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強迫症的人通常為人謹慎、墨守成規、缺乏通融和幽默感、太過理性;內心常常有明顯的衝突,徘徊於服從與反抗、控製或爆發兩種極端。他們常常對自己、對他人要求很高,結果總是批評別人不好,懷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經常因此而無法接受自己強烈矛盾的內心衝動欲望而崩潰。一般認為這種症狀與完美主義有關。
完美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一方麵它是使人不斷向上的動力;另一方麵這種對完美的追求也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在現代社會的多方麵壓力下,它讓完美主義者看到自己對現實的無能為力,從而變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僅使完美主義者本人覺得痛苦,更糟糕的是這種個性也會影響周圍的人,例如一位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主管,可能會對下屬也有同樣的高標準與期待,搞得辦公室裏大家緊張兮兮;或是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對於孩子有超乎常人的標準與要求,使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自閉傾向;也有完美主義的妻子,要求丈夫盡善盡美,既要能力超群,能適應公司CEO到管道修理工的所有工作,又溫柔體貼,照顧自己每時每刻的情緒變化,這樣的丈夫常常覺得無所適從,怎樣也不能令對方滿意,這就埋下了雙方矛盾的根源。
強迫症患者應該努力認識到,世界上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處事太完美的心態是不正確的。任何人都可以盡力把該做好的事做好,但每個人都應承認和接受自己有犯錯誤的可能。因此,建議患者對工作、學習、生活應采取樂觀態度,對人對事不必過分認真,對自己也不必過分苛刻,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細節提醒:
醫生認為,如果已經患有強迫症,隻要能勇敢理智地承認它,那它就並不可怕,下麵介紹這幾種方法就可以幫助患者輕而易舉地克服強迫症。
首先要確信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殘缺也是一種美,維納斯的斷臂被世人稱為“完美的美”就是例子。此法在於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順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評價它了。如:擔心門沒鎖好就沒鎖好了,東西好像沒收拾幹淨就髒著亂著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克服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症狀是會慢慢消失的。
對於自認為意誌力較強的人,對強迫症進行強迫是治療強迫症的好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一下子接觸到最害怕的東西,然後讓他慢慢適應。
對伴有強迫性思維、焦慮和抑鬱症狀的,醫生也會輔以藥物治療。
神經衰弱,科學治療
神經衰弱症是精神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常感腦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低下,常有頭痛等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據統計,神經衰弱症患者占內科門診人數的10%,占神經精神科發病人數的40%。在神經衰弱症的門診患者中,女性患者也明顯多於男性患者。
神經衰弱症患者多為青壯年,腦力勞動者居多,絕大多數發病於16~40歲之間,一般多在青年時期開始發病,青年人由於欲望強,生活經驗少,生理心理發育旺盛和不穩定,因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社會交際和處理問題的技巧還不成熟,容易產生心理衝突而難以緩衝和解決。加之青年人正處於由家庭到社會的過渡階段,要獨立適應不穩定的環境,很可能會遇到一些精神上的刺激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果個體鍛煉得不夠堅強,先天素質又有某些弱點或缺陷,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衝突,引起情緒障礙而導致神經衰弱症的發生。
神經衰弱有下麵幾個症狀:
衰弱性症狀。精神疲乏,腦力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工作或學習不能持久,效力下降。易興奮,回憶和聯想多且難自控,對聲光刺激敏感。
情緒症狀。易激惹,煩惱、焦急、苦惱,但沒有廣泛性焦慮或者原因不明的心境低落。伴有緊張性頭痛和肌肉痛。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易驚醒,多夢,醒後仍不解困乏甚至更難受。
