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勝利(1)(3 / 3)

公元1762年法國各議會下令抑製耶穌會會員。紀堯姆懷著喜悅的心情卸下他的編務重擔,他到達特拉皮斯特修道院,希望過安靜而沉思的隱居生活。他請求耶穌會許其所求,但是該會檢察長拒絕讓他投閑置散。法王路易十五延請他擔當皇家子女的家教,但是當法王於1764年下詔放逐所有法國耶穌會教士的時候,紀堯姆乃移居德國,1776年他獲準返國。他和他的弟兄在布爾熱地方過著退休的日子,並於1782年在該地逝世,享年七十有八。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二、反對哲學家者

當教士被逐、禮貌被棄、新聞記者著眼於哲學家之際,這場大戰更顯得血雨腥風;現在巴黎所有的才智及文字.都施展在如何忍受及如何殺害上。我們看到1725年,伏爾泰如何遭遇一些困擾,以解救犯同性戀罪的皮埃爾,免於死刑的法律處罰。皮埃爾從未原諒他。1735年,皮埃爾開始發行《現代著作觀察》雜誌,一直到1743年止。皮埃爾在該雜誌中.擔當所有品德,尤其是貞節的保衛者角色;他憤怒地指責當時文學裏種種品行不檢情事,以及不夠完美的正統派學說作品,他成為伏爾泰最頑強的敵手。1745年皮埃爾逝世,由他的友人弗雷龍繼續接棒。遂行其十字軍運動。

弗雷龍為反對哲學家諸君中,最有能力、最勇敢、且才學最豐者。他是一位力能勝任撰寫《瑪麗·斯圖亞特史》(1742年)的學者。他也於1771年完成8冊厚的《德意誌史》。他也是一位足以寫作《方天諾戰役賦》(1745年)的詩人。伏爾泰必視此詩為他自己的皇室曆史家之詩的一侮辱的對峙。弗雷龍於1745年創辦一雜誌,名為《當代書信》。該雜誌不止一次抽取伏爾泰之血。弗雷龍在發跡之前,有段貧苦的日子;有一次他因批評一位有地位的神父,而在法國巴黎的巴士底獄監禁達6個星期之久;然而他昔日曾精力充沛地奮鬥了30年之久。他對伏氏懷恨在心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伏爾泰曾勸阻腓特烈大帝聘用弗雷龍為駐巴黎的通訊員。1754年他創設一新期刊,名為《文藝年》,他主編該刊,刊中文字多由他自己撰寫,每10天出版一期,直到1774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