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最後的歲月(2)(1 / 3)

皮加爾最終完成的雕像是一位一絲不掛、半坐著的形銷骨立的老人。它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伏爾泰的相貌氣質,成功地展示了一代哲人的風采。伏爾泰本人對塑像也感到滿意,他自我解嘲地說,不論穿衣還是裸體,他的幹癟的身體都不會再對夫人太太有絲毫挑逗。馬爾蒙代夫為這尊雕像題獻了一首詩,他熱情稱讚皮加爾把伏爾泰塑造成了一位反對無知、反對狂熱哲學和狂熱人類的健壯的運動員。

在伏爾泰生命的最後時光,還有兩位著名的雕塑家曾經為他塑像。1776年,羅馬教皇派弗朗索瓦·馬麗·彭賽到費爾內,為伏爾泰製作一尊胸像。這尊胸像是以白色大理石為材料、以真人同等尺寸塑製的,它的胸部和肩部裸露,其他部位纏著衣飾,體現的是另外一種古典風格。當這一作品的複製品送到費爾內時,它的原型已經在巴黎與世長辭了。狄德羅非常敬仰這位啟蒙大師,他晚年曾在自己的寫字台邊放著這尊伏爾泰胸像的複製品,可能是心理作用在作怪,每當他把眼光轉向這位已經故去的偉人時,他都禁不住感到,偉人正在嘲笑自己寫作的東西。後來,他不得不讓人把這尊雕像請到了別的房間。伏爾泰的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甚至讓狄德羅也畏懼三分。

1777年,曾經為狄德羅、盧梭和達蘭貝爾等人塑像的著名雕塑家烏東也開始為伏爾泰塑像。1778年2月,當伏爾泰回到巴黎時,他征得老人的允許,抓住時機先為他翻製了麵模。此後,他懷著對這位偉人的無比崇敬之情,夜以繼日地工作,迅速完成了幾件伏爾泰的胸像和全身坐像的創作。烏東於1781年完成的伏爾泰坐像,分別贈送給了法蘭西喜劇院和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後來人們對這些座像評價很高。伏爾泰端坐在一張安樂椅上,身披古羅馬式的長袍,從衣褶下可明顯看出他瘦弱的體形,稀疏蓬鬆的長發自然地沿耳際垂到肩上,頭上繞著的緞帶,象征著法蘭西喜劇院給他的榮譽桂冠。他那戲謔、刻薄的表情,仿佛正在仔細地傾聽著什麼;他身體略向前傾,雙手按在椅座上,好像隨時準備跳起來,為人們打抱不平,嘲諷人間的罪惡。

三、壯心不已

1774年5月10日,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因染天花而一命嗚呼。這時,一些趨炎附勢的權貴紛紛用17、18世紀盛行的頌詩來哀悼這位國王。當這些虛情假意的無聊頌詩鋪天蓋地地湧入巴黎時,伏爾泰坐不住了,他認為這種竭力抬高、吹捧死人的頌詩是以讚揚死人為借口暗指活人。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伏爾泰發表了《悼路易十五》詩。在這首詩中。他客觀地敘述了這位國王整整一生的有關情況,大膽地指出了其統治的功過是非,特別是對其性格和主要缺點的揭示,非常清楚明確,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和評價這位故去的國王。此外,他還寫了一篇題為《路易十五和命運》的文章,以路易十五染天花亡命這一活生生的例子,從科學上論證了種牛痘的好處,反駁了教會人士認為種牛痘是幹涉天意的無稽之談。

路易十五之死,並沒有給法國啟蒙運動帶來有利的外部環境,恰恰相反,剛剛上台的路易十六甚至比他的前任更難打交道。普魯士王弗裏德裏希曾告訴伏爾泰,凡爾賽宮的新主人正在策劃一個威脅哲人黨的陰謀。當年年底,路易十六下令,當伏爾泰死後,他的手稿全部沒收,加蓋封印,永遠不得傳播。已經快到生命終點的伏爾泰,逐漸感到體力和精力不支,他逐漸把啟蒙事業的發展寄希望於年輕一代的作家和哲人們。

伏爾泰最先發現的一位繼承人就是年輕的博馬舍。博馬舍從1773年就開始陸續發表《回憶錄》,揭露法院受賄醜聞的內幕,引起進步輿論的廣為關注。伏爾泰十分賞識博馬舍的行動,高度讚揚他敢於單槍匹馬戰鬥的大無畏精神。伏爾泰曾對,達蘭貝爾說,博馬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一批新作家中的一個,因為他能夠把滑稽、嚴肅、理性、快活、力量和情感融為一體。伏爾泰覺得博馬舍和孔多塞是新一代人中最能體現自己文學和社會理想的兩個人。"他們兩人也的確沒有辜負伏爾泰的期望,他們後來也致力於啟蒙思想的宣傳並成為18世紀後期重要的進步思想家。他們對信任和賞識自己的前輩、老師也十分崇敬和愛戴。伏爾泰死後,他們負責編纂完成了第一部伏爾泰全集,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