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秋之實——收獲健康好時節1-1
第三篇 秋之實——收獲健康好時節
秋季是一年中由熱變冷的過渡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空氣濕度偏小,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對此人們要從多方麵加以防範,注意養生,才能平安無事地度過“多事之秋”。
這個季節,人們應該克製欲望,減少性生活,使體內的陽氣不再過多地向外發泄,以貯藏精氣,為抵禦冬季的嚴寒準備條件。
秋天,人們的情緒通常不太穩定,心情煩躁,要注意精神調養,保持樂觀情緒,使內心寧靜。秋季氣溫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一定影響,尤其是萬物開始蕭條,人們在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的過程中情感容易悲傷,如再遇上不順心的事,極易誘發消沉的心緒。
七月 養生保健,健康不再遙遠
健康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財富,隻要有健康,一切就都有希望。關注養生保健,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健康就會永遠跟隨你。做好養生保健,讓生命之樹常青。
秋閑要多曬曬太陽
一般人認為,冬天應常曬太陽。其實,秋天也應多曬曬太陽。
光線按其波長可分為可見光線、紅外線和紫外線。可見光介於紅光和紫光之間,波長為400~800nm,對細菌一般無影響。但連續照射對某些細菌,如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有殺菌作用。
紅外線能使物體發熱,人的皮膚表層能吸收長波紅外線,深層能吸收短波紅外線。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增強新陳代謝,促進細胞增長,改善皮膚營養。因而能使人精神愉快,食欲增加,強身健體,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另外,紅外線還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昔日的碧空藍天之下,人們能夠在海水、沙灘、陽光下自由徜徉,在湖光山色中任意翱翔,袒胸露背地進行陽光浴曾成為不少人所追求的一種時髦。
陽光是有效的天然殺菌因素,許多細菌在陽光的直接照射下容易死亡。煙塵籠罩的空氣,玻璃及有機物等均可減弱陽光的殺菌能力。因此陽光隻能作為輔助消毒的方法。陽光殺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紫外線。
紫外線與紅外線相比,其波長最短,但對人體的益處較多。
紫外線能促進黑色素生長,使皮膚角質層增厚,阻礙病毒、細菌等有害物質侵入皮膚。直射的紫外線能直接殺死細菌和病毒,散射的紫外線能削弱病毒和細菌活動,抑製其生長繁殖。
傷寒杆菌、結核杆菌在日光下數小時就會死亡,百日咳嗜血杆菌在日光下一小時即死亡,痢疾杆菌在日光下30分鍾可被消滅,肝炎病毒在紫外線照射下,1小時便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對紫外線很敏感,曬太陽可防止流感的傳播。
曬太陽既可預防又可治療佝僂病。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中的7-脫氧膽固醇轉變成維生素D。據有人統計,1平方厘米皮膚暴露在陽光下,3小時可產生維生素D約20國際單位。因此,采用曬太陽來預防和治療佝僂病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紫外線作用於皮膚時具有抗炎症、抗過敏、抗神經性頭疼、改善皮膚營養狀況等多種效應。陽光中的可見光部分還可增強情緒活動,提高人的情緒。
因此,秋天要多曬曬太陽。
細節提醒:
曬太陽也要得法。一天當中,有兩段時間最適合曬太陽:一段是上午6~10點,此時紅外線占上風,紫外線偏低,使人感到溫暖柔和,可以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第二段是下午4~5時,此時正值紫外線中的α光束占上風,可以促使骨骼正常鈣化。每天曬太陽的時間也不能過長,以免給皮膚帶來傷害,一般以30~60分鍾為宜。
冷水洗澡秋天開始
秋季的自然水溫正適合冷水浴。冷水浴有著明顯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後精神爽快,頭腦清晰。冷水浴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稱作是“血管體操”;有助於消化功能的增強,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但是,冷水浴鍛煉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以至於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會感覺太冷。
冷水浴的“循序漸進”,還應包括洗浴部位的“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的“由高漸低”以及洗浴時間的“由短漸長”。常見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種:
1頭麵浴,即以冷水洗頭洗臉。
2腳浴,雙足浸於水中,水溫可從高逐漸降。
3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時間不宜太長,適可而止。
4淋浴,先用溫洗,漸漸降到用自來水洗浴。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空洞性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以及高熱病人不宜冷水浴。
細節提醒:
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特別是在經期,哺乳期,懷孕期間的女性朋友,遇到冷水的刺激會引起女性內分泌失調,閉經,腹痛,而且許多細菌也會進入陰道引發陰道炎等婦科疾病,嚴重的對女性以後懷孕、生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洗冷水澡時因水溫過低,人體會感到寒冷,產生一係列應激反應,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神經緊張等,不但不能消除疲勞,還易引起感冒,應盡量避免。
固定姿勢易腰背疼
腰背痛至今仍然缺乏明確的、被廣泛接受的定義和統一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有研究表明,職業人群中有近70%的人患過腰背痛。據估計,一般人群的年患病率為15%~20%,職業人群則高達50%。國外也有報道,長時間保持某種固定姿勢可促使腰背痛的發生。那麼,哪些人容易患腰背痛呢?
