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宋氏家族最受寵的小女兒,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最傑出的外交代言人,亦是蔣中正死生難棄的愛妻。人們戲稱,宋家三小姐最愛權。殊不知,在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第一夫人心中,權力和愛情早已融為一體。
關聯人物:蔣介石、宋慶齡、宋靄齡、宋子文、羅斯福夫婦、蔣經國等等。
宋氏有女初長成
曆史已經被記錄在冊,無論後人如何評論,其間的蝴蝶效應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很難篡改。若是尋根究底地去找出牽動蔣宋王朝命脈的蝶翼一振,這故事恐怕得追溯到 1878年的爪哇島。
這一年,海南籍學徒韓教準在他鄉遇到了一位堂舅,姓宋。他原是在美國修鐵路的華工,後來攢了點錢,在波士頓開了個專售中國絲茶的小店。這位堂舅見韓教準靈活機巧,因而很喜歡,便帶他離開了這個南洋小島,去了美國。不久之後,堂舅又讓韓教準從了自己的姓氏,改名為宋耀如。
在絲茶店打工期間,小學徒長了不少見識。他結識了幾個從中國來的小留學生,其中就有牛尚周和溫秉忠。他們與這個小學徒建立起良好的友誼,還向他灌輸知識的重要性,勸他去讀書,以後謀得好職位。
宋耀如向堂舅說了此事,可堂舅卻不允許他讀書。為了獲得更好的出路,他隻得獨自出走。一個言語不通毫無資本的少年在異國他鄉謀生已是難事,遑論求學。可是,宋耀如好像天生就有好運氣。幾經輾轉之後,他傳奇般地得到一個富人的接濟,進了北卡州三一學院 (即如今的杜克大學 )讀書。他在此猛補英語,勤學《聖經》,最終在田納西州納希維爾的範德比特大學獲得神學學位。
當然,有人伸出援手來幫他,自然也是有代價的。近代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很大一方麵就是靠傳教士的宗教傳播。而那些美國人認為:宋耀如這樣一個黃皮膚的年輕人要是能帶著《聖經》走回中國,無疑要比那些外國傳教士事半功倍。所以宋耀如本來預期在美國學醫的想法還未實踐,就被匆匆打發回中國傳教了。
這個年輕人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卻不適合做牧師,反而更像是生意人。多年來,在各地打拚的經曆給予他敏銳的眼光,他能很好地把準時代的脈搏,引領今後的走向。在傳教期間,他便瞄準了宗教的市場,大量翻印《聖經》和宗教刊物,以此發家。
而他的妻子倪桂珍,是徐光啟的後人,一個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名媛,有著一雙天足,滿腦子都是自由思想。在當時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新式女子。更重要的是,她沿襲了從徐光啟時代就已經堅守的天主教信仰。這兩個人的結合,可謂是天作之合。若是從經濟上來考慮,那就是絕對的雙贏。
上海地名“徐家彙”中的徐家指的就是倪桂珍的娘家,人脈廣,名望高,已然是大族。而宋耀如的“宋家”則是日後權傾朝野的蔣宋家族。
從爪哇島上身無分文的小學徒,到蔣宋王朝的盛極一時,這簡直是一場資本融通再生的經濟神話,而這奇跡背後的秘密則是:識時務的雙贏聯姻和宋耀如畢生信奉的美國夢。
徐家的固有資源加上宋耀如的精明能幹,使得這位中國牧師手中的《聖經》如滾雪球一般不斷脹大,小學徒也很快成了名震上海灘的大買辦。
如果宋耀如隻是醉心於生意經,那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宋氏家族。他一早就將目光投向了更長遠的地方。結交孫中山,傾其所有地支持革命。
若問其中緣由,最主要的,當然是因為宋耀如在國外接受過新式思想,對於舊社會深惡痛絕,他畢生仰慕林肯,希望在中國能夠推行自由民主。另一方麵,很難說他沒有呂不韋“奇貨可居”的商賈眼光。
而對於六個子女的教育,他更是不遺餘力,甚至放言:“不計毀譽,務必占先。”於是,1907年,年僅十歲的宋美齡就跟著二姐一同前往美國,接受當時全世界最優等的女子教育。
在當時,隻有少數一批留學生是由國家公費派出國的,他們的性別也基本上都是男子。大多數女孩子還在裹著小腳,在深閨裏做女紅,像宋美齡這樣小小年紀就出國留學,簡直是“逆天”了。
然而,隻有獨具慧眼的宋耀如知道,這是時代所趨。他隻是比別人看得遠,做得早,占了個先機。如他所說:“隻要一百個孩子中,有一個成為超人式的偉大人才,中國就有四百萬超人,還怕不能得救?現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還不能全心全意培養子女,我要敢為天下先。”
在美國,小美齡如魚得水。她在國內念的就是教會女塾,全英文教學,課本也是從美國編印好了送到中國的。因此,來到美國之後,她也並沒覺得有什麼不適應。反而因為年紀太小,不能與姐姐們一同入學,相伴左右,這讓她很失落。
大姐二姐來到美國的時候,已經是十五六歲的少艾。而宋美齡則在這個南方小鎮度過了一整個青少年時期,這段時間正是一個孩子性格和思想漸漸養成的時期。從小備受寵溺的宋家小女兒,來美國之後更是校園寵兒,同學說她是全班最喧鬧、最愛吹牛的一個,完全沒有中國女孩的溫婉矜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