神經衰弱症患者一般以腦力勞動者居多,且多為青壯年。因此,隻要有與疾病作鬥爭的願望和決心,從解決認識問題入手,並在行為上進行自我調節,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恢複健康。
患神經衰弱症的人,首先要放鬆心情,麵對壓力要從容,要認識到症狀是一種信號,應該先冷靜地分析一下,這種情緒緊張和心理壓力來自何方。從表麵上看,神經衰弱症確實影響了學習和工作,可實質上它及時地停止了人的超負荷運轉,使人暫時擺脫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獲得一個休整、喘息的機會。同時也使人獲得了一次直接麵對痛苦、甚至設法超越痛苦的機會。
不要為腦力下降而焦慮,必要時也需要降低自己的奮鬥目標,要量力而行,要把目標確定在自己能充分發揮潛能,而又不導致精神崩潰的限度。將目標降低,輕裝前進。
很多神經衰弱症患者往往會給自己設置許多的心理障礙,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常常在臨陣退卻、坐失良機後陷入深深的自責、責人的衝突之中。他們還認為自己必須服從某些條條框框,否則就會產生緊張、焦慮、自責等負麵情緒。他們否定了生活的多變性、豐富性以及人們之間的差異性等基本事實,實為作繭自縛。所以,當神經衰弱症患者在認識到自己內部衝突的來源之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消解工作。患者會發現,自卑、自我設障的矛盾性需求都是自己造成的。
細節提醒:
很多神經衰弱症患者身心疲憊,用藥膳進行調理可以取得雙重功效,尤其是對於身體比較虛弱的患者,用湯粥調養身心,可以取一舉兩得之效。
癔症也是心理疾病
癔症,又稱作歇斯底裏症(hysteria,早期國內心理學家將這個名詞譯為協識脫離),發病者往往是受到了一定的精神刺激,比如看見死人,夫妻吵架等等,致使身體的部分功能暫時喪失,出現失明、失語、癱瘓等軀體症狀,這些症狀可由暗示而產生,亦可通過暗示而使之消失。這是神經症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類型,民間俗稱“氣迷心竅”。有調查認為本病占全部神經症病例的16%,居神經症第二位。
癔症的表現可謂多種多樣,既可有運動、感覺等障礙的類似神經係統疾病的症狀,又可有各種內髒病變的類似各科疾病的症狀,也可有短期發作的精神症狀(變態心理症狀)。可以說癔症的表現可以模仿臨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現,因此極易誤診。已有許多最初診斷是癔症,而實際上是軀體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療的教訓。
容易患癔症的人通常農村比城市多,女性比男性多,尤其是青春期、年輕或更年期女性發作的人相對更多,據資料表明,本病的發病年齡多數在16~30歲之間,患者在性格方麵往往表現為小心眼,好生悶氣,情緒不穩,好以自己為中心,容易接受各種暗示。另外某些農村或邊遠地區文化水平低,信神信鬼,這些也都是容易引起癔症發作的重要因素。
癔症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這與患者一定的遺傳因素、性格特征、精神因素或是軀體因素有關。
據英國心理學家的統計,癔症患者的家族中,男性患病率為24%,女性患病率為64%,可能高於一般居民中的患病率。但是根據孿生子的研究並不支持遺傳的假說,因為在單卵雙生子中有可能沒有相同的發病者。
相對而言,性格特征是導致癔症發作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具有癔症性格特點的人,在精神因素的影響下,容易發生癔症。癔症患者一般意誌極不穩定,幻想多,有強烈的情感,容易爭強好勝,虛榮,易衝動。他們好誇耀自己,顯示自己,樂於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歡得到他人的讚揚。他們富於生動的幻想,特別是當情感反應強烈時,想像和現實常易混淆一起。
癔症患者應該積極治療。
由於癔症往往在他人暗示或者自我暗示下發病,因而醫生也常用暗示方法消除或減輕其發病症狀。心理暗示療法是治療癔症的主要措施。在應用理療、針灸或藥物注射的同時,輔以言語暗示,對患者說明治療肯定會取得療效,以促使其建立病愈的信念,消除發病症狀。醫生要滿腔熱情地關心患者,幫助他們尋找發病的原因,引導患者正確地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醫生與患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或任何人不當的言語,都可能增加疾病的頑固性,而使病程延長。
細節提醒:
醫生首先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癔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種種疑慮,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及其家屬對癔症有正確的認識,並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