占座位而否認自己行李的人說。在乘客們的哄笑聲和鼓掌聲中,這個人沒帶行李就灰溜溜地下了車。他剛下車,火車就開動了。第二天,他拿到了自己的行李。為了霸占一個不屬於他的座位,他撒謊了,為此受到了懲罰。

生活中,有的人總把自己看做“智多星”,把別人看成“糊塗蛋”,動不動就對別人用心計、耍手腕,把自己所擁有的那點小聰明發揮到極致。他們或以謊言取巧,或以詐術牟利,以致在生活中成為別人厭惡的對象。

喪失誠信的代價是不可估量的。沒有了誠信,人們再也不會相信你,沒有了誠信,社會也會拋棄你!

如果一個人聲譽損壞了,還有什麼方法能夠彌補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如果連他自己的品格都不要了,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