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秋之實——收獲健康好時節3-4
厭食需要科學治療
厭食也稱為神經性厭食,是一種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飲食障礙。表現為兒童長期厭食對食物不感興趣,缺乏食欲,食量小,經常回避或拒絕進食,如果強迫,則立刻引起嘔吐。它是一種由病人自己有意造成體重明顯下降至正常生理標準體重之下,並極力維持這種狀態的心理生理障礙。一般來說,嬰兒較少有厭食行為,幼兒則經常表現出不主動或不好好吃飯的行為。13~25歲青少年發病較多,而且主要是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約為1∶9.5。
兒童神經性厭食的因素較多,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1喂養方法不當
有的家長一味地遷就孩子,愛吃什麼買什麼,無限量地喂食,致使孩子食欲不振;天天做孩子喜歡吃的某一樣菜,以致孩子吃膩了,一見到這種菜就倒胃口;對孩子百般嬌慣,常常是一頓飯可喂上1~2個小時,邊喂邊哄,邊追邊喂;用威脅恐嚇的手段強迫孩子吃飯,降低了食物中樞的興奮性,導致厭食,主要表現在學齡前兒童上。
2對新環境不適應
當兒童離開父母或熟悉的人到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時,如隔奶、入托兒所、上幼兒園或到其他新環境,兒童易出現食欲降低、精神萎靡,甚至拒食的現象。
3心理因素
現代社會中以身材苗條為美,因而使得一些青少年特別是女孩為了達到“苗條”、保持“苗條”,而有意識地限製自己的食欲,長期不好好地進食,使體重明顯下降。重症者還伴有低血壓、緩脈、下肢浮腫、皮膚幹裂脫屑、頭發質脆易掉等現象。
對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治療,首先要弄清病因,對症下藥,一般采用心理治療、正確教育、藥物治療等方法,而且在治療時常常是同時進行,綜合治療。
1心理治療
(1)行為療法:根據行為矯正法的原理,消除兒童厭食行為,首先要使其不吃飯的行為達不到其要求的目的。孩子不吃飯或不好好地吃飯,家長就冷淡他,不滿足任何要求。如果他發脾氣、哭鬧,也不要理睬甚至走開。當大人都吃完了,他還不吃就將飯菜收好,並說:“你大概是不餓,什麼時候餓了,再自己拿出來吃。”千萬不要哄喂吃飯,給零食吃,更不要滿足他提出的要求。而如果孩子吃飯有一點點進步,大人則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並根據孩子的進步情況,逐步提高要求,慢慢就可養成按時吃飯的習慣,消除厭食行為。
(2)支持治療:主要是進行疏導,幫助患者擺正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了解一些食物、營養學方麵的知識,正確理解健康體魄的概念,理解標準體重與身材苗條的意義,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使患者自覺克服厭食行為,恢複體重。此法是一輔助療法,可配合其他方法進行治療。
2教育療法
凡因喂養方法不當而引起孩子厭食的,要改變不正確的喂養方法,不要用一味遷就或恐嚇脅迫等手段來強迫孩子進食。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對孩子進行治療時,家庭成員思想要統一,步調要一致,不要讓孩子有空子可鑽。同時一定要堅持,特別是開始,當孩子拒絕進食時,不要因心疼而讓步,就要有一次遷就或讓步,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
細節提醒:
小兒厭食可以選擇以下反射區作重點按摩:大腦、腦垂體、頸、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腸、胰、大腸、小腸、肝、膽等,對腹腔神經叢也應按摩。所謂腹腔神經叢是指調節腸胃等功能的神經係統,小兒厭食與此有關。此外,頸椎、胸椎、腰椎、尾椎和尾骨也應按摩。中國民間推拿中,專治小兒厭食的“捏脊”,就是推拿按摩者順著孩子的脊椎和脊椎兩側,從上往下,從下往上地邊捏邊按摩。從西醫解剖學的角度看,人的脊椎兩側有許多神經穿出來進入我們的消化係統,對整個消化係統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而捏脊就是刺激這些神經,改善其功能,從而起到治療小兒厭食的作用。
嗜煙也是心理問題
吸煙有害健康,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健康提醒,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有吸煙嗜好呢?嗜煙也是一種心理問題。
嗜煙者有下列表現特點:
1吸煙的數量不斷增加
由一天幾支到一包、兩包、兩包以上,更有甚者坐在那裏抽煙,可以不熄火,一支接一支不間斷地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