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最後的歲月(2)(2 / 3)

年輕的作家絮阿爾也是伏爾泰寄予巨大希望的人物。絮阿爾是《外報》主編,1774年8月被法蘭西學院接納為院士。他在就職演說中勇敢地站在孔多塞、達蘭貝爾、拉阿爾普等自由思想家一邊,反對理性的敵人。他認為最傑出的文學家都是哲人黨,比如伏爾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高度讚揚伏爾泰"生而具有詩人的靈魂和哲學家的頭腦",他所領導的啟蒙運動宣布了時代黎明的到來,"他的思想依賴啟蒙時代積累的所有知識而繁榮興盛",他的作品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並"在未來許多世紀中帶來更多崇拜者和朋友"。伏爾泰獲悉這一演說的內容已是近半個月以後的事了,他謙虛地表示,自己並沒有那樣偉大,他根本就不是絮阿爾讚揚的那個人。

絮阿爾非常崇拜他所讚揚的這位老人。由於自己一時從巴黎抽不開身,1775年春,他派人送自己不滿20歲的新娘去費爾內拜訪伏爾泰,表示自己的敬意。絮阿爾夫人被伏爾泰的淵博的學識、睿智的談吐和平易近人的風度所感染,她也衷心愛戴和敬仰這位老人,三個星期後當她要離開費爾內時,她竟然有些戀戀不舍了。

1775年4月,在北美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抗宗主國的民族獨立戰爭。消息傳到法國,伏爾泰對賓夕法尼亞人民建立軍隊反對宗主國的行動感到不安,但是他讚成他們提出的解放黑奴的主張。美國獨立戰爭的政治含義逐漸明朗之後,伏爾泰也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他認為美國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主張是無可厚非的。1776年7月14日美國《獨立宣言》發表後,伏爾泰對起義者采取了同情的態度,擁護法國政府支持美國獨立的宣言,他表示他非常喜愛那些不願做奴隸的反叛者。

伏爾泰一生致力於傳播知識、啟迪智慧、宣揚理性。到了晚年,他也希望對自己為之奮鬥、追求了一生的理想作一小小的回顧和總結。他要通過對理性的回顧和展望來鼓舞後人繼續高舉啟蒙的大旗,勇敢追求更加燦爛而美好的明天。1775年,伏爾泰完成的《理性史讚》就基本上了卻了這一心願。在《理性史讚》中,他簡要分析了近代曆史,指出理性之光已由星星之火彙成燎原之勢。由於受到理性的影響,耶穌會已被解散,威尼斯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活動已得到約束。普魯士、瑞典和俄國采取寬容政策,標誌著理性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伏爾泰斷言,理性已越過邊境進入黑暗專製的法蘭西,她的到來將給法國社會帶來深刻的變革。禁止嚴刑拷打,承認新教婚姻,廢除規定褻瀆罪的法律不久就會製訂實施。他樂觀地相信一個開明的、理性取得最後勝利的社會就要到來。

伏爾泰盡管已接近走到生命的盡頭,但是他仍堅持不懈地為受迫害的人進行伸張正義的鬥爭。1776年,他再一次試圖為與拉拜爾騎士一起被指控犯褻瀆宗教罪的戴塔隆德恢複名譽。在弗裏德裏希的支持下,他安排戴塔隆德請假到費爾內積極準備重新上訴,與此同時,他還指導這位狂妄無知的年輕人學習數學和軍事。盡管他盡了很大的努力,但是這一工作仍然沒有任何成效。無計可施的伏爾泰隻得再次與弗裏德裏希商量,請求他提升這位年輕人為工程師和隊長,並把這個消息公開登在報紙上,以示對反動當局的報複。

伏爾泰晚年始終是一位仁慈的長者,他積極為那些受欺淩受損害的人鳴冤叫屈,也經常慷慨地向一些生活困苦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1776年,一位年輕小姐慕名到費爾內拜訪伏爾泰,她叫德瓦利庫爾,雖然出身於有教養的家庭,但家境十分貧困,快到出嫁的年齡了,家裏根本沒有能力為她準備嫁妝,她心灰意冷。本打算拜訪伏爾泰後就進修道院的。她到費爾內後,對伏爾泰格外尊敬和崇拜,伏爾泰也很喜歡這位聰明伶俐的漂亮姑娘,當他了解到她的情況後,便留她在費爾內住下。他不願意看到這麼年輕漂亮的姑娘把美好的青春葬送在幾乎與世隔絕的修道院裏,他要設法使她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恰巧在德瓦利庫爾小姐住下不久,維萊特侯爵也前來費爾內拜訪伏爾泰,他出身貴族,家庭很富有。他母親過去曾是伏爾泰的情人,因而,他認為自己一定是伏爾泰的私生子。但伏爾泰並未予以承認,不過,他還是很喜歡這個小夥子。伏爾泰想做月下老人,於是把他介紹給德瓦利庫爾小姐,沒想到他們竟然一見鍾情,很快就把終身大事定了下來,不久,便在費爾內教堂舉行了結婚儀式。伏爾泰為自己撮合了一樁好事而欣喜不已,他認為這對年輕人是般配的,德瓦利庫爾小姐雖然身無分文,卻天真純潔、有良好的教養,並且十分漂亮,她完全可以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伏爾泰看著他們相親相愛,非常高興,他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關心他們、疼愛他們,在分配財產的遺囑中,伏爾泰也沒有忘記給他們留下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