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冬之吻——擁抱沉睡的靈魂2-1(1 / 3)

第四篇 冬之吻——擁抱沉睡的靈魂2-1

十一月 防病治病,打造強壯身體

冬季天氣寒冷,會使許多疾病比平常更容易侵襲人體,因此這個季節更應該注重疾病的預防。隻有在疾病到來之前就阻止它的侵襲,才能少受病痛的折磨。我們還要有常見病急救和用藥的基本常識,這對維護健康、保護生命都很有幫助。 

寒冬應防舊病複發

有的人平時身體還好,可是每當秋去冬來,這些人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是這病,就是那病。特別是每當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之日,更是舊病複發,就似一位“天氣預報員”。

發生在這種人身上的這種疾病現象,醫療氣象學上稱之為氣象病或季節病。臨床上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以及部分皮膚病即為此類。這些患者往往對季節變化或異常氣候特別敏感,症狀往往出現在天氣變化之前。

有關研究表明,季節病的發病率、發作期均具有明顯的季節傾向,在季節交替時最易發生。如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冬春季多見,夏季很少。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發作。慢性腎炎、潰瘍病多發於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在7~8月發病率最低,而11月則顯著增高。據觀察,58%的神經官能症患者可在3天前預感天氣的變化,尤其對寒潮的入侵較為敏感。長江中下遊地區流行的俗諺“菜花黃,癡子忙”,說的是每年春末夏初的季節轉換時節,精神病容易發作。

為何季節交替時容易舊病複發?這與氣象的變化對人的生理影響有關。以深秋初冬為例,由於北方寒流同南方的暖空氣展開了“拉鋸戰”,天氣陰晴無常,忽冷忽熱。即使是在晴天,也是中午前後氣溫較高,早晚和夜間氣溫較低。尤其是淩晨4點~5點,氣溫降至最低值,比中午時分要低10℃以上,所謂的“羅衾不耐五更寒”正是指這種情況。溫度、濕度變化幅度過大,常常會誘發和加重一些慢性病症,如氣管炎、冠心病等。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溫、熱、涼、寒的變化,改變著人體腑髒、經絡、氣血等方麵的功能,這就使一些慢性病患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不過,這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如果能掌握這些疾病的季節性發病規律,預先知道什麼季節、什麼氣候容易發生什麼疾病,就對及早預防十分有利。目前,國內許多氣象台在編發天氣預報時,大多都開展了這種和氣象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預報內容,被稱之為“健康預報服務”,以此提醒患者注意防病。

細節提醒: 

寒冬保健要注意三件事。

一、護好腳。俗話說:“寒從腳起。”由於冬天地麵溫度低,加之雙腳離心髒遠,供血困難,因而容易受涼,稍有疏忽,就會導致感冒,腳上凍瘡。所以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同時,還要常用熱水洗腳,多在溫水中泡一泡,這樣對腳部活血舒筋大有好處。

二、不憋尿。冬季汗水少而尿多,有些人夜間怕冷,不願起床,采取憋尿的方法睡覺。殊不知,常憋尿會使膀胱內括肌和逼尿肌處於緊張狀態,內壓升高,造成排尿困難,容易引發膀胱炎、尿結石、尿路感染等疾病,嚴重的還會影響腎髒功能。

三、多喝水。冬季要多喝水,清晨飲水對身體健康有益。由於冬天室內比較溫暖,血液有一定的收縮,使心髒負擔加重。清晨最好是飲用涼開水可以增加血溶量,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

冬季凍瘡病的防治

一提起凍瘡,大家都很熟悉,凍瘡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開始,局部皮膚發紅或發紫有腫塊,觸之冰涼、發癢或刺痛,隨後可出現水泡,最後破皮、糜爛或結痂。凍瘡好像不能去“根”,往往會複發,年複一年。專家指出,對付凍瘡關鍵在於預防,而且是越早越好。

盡管許多人明知道自己容易長凍瘡,但還是不注意預防。每當寒冷季節到來,凍瘡發作以後,才想起保暖防寒或上醫院治療,而那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眾所周知,凍瘡是人體的暴露部位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生的。不過在人們的想像中,發生凍瘡的高峰,應該出現在冬季的嚴寒期內,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專家指出,手、腳受到凍傷,特別是腳的凍傷病人則多發生在秋末冬初天氣還不太冷的時段。故此時被稱為全年中第一凍傷高峰期。

