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秋之實——收獲健康好時節3-3(1 / 3)

第三篇 秋之實——收獲健康好時節3-3

健康的心遠離懦弱

對於多數人尤其是怯懦者而言,與陌生人見麵往往產生多少不自在的煩惱。其實膽怯無關乎個性,而是由於接觸的經驗不夠,進而排斥他人。

一般說來,若能進行自我訓練,積累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即使無法改變自己的個性,亦不至於以與他人接觸為苦。為加強自我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設,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觸不尋常的人物,借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觀,以及增加人生樂趣。

一般人與陌生人會麵時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覺得無話可說——找不出話題的約會的確令人乏味。其實,此種想法並不正確。與陌生人會麵的恐懼心態,與第一次嚐試沒吃過的食物有點相似,大多基於自我保護的心態,所以絕不願多接觸素不相識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與人相交的樂趣呢?事實上,因相見而遭受嚴重挫傷的情形畢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廢食,讓自己過著封閉的人生,豈非得不償失?所以,放開膽子,與人交往,融入社會,這才是明智之舉。

其實,沒有人能夠完全怯懦和畏懼,最幸運的人有時也不免有懦弱膽小,畏縮不前的心理狀態。但如果使它成為一種習慣,它就會成為情緒上的一種疾弊,它使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多慮、猶豫不決,在心中還沒有確定目標之時,已含有恐懼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時便退縮不前,因而影響自我設計目標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麵對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害怕害別人,害怕丟麵子。所以在擇業時,因怯懦,他們常常退避三尺,縮手縮腳,不敢自薦。在用人單位麵前他們唯唯諾諾,不是語無倫次,就是麵紅耳赤、張口結舌。他們謹小慎微,生怕說錯話,害怕回答問題不好而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競爭機遇麵前,由於怯懦,他們常常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以至於敗下陣來,錯失良機,於是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導致自我評價和自信心的下降。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摒棄害怕受傷,怯懦畏懼的心理,端正心態,以一顆健康有力的心嚐試生活,明天才會有更好的開始。

細節提醒: 

當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閉起來時,我們有必要反躬自問:我怕的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更自由、更真實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麵具裏? 

糾正潔癖,有利健康

潔癖是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由於教育的影響,很多人都愛幹淨。長期過分的愛幹淨,以至於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特別是社會交往,這就成了潔癖。潔癖是一種不良的習慣和嗜好。醫生由於經常接觸病人,養成衛生的習慣是必須的,可是許多醫生過分關注自己的衛生狀況,形成潔癖。

潔癖所帶來的危害超過益處。細菌是人類生活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日常接觸到的眾多細菌對我們的生活與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滅菌,就可能給那些抵抗力、適應性、侵襲力強的有害病菌開綠燈,破壞人體內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級細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谘詢門診,就有許多有潔癖的人同時還易患口腔潰瘍、腹瀉、感冒、咽炎等疾病。

潔癖的發病原因與家庭、個體性格及生活經曆有關。長輩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衛生要求,如果這樣的暗示作用經常而且強烈,對許多小孩的影響很大。其他一些重要的變故引起心理緊張、情緒波動,這些都可成為誘發潔癖的原因。

容易患潔癖的人的性格特點在疾病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他們大多數非常愛幹淨、愛整潔,順從、辦事認真、嚴肅;一般時間觀念較強,遵守紀律和製度,生活習慣較刻板,遇事過於謹慎,優柔寡斷。

潔癖也有輕重之分。較輕的潔癖僅僅是一種不良習慣。較嚴重的潔癖屬於心理疾病,是強迫症的一種。應該求助於心理醫生。強迫症的治療多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之以藥物治療。

潔癖患者把自己害怕的東西和場景,經常做的事情,從輕度到重度寫出來,然後每天從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製自己的行為,這樣能比較容易地改變潔癖的病態心理。

細節提醒: 

用教育的方法糾正潔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出發:

1找出潔癖的原因,用科學知識消除誤解。

2讓患者改變思維方式,有計劃,先做主要事情。

3還可以采用橡皮圈方法。即讓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即將出現強迫動作或行為時,便讓他用橡皮圈彈自己的手腕數十乃至數百下,一直彈到強迫觀念消失,有疼痛感為止,從而達到抑製強迫行為的目的。 

