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忠告十一:做“人和”之人(1 / 3)

第十一章 忠告十一:做“人和”之人

成功有時不僅需要個人的奮鬥,而且也需要他人的幫助。培養融洽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讓自己生活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而且也有助於實現目標,達到成功。

李嘉誠就有意識地去結交朋友。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

李嘉誠結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他認為,今天成不了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他自己做不了客戶,可能會引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助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李嘉誠廣博的學識,告誡人的誠懇,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使人們樂意與他交友。

有朋友的幫襯,李嘉誠在生意上如魚得水。

當年包玉剛爵士想收購九龍倉集團,本來李嘉誠先生也有意入主當時仍然是英資的九龍倉集團的。但他知道包玉剛爵士已經買入了不少九龍倉股份,如果自己加入戰圈,和包玉剛爵士一起爭奪九龍倉的控製權,正所謂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李嘉誠先生處世的態度是處處以他人利益為先。於是他就放棄了爭奪九龍倉的機會,還將手中的九龍倉股份轉讓給包玉剛爵士,成人之美,使包爵士能夠順利奪得九龍倉的控製權。包玉剛爵士之後就和李嘉誠先生成了好朋友。當時,他們兩個集團的影響力、實力不相伯仲。兩位集團的領導人就因為這一次機會而結識,成了好朋友。之後,他們合作發展了不少項目。

李嘉誠先生和香港彙豐銀行集團的關係也極為密切。李嘉誠先生曾經當過彙豐銀行的副主席多年。這是繼包玉剛爵士之後,香港第二位登上彙豐銀行副主席之位的華人。其實,李嘉誠先生在業務發展期間就已經和彙豐銀行的關係發展得極為良好。李嘉誠先生的信譽,得到彙豐銀行的欣賞,於是早年就在業務上支持李嘉誠先生。李嘉誠先生於業務不斷擴張之後,仍然很珍惜和彙豐銀行的關係,所以,到今日,彙豐銀行仍然是長江實業及其屬下機構眾多往來銀行中重要的一間銀行。

中國人講究“和為貴”。這不單是在商場上存在的哲學,更加應該是人生處世的哲學。李嘉誠先生在商場內能夠處處是朋友,相識滿天下,也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重視與人合作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是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爭勝。“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競爭的本質和普遍規律,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得以前進的動力所在。可以說,競爭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完成一項工作而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競爭與合作者作為競爭者與合作的主體及對象與競爭合作相伴,而生相伴而滅。

合作與競爭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實不然,合作與競爭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合作與競爭,可以說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幾乎同時出現。從原始社會到社會,從奴隸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直至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合作與競爭不僅沒有削弱、消亡,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合作與競爭的趨勢在增強。而且,隨著人類生存空間的不斷拓展,交往不斷擴大,人與自然鬥爭的不斷深化、科技的不斷發展,合作與競爭的聯係也在日益加強。在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的征途中,高科技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已經超乎了人的想像,通訊、交通等的發展使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變得空前容易,不論是國與國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抑或是具體的個人之間,競爭與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這樣一個時代裏,開展交流與合作的成本將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則將大幅提高。實際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能獨自擁有人類最優秀的物質與精神財富,而隨著人們相互依賴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那種一人打天下的思想多少顯得有些幼稚。封閉的個人和孤立的企業所能夠成就的“大業”

將不複存在,合作與團隊精神將變得空前重要。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將不可能成就事業,更不可能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強者。我們隻有承認個人智能的局限性;懂得自我封閉的危害性;明確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我們才能有效地以合作夥伴的優勢來彌補自身的缺陷,增強自身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的各種挑戰。

每個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於與別人合作的人,才能夠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達到自己原本達不到的目的。

合作具有無限的潛力,因為它集結的是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競爭的所得是有限的,因為它激發的是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

合作就是個人或群體相互之間為達到某一確定目標,彼此通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聯合行動。參加者須有共同的目標、相近的認識、協調的互動、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合作中雙方的目標是共同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共享的。

所謂競爭就是互相爭勝,要有輸與贏,一方以勝利者的麵目出現,歡呼自己的勝利;一方則是失敗者,在下麵悄悄地舔著自己的傷口。一方的喜悅是建築在另一方痛苦之上。而合作則是以尋求雙方都贏為目標的。

幫助別人就是強大自己,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在一些人的固有的思維模式中,一直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別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會失去。比如你幫助別人提了東西,你就可能耗費了自己的體力,耽誤自己的時間。其實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並不就意味著自己吃虧。下麵的這個故事就生動地闡釋了這個道理。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聰明地選擇他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他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精打采,而且皮包骨。

這個人發現每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長的把手,使它不能用來吃。

所以即使每一樣食品都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樣:同樣食物、刀、叉與那些4尺長的把手,然而,天堂裏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這位參觀者困惑了一下子。他懷疑為什麼情況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在地獄的人都挨餓而且可憐,在天堂的人卻吃得很好而且很快樂。最後,他終於看到了答案:地獄裏每一個人都試圖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長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東西;天堂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喂對麵的人,而且也被對麵的人所喂,因為互相幫助,結果幫助了自己。