1年齡
有研究表明,35~55歲是腰背痛症狀的好發年齡,到35歲時,多數人已經曆了其一生中的第一次腰背痛。25~65歲時腰背痛的發病率相對穩定,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症狀的持續時間也會不斷延長。
2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與急性腰背痛無明確的聯係。一般認為,健康狀況好的人患慢性腰背痛的危險性相對較小。一旦患病,恢複起來也較快。以前有腰背痛的人容易再次出現疼痛症狀。
3吸煙
國外報告發現,腰背痛的發病率會隨著吸煙量的增加而上升。
4工作體位
一般來說,在要求長時間坐位或立位的職業中,腰背痛的發生率較高,工作時如能經常變換體位,則腰背痛的發生率將會有所降低。國外有報道證實,當坐位或立位的工作時間超過2小時,就會有很多人因腰背痛去醫院看病。
5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所造成的心理應激與腰背痛有關。國外有報道發現,隨著心理應激強度的增加,腰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有調查發現,對所從事職業不滿意者腰背痛的發生率比滿意者高,且與上司、同事間的相互關係如何也與腰背痛的發生率有關係。還有研究證明,工作單調、工作時間長、注意力高度集中、擔心工作發生差錯等因素可能與腰背痛的發生有關。
6個體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情感因素等,如抑鬱、焦慮可能與腰背痛有關。
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對健康非常不利,經常變換姿勢才能有效預防腰背痛。
細節提醒:
那麼,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預防腰背痛呢?
1有目的地加強腰背部肌肉的鍛煉。具體做法:俯臥,伸直右臂,左腿盡量抬高,直至不能保持這個姿勢,再換成左臂右腿,重複6次。每天堅持做。
2避免工作中強製的彎腰姿勢和寒冷環境。辦公桌椅的高度應合適。注意不要受涼,防止腰背肌肉的痙攣。
3注意自我調節,勞逸結合。有條件的,可做做伸展操以緩解肌肉疲勞。
牙簽剔牙不利健康
吃飯時,牛肉、雞肉以及一些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很容易塞進牙縫引起不適和脹痛。這時用牙簽將它們剔出來無可非議。因為不把這些塞進牙縫的東西剔出來,不僅不適感消除不了,而且塞在牙縫中的食物殘渣容易腐敗變質,如果發生細菌感染就會引起牙病。
但是有些人養成了一種剔牙習慣,飯後不管牙縫有沒有食物嵌塞,總要剔它一遍,這就毫無必要了。健康、排列整齊的牙齒一般不容易嵌塞食物。經常剔牙會損傷牙齒和牙床,容易使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齒的形狀是頭大根小,牙齦下縮,牙根之間的縫就變大,食物殘渣就越容易進去,於是還得剔。這樣周而複始,惡性循環,最終會使牙根失去保護,引起牙齒鬆動或脫落。
牙齦很嬌嫩,剔牙時可能會損傷牙齦表麵,細菌乘虛而入就會引起牙床發炎。牙齒表麵包著一層牙釉,對牙本質起保護作用。但是牙根處的牙釉質很薄,經常剔牙就會使牙釉磨損,牙齒失去了保護層就會對冷、熱、酸、甜敏感,引起牙痛。因此不能養成剔牙的習慣,齒縫經常嵌塞食物要積極尋找病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