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呂碧城:夢餘無跡認悲歡(1)(1 / 3)

從近代第一位女編輯,到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從總統秘書,到享譽世界的社會名人……呂碧城用無數個身份把一生推向了高潮,最終卻遁入空門,一切清零。在這繁華遍地的一路上,她始終都是一個人,孤傲得像是在廢墟之上盛開的花朵。

關聯人物:樊增祥、英斂之、秋瑾、袁世凱等等。

廢墟上的少艾

20世紀初,一個女子以詞名震爍京津,還在《大公報》上高唱愛國和女權,她的名聲跨越了文壇和政壇,成為諸位名流一時爭相追捧的明星。此時,陸小曼這道“北京城不可不看的風景”尚且懵懂,而張愛玲這個“文壇異數”還未出生,就連民國最具盛名的宋氏姐妹也都籍籍無名。這是一個萬物亟待發軔,卻又依舊混沌的時期,男人們背後依舊拖著長辮,女子們被小腳禁錮了生命……而她,卻單槍匹馬地闖出了自己的天下。

她叫呂碧城,在這個如一潭死水的年代,她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曆數民國女子,成名之道無非以下幾類:出身不凡,美貌傍身,才情驚人,或是以愛情之名為人所知。前麵三種,呂碧城都占全了,在“自古才貌難兩全”的規律下,呂碧城著實叫人嫉妒。然而,愛情卻始終與她無緣。從近代第一位女編輯,到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從總統秘書,到享譽世界的社會名人……呂碧城用無數個身份把一生推向了高潮,最終卻遁入空門,一切清零。這樣的舉止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也為她的人生畫上神秘的句點。這是獨善其身,還是不得已而為之?其間種種,隻怕還要從頭說起。

光緒九年,呂碧城在山西出生了。當時,她的父親呂鳳岐正任山西學政,官居三品,教育界泰鬥。這樣的好出身,給呂碧城鋪墊了高於常人的人生起點。呂家本有兩個兒子,卻相繼去世,使得家中無子。或許是為了彌補無子的悲哀,呂家四姐妹備受寵愛,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日後皆是出眾的人物。

呂鳳岐為人清正耿直,曾與戊戌六君子中的楊深秀交好,政治態度可見一斑。他與當時昏聵的官場格格不入,又不願與人同流合汙,便索性辭官,五十歲時卸任,在安徽六安定居,頤養天年。在這裏,呂碧城與父母姊妹度過了人生中最平靜也是最圓滿的一段時間。呂碧城在此發蒙,詩詞文賦,篆刻丹青,樣樣出彩。呂鳳岐對女兒的才情十分賞識,曾經寫詩讚揚她:

“聰明天賦與聘婷,記與前生琯朗星。練就才人心與眼,為誰暖熱為誰青。”

呂鳳岐與晚清著名詩人樊增祥同年進士出身,二人過從甚密。樊增祥是同光派詩人,在文學式微的晚清,是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呂碧城幼時就深得樊增祥的賞識。據說,她少時曾作《題吳虛白女士看劍引杯圖》,詞中寫道:

綠蟻浮春,玉龍回雪,誰識隱娘微旨?夜雨談兵,春風說劍,衝天美人虹起。把無限時恨,都消樽裏。

君未知?是天生粉荊脂聶,試淩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蘭花,談認作等閑紅紫。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剩一腔豪興,寫入丹青閑寄。

樊增祥無意間從呂鳳岐處看到這首詞,對其中“夜雨談兵,春風說劍”的氣魄十分稱賞,得知這首詞出自十二歲的呂碧城之手,更是刮目相看。

呂碧城的“碧城”之號源自李商隱的詩《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闌幹 ,犀辟塵埃玉辟寒。”而她之後的《曉珠集》亦是出自此處:“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精盤。”

1895年,呂鳳岐在六安建了新宅和藏書室“長恩精舍”,其中藏書萬卷,蔚為大觀。這一年秋天,恰逢呂鳳岐五十九歲生日,作為當地名士,自然有諸多官紳前來賀壽。誰料壽辰過後,呂鳳岐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因為身後無子,呂鳳岐的家產很快就成為族人們爭奪的對象。根據封建社會的規矩,女子無權繼承家產。作為四個女兒的母親,嚴氏根本無力保護自己和女兒。生活不是簡·奧斯汀筆下的小說,呂碧城不會碰上有錢的單身漢,而那時的清朝比 18世紀的英國還要晦暗。況且,這一年,呂碧城才十二歲。被族人逼出家門之後,她的命運隻是與母親姊妹一起寄居到母親娘家。呂鳳岐在世的時候,呂碧城已經與一戶汪姓人家定了婚約,然而,呂鳳岐逝世後,汪家看到呂碧城母女一無所有,便在此時解除了婚約。

父親逝去後的種種變故,對於呂碧城來說,猶如成長催化劑,接踵而至的苦難則是她這一生最受用的老師。若是呂碧城的一生都那麼順風順水,她也許隻是舊式文人家庭裏一個普通女子,有些小才情,卻無大氣概,她的詩詞格局也許會永遠走不出閨房這片小天地,遑論那些對女權和政治的見識。正如南渡之前的李清照無論如何也寫不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句子。

父親去世後第二年,呂碧城隨母親嚴氏投奔到塘沽的舅舅家中,在私塾裏讀書。這段時間裏,呂碧城依舊浸潤在舊式教育裏,研習的還是古文詩詞。苦難最能磨礪人的意誌,而從呂碧城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氣節“剩有幽蘭霜雪裏,不因清苦減芬芳。”此時,呂碧城詞作清雅,題材上來看多是婉約詞,寫的大多還是閨情風致和感傷身世的作品,頗有宋人氣質。不過,移居塘沽之後,呂碧城的眼界卻漸漸寬廣起來。她的少女時期恰處混亂的年代,烽煙四起,而沿海地區更是不平靜。不過,這混亂的背後,就是被迫門戶開放,新思想湧入中國,而新的機遇也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