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3月,皮埃爾·勒圖爾內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的法文譯本的頭兩卷出版。這部著作的出版引起了伏爾泰的極大不安。他看到,不僅像自己這樣的文人認購了這套書,而且認購者還包括了歐洲最著名的人物,如法國和英格蘭的國王和王後,還有俄羅斯女皇等。一時間掀起了小小的"莎士比亞熱"。譯者在序言中一句話也沒有提到伏爾泰,他宣稱沒有任何天才比莎士比亞用語言更有力地表達了人的各種激情。正處於榮譽巔峰的伏爾泰不能容忍一個已經去世一個多世紀的外國人來突然取代自己的地位。1776年7月19日,被莎士比亞崇拜風深深刺痛的伏爾泰異常憤怒和不滿,他立即在《政治和文學秘密通信》雜誌上發表一封致達讓塔爾的信,強烈攻擊勒圖爾內。1776年8月25日,達蘭貝爾根據伏爾泰的要求,在法蘭西學院宣讀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伏爾泰在信中首先敘述了自己在介紹和傳播英國文學和哲學思想上所做的工作,批判了勒圖爾內在翻譯中的一些不得體的作法。伏爾泰堅持認為勒圖爾內是存心抬高莎士比亞,貶低法國作家,使自己的國家蒙受恥辱。在這封信中,伏爾泰批評了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甚至帶著不應有的情緒攻擊莎士比亞本人是一個醉漢和討厭鬼。
當然,伏爾泰的這些信主要是針對勒圖爾內的,對莎士比亞的批評並沒有超過他自《哲學通信》以來對這位英國文豪的看法。這場筆墨官司表麵上看似乎是老年的伏爾泰氣量過於狹小,實際上它反映出的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分庭抗禮。作為一代古典主義的大師,伏爾泰對浪漫主義的藝術技巧和審美趣味還缺乏正確的認識。
四、凱旋巴黎
在費爾內,伏爾泰雖然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但他心中依然常常惦記著繁華而浪漫的巴黎。因為那裏是他生長的地方,也是他初露頭角的地方。碧波蕩漾的塞納河,留給了他許多美好的記憶;迷人的花都之夜,激起他無盡的遐想;恢宏的法蘭西喜劇院,給他帶來了數不清的榮譽。愛米莉去世後,伏爾泰已有29年沒有到過巴黎了。自從他離開學校,走上人生道路之後,還從沒有在哪個城市連續生活過兩年以上的時間。他認為自己還遠不如普魯士、英國、瑞士、荷蘭等國的旅行家熟悉那座歐洲的櫥窗。伏爾泰想趁暮年之際再度探望巴黎。雖然官方沒有正式禁止他回巴黎,但是路易十五曾多次對伏爾泰這樣的願望置之不理。現在這個專橫暴虐的國王已經不在人世了,剛繼位不久的路易十六,雖然也是一個胸懷狹窄的人,從路易十五那裏承襲了對啟蒙思想家的仇恨,可是鑒於國內財政的枯竭,人民怨聲載道,他已無法阻擋伏爾泰返回巴黎的行動了。
1776年,伏爾泰為了給德尼夫人檢查身體,曾想實現這一計劃。特羅香醫生從伏爾泰的健康角度考慮,勸他不要貿然去巴黎,他正告這位老人,在那裏等待他的不僅僅是榮譽,而且還可能有生命危險。1777年底,伏爾泰度過83歲生日之後,漸漸感到體力不支,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他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了,因而,他實現回巴黎的願望也就越迫切。隻要能在臨死之前再回巴黎一趟,他覺得自己這輩子也就沒有什麼值得遺憾的了。
1778年2月初,德尼夫人和維萊特侯爵先期動身前往巴黎。兩天後,在瓦格瓦埃的陪同下,伏爾泰乘坐他的可臥式馬車,帶著一隻長柄炭爐出發了。當他到達巴黎郊外的入城關卡"時,稽查人員請他停車檢查,並詢問他是否攜帶了違反國王命令的東西,這位老人幽默地說,"這裏除了伏爾泰之外,沒有其他違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