現代社會使我們認識到:單個人不能成事。我們不可能每個人有自己的部隊保護我們的自由。隻有更多的人分擔風險,保險業才會有效。每個人都有責任教育孩子。他們在我們垂垂老去的時候將要管理社會。隻有集中的智慧才能治愈我們現在還沒有的疾病。社會是個人的集合體:隻有在宏觀層麵上大家都分擔某些責任,每個人才可能在微觀層麵上獨立行動。就是動物也會聚在一起,相互做伴、相互保護、共同生存。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能掌握自己的生命,而且在今天的核時代,我們更不能單獨行動。

自私的人把一切歸功於自己,他永遠也不會超越自我。沒有一個事業成功的商人在內心深處會認為一切是自己幹出來的。他們每個人都會感謝別人。

你越成功,越可能是一夥人幹出來的。要想做大,你一定要有本事任用別人,容納別人,說服以及激勵別人跟隨你的夢想,分擔你的工作。然後與他們共享榮譽,要不然,他們不會永遠幫你,你也就漸漸地不值一提了。

再次強調,合作之所以重要,首先源於你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時也因為你的能力傾向與其他人不同。

養成良好的合作的習慣,就關係到青年人的前途大業。

一盤散沙,盡管它金黃發亮,也仍然沒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建築工人把它摻在水泥中,就能成為建造高樓大廈的水泥板和水泥墩柱。如果化工廠的工人把它燒結冷卻,它就變成晶瑩透明的玻璃。單個人猶如沙粒,隻要與人合作,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變化,變成不可思議的有用之材。青年要學會與人合作,掌握這種才能,從而領導自己的事業向前。

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隻有善於與人合作的人,能夠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達到自己原本達不到的目的。善於完善自己的青年人也一定是有著良好習慣的人。

清末名商胡雪岩,自己不甚讀書識字,但他卻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哲學,歸納起來就是“花花轎子人抬人。”他善於觀察人的心理,把士、農、工、商等階層的人都聚攏起來,以自己的錢業優勢,與這些人協同作業。由於他長袖善舞,所以別的人也為他的行為所打動,對他產生了信任。他與漕幫協作,及時完成了糧食上交的任務。與王有齡合作,王有齡有了錢在官場上混,胡雪岩也有了機會在商場上發達。如此種種的互惠合作,使胡雪岩這樣一個小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執江南半壁錢業之牛耳的巨商。

能力有限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但是隻要有心與人合作,善假於物,那就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且能互惠互利,讓合作的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通過別人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一種智慧,雖然我們不能每個人都達到這一點,但每個人都可以與人合作,攜手做出更大的事業。

大凡胸懷大誌者大多善於從同伴那裏汲取智慧,從同行者那裏獲得前進的動力。由於當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於立誌開拓者來說,不僅需要個體的精進,而且需要知識的高度集結,即使創造性智慧的迸發,也需要以這種知識的高度集結作為基石。因此,越是善於從群體中求知以及不斷拓展求知領域的人們,越是有益於彼此之間擇優補欠,使智能結構更加完善,富於應變能力,以適應當代知識迅猛增加的形勢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總是需要幫助的。俗話說得好:“雙拳不敵四手’,“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斷”。古往今來,凡是獨來獨往、唯我獨尊的人,都是成不了大器的。相反,禮賢下士、廣交朋友、共創天下的人,事業就特別地興旺發達。我國戰國時期,有個叫孟嚐君的齊國公子,他生性喜好結交朋友,一個人隻要有一技之長,他就會不惜重金,禮聘重用。即使是雞鳴狗盜之徒也不例外。有一年孟嚐君到秦國辦事,事情辦完後回齊國,秦王暗地派人刺殺孟嚐君。孟嚐君得到消息後,連夜逃跑,可是秦國的城門隻有在雞叫後才開,於是孟嚐君手下的有雞鳴之技的人學雞打鳴,騙得秦國人打開城門,順利回到了齊國。

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一點沒錯。

我們生存在一個合作努力的時代中,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與人合作。

與人交往的準則與人交往首先要真誠。

什麼是“真”?就是不做假,不欺人,成大事者講究人品之真,做事之真。真誠待人,真誠做事,這是一個青年人必備的品質之一。隻有具備了這種品質,也隻有這樣品質的人,才會敞開心扉給人看,使人們了解他,接納他、幫助他、支持他、使他的事業獲得成功,使他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青年人要真誠待人,用真誠的心靈贏得事業上的成功。

完善的人格魅力,其基本點就是真誠,而真誠待人,恪守信義亦是贏得人心、產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待人心誠一點,守信一點,能更多地獲得他人的信賴、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由此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功機遇。

我們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你完全沒必要對你的那些完全值得信賴的同學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含糊不清,因為這種行為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為。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以誠待人是值得信賴的人們之間的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人們打開了心靈的大門,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露真心。 “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其實,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封鎖的一麵和開放的一麵,人們往往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才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會被發現,那時它們就要遭受冷落、衰微而終至失敗了。

天下沒有一種品質能比以誠相待、言行可靠更能取得他人的信賴。

一個以誠相待而自覺有正義公理為後盾的人,與一個欺騙說誑話而自知其欺騙說誑的人,他們所能發出的力量的大小,所能結交的朋友的多少,相比起來都會相差很大。

以誠相待的人,因為自覺有正義公理為後盾,所以能夠無愧怍、無畏縮地麵對世界。他有“自反而不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而不能以誠相待的人,卻會在內心聽到這種聲音:“我是一個誑話者,我不是一個人;我是一個卑汙者,一個戴假麵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