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對自己以前的情敵突如其來的稱讚不知所措,在給聖朗貝的感謝信中他說,他已很久沒有讀到如此使自己快樂的東西了。四季變化的題材以前曾被英國作家湯姆遜寫過,聖朗貝也承認自己受到過這位英國詩人的啟發。1769年7月,伏爾泰在《法蘭西信使報》上發表文章,認為聖朗貝要優於湯姆遜,因為後者的田園詩隻簡單描繪了四季的特色,而前者卻解釋了人們在每一季節應該做什麼。法國四季變化比英國複雜得多,因而用詩歌也難以很好地進行描繪,何況聖朗貝是用韻詩的形式寫的,這與湯姆遜的無韻詩相比,難度更加大一等。但是聖朗貝的《四季》詩仍然寫得很優美。伏爾泰甚至還誇大其詞稱它是超時代的作品。很明顯,這些言過其實的溢美之辭主要是為了報答聖朗貝不計前嫌、仍然對伏爾泰無限景仰和崇拜的友好情誼。伏爾泰與聖朗貝的關係雖然一度因為愛米莉的死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他們的關係並沒有中斷,在後來的歲月裏,尤其在伏爾泰的晚年,他們一直是好朋友。
受聖朗貝《四季》詩的影響,伏爾泰沉寂了多年的詩興又開始勃發。在此後的幾個月裏,他放下了手中許多工作,把精力集中到了詩歌的創作上,接連發表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詩篇。這些詩篇生動描繪了鄉村的恬靜、優雅的隱居生活,抒發了自己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在一首《致聖朗貝先生》的詩中,他稱《四季》這首感人肺腑的詩歌增加了他對鄉村生活的熱愛。15年來,他一直生活在這遠離鬧市的鄉野,對這裏的土地和純樸的鄉親,已有了一種難舍難分的感情。他表示他倡導和支持的移民開墾土地的工作,將比自己的文學作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普通勞苦大眾來說,物質生活的脫貧致富比精神生活的充實更有吸引力。
伏爾泰在領導啟蒙運動的同時,還在費爾內致力為當地普通人謀福利,這一工作使他成為第一位身體力行的啟蒙思想家。他積極宣傳自己的啟蒙理想,努力實踐自由平等的主張。他在費爾內的一舉一動不僅引起法國輿論的關注,而且也為整個歐洲所矚目。他被宣布為法國的天才和法蘭西民族的驕傲,他的巴黎友人發起了為他建造紀念像的活動。
1770年初,在日內瓦駐法國外交代表雅克·內克爾的家裏,17位哲學家歡聚一堂,他們包括達蘭貝爾、絮阿爾、愛爾維修、狄德羅、馬爾蒙代夫等著名人物。在餐桌上,支持啟蒙事業的內克爾夫人提議。為了向伏爾泰表示崇高的敬意,大家集資為這位老人塑像。這一建議立即得到了在場哲學家們的一致讚同。他們決定把這一工作委托給當時法國最優秀的雕塑家皮加爾。1770年4月,內克爾夫人正式向伏爾泰通報了這項榮譽,她說,這一活動已經得到40多位朋友或崇拜者的捐款。盧梭聽到這一建議後,也立即作出了積極的反應,雖然他與伏爾泰長期不和,但是他仍尊敬伏爾泰在文學上的成就,他認為為伏爾泰雕像"這是法蘭西和這個世紀的榮譽"。後來,俄羅斯女皇葉卡特琳娜、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波蘭前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和丹麥國王也先後加入了捐款人的行列。伏爾泰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高興,尤其使他感到滿意的是居然還有這麼多歐洲國王為他捧場。他幽默而又不無遺憾地說:"我有了一手的王,但我應當勝這一局。這個榮辱交錯,黑白相映的生涯,你不覺得敬佩麼?在我的四王之中沒有一個南方之王,你不覺得遺憾麼?"
弗裏德裏希可能是考慮過去確實有負於伏爾泰,他對捐款塑像的工作尤為熱心。他不但迅速寄來了捐贈款項,而且還寫了一封信對伏爾泰進行高度評價,他請求達蘭貝爾在法蘭西學院宣讀這封熱情的來信。弗裏德裏希在信的開頭這樣寫道:"伏爾泰得到的最美的紀念碑是他自己樹立起來的,他的著作將比聖彼得教堂、羅浮宮或人類的虛榮曾獻給永恒未來的一切這樣建築都會存留得更為長久。"
雕塑家皮加爾與伏爾泰一樣,是古典主義的崇拜者。他把為伏爾泰造像看成是國家和人民的重托,認為伏爾泰的塑像必須完美體現法蘭西民族的智慧,展示給人們的應該是一位智者的形象。經過多次精心的構思,皮加爾為伏爾泰設計了一座裸體坐像。
晚年的伏爾泰格外消瘦幹癟。對他幹癟的程度,後來撰寫《法國曆史軼聞》的勒諾特爾有過誇張的描繪。他說伏爾泰死後若幹年,當人們開啟他的棺柩捧出骷髏時,在場的人居然還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