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間長壽老人學習養生之道(2 / 3)

除了堅持灌腸外,宋美齡還有一個長壽秘訣:身體稍有不適,立即去看醫生。這樣,她的疾病就容易在早期發現,能夠獲得早期治療。由於未生育過,她患過乳腺癌,動過兩次手術,但是在早期發現並治療的,病情控製得很好,基本痊愈。

宋美齡活了106歲,足見其養生之道的成功。直至生命的最後幾年,她的頭腦仍很清晰,除了聽力、視力有所下降之外,基本算是個健康的百歲老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心態比較好,對宗教的虔誠信仰使她在精神受到打擊時挺了過來,使她麵對任何問題時都能心平氣和。

外界一度盛傳宋美齡用牛奶洗澡,事實並非如此。她每天在睡前要洗澡,但是,絕不會用牛奶這種高濃度的液體洗,不過是洗浴後塗一點牛奶護膚罷了。

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宋美齡重新開始學畫畫,而且逐漸成為她最喜歡,也是她最下工夫的晚年業餘消遣。說到國畫,宋美齡認為:“在全世界的藝術中,中國畫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畫與詩融為一體,兩者使中國文化更為豐富。對中國畫有素養的人們,都能沉醉於畫中所傳達的一種幽美沉靜的音韻與蘊藏著的無比的智慧。中國深含詩意與靈感,更含有高度的文學性,並具有深刻的和諧性,且又能使人們感受寧靜的吸引力。此即中國畫之能超國界的性質。”在中國台灣、在美國,她都經常練習繪畫,直至晚年因視力、精力不濟才停筆。

看文人雅士如何養生

郭沫若的“靜坐”養生健身法

郭沫若是我國文壇巨匠,他壽高87,這在很多長壽的人中間不是一個很高的年紀,但是相對於郭老的身體素質來講,能達到這樣的壽命已經很不容易了。郭沫若幼年時曾患過一場重病,青年時期留學日本又患過傷寒,致使兩耳失聰,但他有自己獨特的養生方法——靜坐,這對他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起到了重要作用。

郭老的靜坐,最早要追溯到20年代初期。1914年初,他東渡日本留學,由於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心悸、乏力、睡眠不寧且夜多噩夢,一夜隻能睡兩三個小時,記憶力受到嚴重損傷,經常感到頭昏不堪、筋疲力盡。後來,郭沫若偶然在《王文成公全集》上讀到了王陽明先生以“靜坐”法養病健身的故事後,他就試著每天清晨起床與晚上臨睡時各靜坐30分鍾,並且每日讀《王文成公全集》10頁。就這樣,不到半個月時間,以前的各種症狀都有所緩解,他的睡眠質量大有好轉,胃口變好了,漸漸地竟連騎馬都不感到累了。“靜坐”在郭沫若身上產生了神奇的效果,他曾意味深長地說:“靜坐於修養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讚成朋友們靜坐。我們以靜坐為手段,不以靜坐為目的,是與進取主義不相違背的。”

“靜坐”健身法使郭老的身體由弱變強,從而實現了高壽。郭老的養生法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身體的強弱並不能決定壽命的長短,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健身方法,並一直堅持下去。

馬寅初:心境開闊,斷食養生

壽高101歲的馬寅初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愛國人士、經濟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馬寅初教授曾因其《新人口論》和率先提出的計劃生育建議,受到錯誤批判。盡管馬老一生坎坷,但由於他順應環境,善於養生,不僅等到了恢複名譽的那一天,而且成為人們尊敬和欽佩的百歲老人。

馬寅初和夫人張桂君,都是百歲壽星。馬老曾經用五句話概括自己的養生要訣:“吃食素淡,心境開闊,堅持鍛煉,苟無他故,必活百年。”在馬老的養生方法中還有一個妙招,就是在一個星期內,有兩天不沾飯菜,僅以水果代餐。這個飲食習慣在我國百歲老人中,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

馬寅初先生一生經曆了很多坎坷,但他都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這一切。他的長壽來自於他的心胸開闊以及堅持真理的精神。

蘇局仙:熱愛書法,心地光明

蘇局仙生於1882年,直到1991年才辭世,是一位長壽老人。他還在年近百歲的時候,以書寫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在全國群眾書法評比中獲一等獎,被人稱為書壇活神仙。許多人向他尋求長壽不老的秘訣,他揮筆寫下一首詩:

誰人不願體健強,

百計追求長壽寧。

那料自身具條件,

隻需隨在去思量。

起居有節憑生理,

心地光明務善良。

歲月無情一任逝,

三杯白酒夢羲黃。

蘇老幼年家貧,靠舅父資助上學念書,從9歲開始練字,24歲中秀才,後來任中學教師。日軍入侵後,他為拒絕當日偽校長,吃齋念佛,專門從事書法研究,臨摹了曆代名家的字帖。一年四季,每天堅持寫2500字。他說:“書法也是一種運動。寫字時,人要坐直,頭要端正,心平氣和,注意力全在筆端,那一點、一橫、一豎都要用全身之力,這就貫通了周身的氣血,可以調整體內各部分的機能。寫大字動作大,寫得順心應手時,伸展自如,就同打太極拳一樣,能達到一種超然忘世的境地。”

另外,蘇老一生居住鄉間,常在村前村後散步,綠竹思晚節,清溪照丹心,生活很有規律。他每天天明即起,打打太極拳,舞舞棍棒,既鍛煉了身體,也吸取了一些可供書法藝術借鑒的造型。他105歲時,一條腿受傷,每天還在室內繞大書案走2000步。

蘇老以素食為主,每天喝一次酒,酒量二兩,從不吃補品。

蘇老對於書法的癡愛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使他安然活到了百歲高壽,跨越了兩個世紀,並最終取得了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冰心:心胸豁達,淡泊名利

冰心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享年99歲。冰心老人在文壇上為我們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保持身心健康長壽方麵,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冰心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善待自己,她的幽默是胸懷坦蕩的標誌。坦坦蕩蕩的胸懷和良好的情緒,是一門很好的養生術。佛家養生講究“淨”、“靜”、“晶”,說的是心不幹淨,不能入靜,不淨不靜,難以修行。現代醫學也開始重視心身疾病。

冰心老人心底無私,樂觀豁達。她非常關心國家大事,為教育事業多次捐款。她輕財利,從不計較金錢的多少;輕名譽,從不為虛名所累。這種坦蕩的胸懷,使她永遠樂觀豁達。

冰心老人熱愛生活、喜愛運動。她小時候身體並不是很健康,但她生性愛動,登山涉水,出入兵營,既增長了見識,又鍛煉了身體。新中國成立後,她去各地參觀采訪,到世界各國從事文化交流活動。20世紀80年代她摔壞了腿,不能到戶外活動了,但她仍然思維活躍,筆耕不輟,時刻保持與外界的密切聯係,身心都處於和諧的、進取的狀態。

冰心老人95歲生日時,坐在輪椅上還堅持鍛煉身體。她的女兒吳青說:“媽咪,我們做操吧!”吳青做了一個擴胸動作,老人張開手臂跟著做一遍,動作幅度雖然不大,但顯得很用心。擴胸動作做了30次,吳青問:“累不累?”冰心搖搖頭。第二遍做手臂上舉,老人堅持做完30次,女兒笑著鼓勵說:“好極了,好極了。”

一輩子把愛心傾注在兒童身上的冰心老人,在94歲時,對兒童文學工作者說:“小孩子除了身體要好,最重要的就是心理要健康,要讓他們讀健康的書,看健康的報,聽健康的音樂。”

季羨林:不鍛煉、不忌口、不嘀咕

我國著名的東方學家季羨林教授現在已接近百歲高齡,但他仍然思維敏捷,說話中氣十足,除有一點慢性病外,別無大恙,這得益於他獨創的“三不”養生之道,就是“不鍛煉、不忌口、不嘀咕”。

不鍛煉並不是說反對體育鍛煉,季老先生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工作的保證,但是要把時間都用在鍛煉身體上而耽誤了工作,意義不大。季老更注重精神上的鍛煉,“健身先健腦”。

不挑食就是崇尚飲食的簡單可口,不苛求珍饈美味,季老常說:“人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決不是為了吃飯。”所以,他從不把精力放在一日三餐上,有什麼就吃什麼,隻要合口就行了。

至於不嘀咕,季羨林說,一個人的心態要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乃長壽之道也。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事情成敗的結果有時也並非個人力量能夠掌握的。隻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