疑病有害身體健康

許多人都懷疑自己身體不健康,懷疑自己受到疾病的威脅。

這樣的人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身體功能任何微小變動如心跳、腹脹等都會引起他注意。而這些在正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變化,卻使疑病症患者特別關注,不自覺地加以誇大或曲解,成為患了嚴重疾病的證據。在警覺水平提高的基礎上,一般輕微的感覺也會引起患者明顯不適或嚴重不安,感到難以忍受,從而使患者確信自己患了某種嚴重疾病。盡管各種檢查結果並不支持患者的揣測,醫生也耐心解釋,再三保證患者並無嚴重疾病,其往往對檢查結果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對醫生的解釋感到失望,仍堅持自己的疑病觀念,繼續到各醫院反複要求檢查或治療。關注健康是好的,可是如果過分關注健康會對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疑病症是由於親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於曲解了醫生的言語和醫學知識,或由於誤信了不正確的科普宣傳,產生了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過度關注和擔心,誤以為自己生了重病,如擔心自己生“癌”、“心髒病”、“艾滋病”等,以致把輕度的身體不適、正常的血管跳動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檢查資料作為患病證據,雖多次檢查結果正常,而且醫生也一再解釋都不能使患者解脫。這是一種心理疾患。

患者病前個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自我為中心、自憐和孤僻,可因軀體疾病後衰弱狀態而促發,也可由於環境的變遷、個體生理、心理條件的改變,如月經初潮、絕經期等的疑慮或由於醫務人員言語不當造成。自我暗示或條件聯想,如見友人死於心肌梗塞,使患者對自身輕微胸痛過分關注,或婚外性交後染上性病而產生焦慮與恐懼等。

疑病症要積極地進行自我調適。

“心病還需心藥醫。”第一,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不是身體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負擔,輕裝前進。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增強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轉移對自己“疾病”的過分關注,無所事事和長期休學是無益的。第三,要學會“冷漠”自己,不要整天圍著自己轉,對疾病要有一種“隨它去”的態度,隻有這樣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礙。

細節提醒: 

在對病人進行解釋、鼓勵、安慰、保證、指導時,必須親切、明確和肯定,深入淺出,有科學性,有事實根據,從而使他理解和信服,幫助他減輕病症。 

賭博成癮也是疾病

很多人可能都會在工作之餘喜歡打打牌,搓搓麻將,偶爾賭點小錢消遣消遣,這的確能放鬆人們的精神,並且對於人生而言也無大礙。然而,生活中卻有一部分人醉心於賭博,道德的力量開始疲軟,人性之光也黯然失色,賭博這個惡習慢慢開始侵蝕人的本性,讓人妄想不勞而獲,僥幸致富,結果輸掉了幸福,輸掉了人生。

賭徒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大悲大喜的人物。贏錢時興高采烈,欣喜若狂;輸錢時垂頭喪氣,懊悔不已,甚至鋌而走險。然而,無論是贏錢還是輸錢,他們都離不開賭場。對此,一般的解釋是,贏了錢賭徒還想贏,但輸了錢賭徒想要拚命撈回來。所以賭徒才有一種強迫性行為。他們對賭博的渴求與成癮可以像吸毒者一樣達到歇斯底裏的強烈程度。可見,賭博是一件傷財又傷身的事情。

從家庭角度看,參賭者賭博要占用大量的時間,缺少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並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嚴重時會耗盡家庭財產,背上滿身債務。很多參賭者還常會虐待配偶和孩子,導致家庭不睦、對子女教育不良,甚至與配偶分居或離異等家庭悲劇。

從社會角度看,賭博是導致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很多參賭者因為賭博而背負了巨額的債務,從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破壞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治安。

從醫學角度看,賭博更是健康的大敵,賭博成癮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經常參賭之人,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總是提心吊膽,心緒不寧;或因債台高築,導致家庭失和,因而吵鬧或打鬧不休,故煩惱、憤怒;或因一夜之間突發橫財,又興奮激動、狂喜等,各種情緒變化往往交織在一起。長期處在緊張激動的情緒狀態之中,會導致心理、生理上的許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