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3~6歲)是最初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對於4~5歲的幼兒(屬於幼兒期)來說,教師應運用幼兒最喜歡的教學方式——遊戲,使幼兒形成有利於鋼琴學習的個性傾向,比如,端正幼兒學習鋼琴的態度,培養幼兒學習鋼琴的興趣,養成練習鋼琴的習慣等,這些能使幼兒在最初學習時就進入良性循環。
2.2幼兒鋼琴教學的價值取向
幼兒鋼琴教育屬於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範疇,因此它的目標與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促進兒童人格整體和諧地發展。
2.2.1幼兒音樂感的培養
國內幼兒鋼琴教育多以技術訓練為主,這是因為鋼琴的確是一門難以掌握的技藝,很多人苦練十多年也未必成才。這種偏向容易導致孩子成為一個機械娃娃——隻會鋼琴動作,毫無音樂表情,不懂得技巧,隻是表現音樂而已,不知道這些技術該怎樣表現音樂,為音樂服務。這樣的鋼琴教育會使孩子陷入匠人式的危險。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兒鋼琴教育的目標和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基本功和音樂感同樣重要。大多數家庭不是抱著培養鋼琴演奏家的目標,更重視孩子音樂感的培養。雖說天賦是音樂感的主要來源,但後天的熏陶非常重要。基本功、音樂感不僅不相矛盾,反而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音樂感的培養更能激起孩子學習基本功的勁頭,基本功學習的好壞決定音樂感表現效果的優劣。學琴初期就要重視培養音樂感。
采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音樂感呢?
遊戲教學符合孩子心理特點。如以上下台階的方式學音階比樂理課式地講解要生動得多,有效得多;在彈《麻雀》、《小天鵝舞曲》等動物形象鮮明的音樂時讓幼兒做遊戲,老師彈奏,孩子模仿麻雀蹦跳和小天鵝輕巧的舞步。通過玩這樣的遊戲,孩子在彈奏以上樂曲時就能把握好音樂形象,並從中得到樂趣。
2.2.2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音樂感的表達需要兒童動用聯想、想象和創造力,將抽象的紙上音符轉化為心中流淌的“歌唱”,再用一定的手指技術將其呈現在琴鍵上。隻有充分啟發創造性思維,幼兒才能通過豐富的想象充分理解音樂內涵,增強音樂感。孩子學習音樂可以開發智力。通過音樂學習,記憶、協調和集中力得到發展,為今後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教育心理學認為,培養創造性思維是發展智力的核心。在鋼琴教學中有意識地啟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力,而且對幼兒智力的發展十分有益。
怎樣在幼兒鋼琴教學中啟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呢?
遊戲教學能啟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如模仿遊戲,用音樂模仿雷聲、小溪流水、鳥叫等大自然美妙音響;聽音想象遊戲,老師可以彈奏或播放形象鮮明的音樂讓幼兒閉上眼睛想象,甚至可以畫下來等。
總之,遊戲應用於鋼琴教學是基於兒童心理特點和鋼琴教學價值取向的。能讓幼兒愉悅主動地學習鋼琴是每個老師和家長的最大心願,但對於很多4~5歲的孩子來說,學琴有時候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的,自發性、隨意性都很強,因此需要適度的壓力,畢竟鋼琴本身是一項複雜的心智活動,技術和技巧要求高,哪怕音樂天分再高的人,也不會在絕對的輕鬆愉快中習得,非持久的日日磨煉,難以掌握。對於4~5的初學者來說,遊戲教學確實益處良多。“萬事開頭難”,希望孩子不僅不會絆倒在初學鋼琴的道路上,反而會在遊戲教學的引導下,一步步邁向美妙的鋼琴世界。
參考文獻:
[1]黃瑾編著.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6.
[2]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司徒璧春,陳朗秋.鋼琴教學法[M].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3.
[4]淩紫根據周廣仁先生的現場之一記錄整理.沃特曼女士談鋼琴教育的方法[J].
[5]許卓婭.藝術教育是幼兒全麵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幼兒教育,200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