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呂碧城:夢餘無跡認悲歡(3)(1 / 2)

當那時候的革命者們還在為韃虜和中華爭得不可開交之時,呂碧城所堅守的卻已經是世界主義了。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完成她一直以來的求學夢想。1937年,抗戰爆發,她又再度遠遊。

值得一提的是,呂碧城兩度越洋過海,旅居歐美,耗費頗豐,都是憑借自己經商所得的資金。第二次出國之前,她還曾捐資十萬給紅十字會,真是大手筆。

1915年,呂碧城辭去總統秘書職務之後,來到了上海,在此經商,與外商做生意又賺了一大筆錢。雖然其中細節已經不可考,可那樣一個年代,呂碧城這麼一個獨身女子居然能在兩三年內取得如此成就,卻也頗具傳奇性。

她在國外的生活極其奢華,出入於上流社會,結交的多是上層名流。而她那華麗的派頭和不凡的氣度,令那些貴族和上流人士稱羨。她自己坦言“餘習奢華,揮金甚巨,皆所自儲,蓋略諳陶朱之學也”。

陶朱公就是範蠡,春秋時越國人。他原本是越王勾踐的名臣,吳越戰爭中,勾踐兵敗,範蠡為之謀策。因此有了勾踐含垢忍辱、臥薪嚐膽的故事。之後,勾踐滅吳,範蠡當屬第一功臣。然而,作為天下第一的智者,範蠡深諳“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在勾踐複國之後,他並未貪戀功名,而是化名陶朱公,攜家眷隱遁,從此以經商為業。史書中記載範蠡“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

呂碧城與陶朱公,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從政界隱退的智者。而他們的深諳商道,其實就是懂得進退。陶朱公樂善好施,有過三聚三散的故事。然而,在商場上,呂碧城根本無心戀棧,隻是撈足了本錢便趕快抽身。此時,若問她心中還有什麼未曾放下的,大概還是那個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宏願。

1918年,呂碧城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美術和文學,又兼任上海《時報》記者,用文字把國外的新情況發回國內,讓無法走出國門的人們也能看到西方社會近況。

盧溝橋事變後,她再度旅居歐美,每至一處,便以文章記錄所見所聞,描摹新大陸風景,著成《歐美漫遊錄》一書。在新舊交替的清末民初,呂碧城可謂是文言文的忠實捍衛者。不過,她又常常以新材料下筆,那些中國從未有過的西洋玩意兒也能作詩作文,即便是詩詞這些古老的題材,她也能寫出別樣的新意,並且毫無違和感。她曾經去好萊塢遊玩,探訪諸位明星的宅邸。下麵一段就是她對卓別林故居的描寫:

門前為坦潔石徑,繚以短垣,垣內萬檜森立,如春筍怒發,雜花抽條,複垣甚密,綴英尤繁,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之概。眾綠之杪,白屋聳出,如一輪皓月高拱雲端,氣象嚴貴,儼然王者居也。

然而,作為一個獨身女子,她四處《獨遊之辦法和經驗》,事無巨細地記載自己在歐美旅遊的經曆,內容涉及旅行社、住宿、出遊和物價等等,為他人提供出遊的經驗,頗似今日的路書和旅遊攻略。

其實,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呂碧城這個人十分有趣。她表麵上是詞人、閨秀,十指不沾陽春水,滿身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可又最腳踏實地,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無論是商界浮沉,還是獨居冶遊,她都能應對自如。比起那些揮霍完青春再舔舐苦果的名媛們,呂碧城白手起家,全憑自己的能力攀登到食物鏈最頂層,簡直是生存界的王者。

如果呂碧城最後終結於社交名媛或是富婆這個身份,對她自己來說或者是個不錯的收效,可卻多少令人敗興。1929年,呂碧城在日內瓦應邀參加國際保護動物會。這一次,她的身份不再是總統秘書、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或是《大公報》主筆,在經曆過很多次的熱鬧與孤寂之後,她終於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被世界所認可。

呂碧城和動物的淵源來自於她養過的小寵物,她的愛犬曾經被一個外國人撞傷,她還因此打了場官司。因為天性善良和對動物的熱愛,她很快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與豐子愷等人“裏應外合”,大力提倡素食與動物保護,這算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次護生運動了。

我到人間隻此回

1930年,呂碧城在日內瓦皈依佛門,行止看似突兀,其實這份佛心由來已久,而“護生”應該是最直接的一個原因。

在呂碧城的文章中,“夢”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素材,而且她相信夢中的事都有所指。《橫濱夢影錄》中,曾經記錄過一則夢事:

呂碧城從加拿大返華之時,乘輪船,路過橫濱,船隻停泊於此。她在甲板上觀看風景,一個身著歐式服裝的日本少年忽然上前,口中操著日本式英語,與她攀談。少年對她大獻殷勤,遞給她一張名刺,上麵寫著自己的聯係方式和住址,要與她結交為友人。呂碧城認為日本侵略中國,為仇敵,因此平生最恨日本人,不願與之結交。她憤然將名刺投入水中,並說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予某某不友其仇!”

某日夢中,呂碧城與母親姊妹一同在燈下閑話,仿佛回到舊時。忽然,小童扛著一個竹箱子走進來,請她檢收,裏麵全是顏料、毛筆等美術用品,箱子上的寄信人地址都是來自日本。母親見狀,憤然罵道:“你這個不肖兒,我允許你去外國遊學,誰知你竟與日本人交朋友!”呂碧城想要辯駁,卻說不出話,家中人都對她指指點點,責罵她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