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相談甚歡,互相交換這些年的見聞。提到未來的學業,林徽因興奮地說她將來要學建築。“建築”這個陌生的詞彙令梁思成十分茫然。林徽因告訴他“建築就是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梁思成聽罷,豁然開朗。他在學校中一直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而這些繁雜的愛好也使得他在選擇未來走向的時候十分迷茫,而林徽因口中的“建築”恰好滿足了他對於繪畫的熱愛。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交往算是一種“新式包辦婚姻”,由雙方父親主導,介紹他們相互認識,而後順水推舟地讓兩人進行自由戀愛,培養感情。這種形式在當時已經是很前衛了。雖然林徽因是梁啟超欽點的兒媳婦,她在嫁入梁家的過程中卻也並非一帆風順。梁啟超的夫人和大女兒都看不慣這個作風新式的女孩子,況且,當時徐誌摩追求林徽因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導致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樁西式離婚案。從傳統觀念來看,這樣招風的女子定然不適合做兒媳。
1923年夏天,梁思成跟當時的熱血青年們一樣,去參加“二十一條國恥日”的遊行隊伍。他騎著摩托車,後麵載著弟弟梁思永,轉到長安街的時候,摩托車被高官金永炎的汽車狠狠一撞,梁思成被壓到車底,梁思永被遠遠拋出。
梁思永的身體沒有大礙,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就出院了。這場車禍卻使得梁思成的腿從此落下了殘疾,原定去美國讀書的時間也推遲了一年。然而,在梁思成住院期間,林徽因每天都親自去服侍,無微不至地替他擦汗照顧飲食。他行動不便,林徽因便執筆代他記述,給大姐寫信。林徽因的這些行為,打動了梁家母女,原本極力反對這樁婚姻的梁思順也改變了主意。
由此可見林徽因的聰明之處。在最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她先是征服了父親的姨太太和異母弟弟妹妹,這次,她又征服了婆婆和小姑子。不得不說,無論是做女兒還是做媳婦,她都堪稱頂尖。
凝固的音樂
從林徽因的學習檔案來看,她的頭頂上一直籠罩著優等生的光環:十二歲時入讀北京著名的教會學校培華女中,後來在倫敦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 St. Mary бs Collage。學途順風順水,一路全優。
但是這個優等生在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
1924年秋,林徽因與梁思成結束了在康納爾大學的短期課程,轉而進入賓大學習。他們倆一早就約好了要一同學習建築專業。誰料賓大建築係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築係課業繁重,經常需要加班,女生體力弱無法勝任。不得已之下,林徽因隻好選擇了美術係。
然而,這個中國姑娘倔強又固執,非但沒有放棄自己的建築理想,反而更加努力地爭取機會。她幾乎選修完了建築係所有的課程,一直以優秀的成績完成作業和考試,並且在升入高年級時成為建築設計教授的助理。
這樣的決心和毅力著實令人欽佩。在那個年代,雖然有些女子開始通過考學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以取得獨立,但她們對於學習的追求也隻是為了謀求生計,學位對她們來說不過是生存的通行證。而林徽因對於學業的打算則要深遠得多,她一開始就是抱著事業野心而去,因此才有如此決心來投身建築專業。而這一點則要歸功於林長民對於女兒的教育,讓她早早地有了超出於同時代人的見識。
然而,就在來到美國的第二年,林長民去世了。他當時受邀為“東北國民軍”政務處長,郭鬆齡兵敗,林長民被流彈擊中身亡。父親的逝世令林徽因悲痛不已,而作為長女的她也開始擔起家庭的重擔。從此,父親這個角色便由梁啟超接任,他如同嗬護自己女兒一般對待林徽因,常常給他們寫家書,言語之間褪去了大學者的姿態,而是扮演著一個普通父親的角色,向這對年輕人傳授自己對人生和學習的看法。
梁啟超在信中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裏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隻怕剩下的隻有個零了。我每曆若幹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麵,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這樣的“趣味主義”若是讓當時的老夫子們或是如今那些僅憑就業熱度來為子女選擇專業的家長們看了,定是要大歎誤人子弟。然而,大學問家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深諳學習的法則,善於把對於知識的沉醉融入生活之中。林長民和梁啟超,這兩個教育家給予子女的不是書香門第的好出身,而是高於時人的人生起點,改造社會的抱負,以及對事業的不懈奮爭。這也是林徽因與梁思成日後能夠為中國建築業撐起半壁江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