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最後的歲月(3)(1 / 3)

2月10日傍晚,伏爾泰終於來到了他夢牽魂繞的巴黎。啟蒙泰鬥的驟然降臨,一下子轟動了全城。婦孺老幼奔走相告,成群結隊的市民熱烈地歡迎伏爾泰的凱旋歸來。人們在咖啡館、在公園、在街上、在自己的家裏都在談論著伏爾泰。昨天還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有關戰爭的消息、宮廷的緋聞、皮奇尼派和格呂克派的論戰,現在全都被人拋到了腦後。伏爾泰最初住在維萊特侯爵的府邸,臨近的波納路和塞納河沿河路成為了巴黎最為熱鬧的街道。成千上萬的居民從四麵八方彙集攏來,都想親眼一睹"費爾內教長"的風采。各界知名人士也紛紛前來向他們敬仰的大師表示敬意。法蘭西學院打破慣例,派遣代表趕來拜謁;法蘭西喜劇院的演員們集體前來拜訪伏爾泰,向這位為他們寫過20多部劇本的文壇巨匠致敬。許多自由思想家,如內克爾夫人、杜爾哥、裏舍利厄公爵和狄德羅、達蘭貝爾、馬爾蒙代夫等也紛紛前來探望他們的精神領袖。維萊特侯爵的府邸一時被朝拜的人群擠得水泄不通。

伏爾泰在巴黎還接待了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和著名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來訪。富蘭克林當時正在法國訪問,試圖協調美法關係,締結共同反對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同盟。伏爾泰過去還沒有見到過富蘭克林,隻收到過別人帶來的一封信,他也曾托德波卡哥夫人轉寄給富蘭克林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起義者的同情和支持。當富蘭克林帶著孫子本傑明·富蘭克林·巴赫前來拜訪這位歐洲元老的時候,他要巴赫跪在伏爾泰的麵前,請求老人為他賜福。老態龍鍾的伏爾泰萬分激動,他顫抖著地用英文說道:"我的孩子,上帝和自由,記住這兩個詞。"然後緊緊地擁抱了這個可愛的孩子。歐洲第一名流與富蘭克林父子戲劇般的相會場麵令在場的20多位賓客感動得熱淚盈眶。

4月29日,伏爾泰和富蘭克林又在法蘭西科學院的一次會議上不期而遇,人們認為他們分別是舊世界和新世界寬容的代表。他們在會上親切地握手,但是激動的人群還覺得不過癮,四麵八方的人們一致叫喊著,要求他們按照法蘭西的禮節,來一次熱烈的擁抱。兩位新舊時代的偉人,按照人們的要求,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互相吻著對方的麵頰。頓時,寬闊的會議大廳內掌聲如暴風雨般響起,歡呼、叫好聲連綿不絕。後人曾將此次相會說成是"民主政治與自然神論的握手",是"梭倫和索福克勒斯的擁抱"。

伏爾泰在離開費爾內之前,又完成了一部悲劇《伊萊娜》的創作,他將其交給法蘭西喜劇院排演。這部悲劇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君士坦丁堡一位篡奪王權的陰謀家強迫公主伊萊娜和他結了婚,而伊萊娜卻熱烈地愛慕著合法的王位繼承人阿雷克西,阿雷克西也愛戀著伊萊娜。阿雷克西後來在人民的支持下,起兵清除了篡權者,重登王位,他準備娶伊萊娜為妻。但伊萊娜做僧侶的父親堅決主張他的女兒必須遵循國家的風俗,丈夫死後不得再次改嫁,而必須進修道院以終其身。伊萊娜不能與自己理想的意中人結合,又不甘心進修道院了此一生,結果,她隻能悲憤地自殺殉情。

《伊萊娜》在排演時,演員們的意見分歧很大,伏爾泰擔心公演會受到影響。假如《伊萊娜》公演失敗,他肯定會遭到人們的恥笑,而這是這位正處於榮譽巔峰的老人所不願意看到的。回到巴黎後,他親臨排演現場,設法統一演員們的意見,積極指導排練。他寫信給弗裏德裏希說,"我竭力在巴黎避免兩件事:嘲笑和死。我在84歲上要能逃過這兩種致命的疾病才是有趣的呢"。3月11日,法蘭西喜劇院隆重上演經過精心準備的《伊萊娜》,盛況空前。伏爾泰並未受到人們的嘲笑。恰恰相反,人們更加如醉如癡地追隨著他,讚美著他。他本想去觀看首場演出的,但因身體不適,未能如願以償。

3月30日,伏爾泰覺得身體恢複,可以外出了。下午,他先到法蘭西學院參加會議,他乘坐一輛繪著金星的藍色馬車來到會場。由於大家都知道伏爾泰要出席這次會議,40位院士中,除了兼任神職的院士有意回避外,其他人都等在門口迎接他的到來。當他到達學院時還有2000多人聚集在羅浮宮的庭院裏,他們高喊著:"伏爾泰先生萬歲!光榮啊,世界的偉人!"伏爾泰從歡呼的人牆中走過,院士們陪同他來到了會場,會議開始後,院士們以鼓掌通過方式選舉他為以後三個月的會議主席。伏爾泰非常高興,雖然已到風燭殘年,但依然充滿著年輕人的活力。他與院士們親切交談,並草擬了一個宏偉的計劃,他建議由法蘭西學院牽頭編纂一部法文大辭典,這一提議很快獲得通過,伏爾泰自告奮勇地承擔了A字條目卷的編纂任務。

當天晚上,伏爾泰又趕赴法蘭西喜劇院,觀看《伊萊娜》的第六場演出。當人們發現這一悲劇的作者到場時,觀眾席上歡呼之聲不絕於耳,人們一致要求給這位八十多歲的老翁戴上詩人的桂冠。演出結束時,演員們在舞台上擺出一尊戴有桂冠的伏爾泰大理石半身像,全體觀眾則用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表示對這位功成名就的詩人的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