如果屬於抗寒能力較差或寒冷過敏型體質者,在氣溫驟降的情況下,血液要比一般人以更快的速度集中於內髒器官,以保證機體正常工作,但手、腳、耳等邊緣部位的血液卻因急劇減少,供血不足,致使手、腳、耳等部位的皮膚和表層肌肉溫度下降,這樣就極容易導致凍瘡的發生。因此,有人提出預防凍瘡的最佳時機是秋末冬初。

預防凍瘡的具體方法是從秋末冬初開始就用冷水浸泡往年常長凍瘡的部位,如手和腳。開始每天浸泡半小時,以後浸泡一小時,其次是注意局部保暖,如天氣寒冷時外出要使用口罩、手套、防風耳套、圍巾等。鞋子也應穿得暖暖的,但不宜過緊。另外,到了秋末冬初的季節,可適當吃些牛肉、羊肉等溫補食品以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如果是中醫診斷為陽虛內寒的人,可及早內服六味地黃丸之類的中成藥物以做預防。

細節提醒: 

若已發生凍瘡者,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用按摩法。因為按摩能促進手腳的血液循環,特別是微細血管的血液循環。使血不淤滯,從而加速痊愈。具體做法是:(1)手按摩:兩手合掌、反複搓摩,使其發熱,然後左手緊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著右手緊握左手手背摩擦一下,這樣反複相互共摩擦15~20次(一左一右為一次)。(2)腳心按摩:坐床上,屈膝,腳心相對,左手按右腳心,右手按左腳心,兩手同時用力,反複按摩15~20次。(3)腿按摩:坐床上,腿伸直,兩手緊抱左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後擦回大腿根,一下一上為一次,共擦15~20次,然後右腿同樣做15~20次。

二是用食物外敷法。生薑15克,辣椒15克,白蘿卜30克,水煎洗患處;鮮山藥搗爛,塗擦於患處,幹即更換,或加蓖麻子仁數粒,一同搗爛外敷更好;用醋煮熱,趁熱濕敷患處,每日三次。

以上辦法是用於凍瘡初起時。若是凍瘡潰爛;可用雞蛋、黃油外塗,每日2~3次;蜂蜜60克,加入豬油15克,調勻成膏,塗敷患處,每日2~3次。

三是熱洗患處。把一錢黑胡椒研成粉末後,加水適量煎煮,然後趁熱洗患處。 

冬季防皮膚瘙癢症

每逢冬季,很多人的皮膚都會發生瘙癢、脫皮屑等現象,雙腿和雙臂最為常見。而中老年人和皮膚幹燥型的人就更加嚴重,有的人經常把皮膚抓破了。這就是冬季皮膚瘙癢症。

為什麼冬季特別容易發生皮膚瘙癢呢?在冬天的時候,氣候寒冷,以刮來自內陸的北風為主,即使在南方也主要刮北風,空氣就特別幹燥。而天氣寒冷又使人體皮膚的汗腺和皮脂腺收縮,處於不活躍狀態,分泌的汗腺和皮脂腺大大減少,也使皮膚幹燥脫屑。中醫學認為,這種病是血虛不足,陰津虧損,因而生風發癢。現代醫學則認為,由於冬季氣候寒冷幹燥,人體皮膚也變得幹澀粗糙,甚至表皮脫落,使皮內神經末梢更容易受刺激而發癢。特別是老年人,由於皮膚分泌機能減退,所以一到冬季就容易發病。

一旦發病,可以試服養血滋陰的中藥:何首烏、生地黃、胡麻仁各15克,當歸、白芍、玉竹、白鮮皮、地膚子、秦艽、苦參各10克煎水,分3次服。另外分配合針刺曲池、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等穴位。

在服藥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室內可給空氣加濕,可買空氣加濕機,也可用土辦法,譬如,在地麵上灑水,在室內種植物等,這在北方采用的相當普遍。

2最好穿著柔軟寬鬆的棉織品內衣內褲,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3經常在皮膚上搽一些甘油、冷霜之類,以滋潤皮膚。

4洗澡水溫度不要太高,別用堿性強的肥皂和燙水擦洗,以免刺激皮膚而更加瘙癢。

5冬季可適當多吃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以植物脂肪為好。如果是肥胖或血脂高的人就更不適宜食用動物脂肪了。

細節提醒: 

皮膚瘙癢的誤區:

皮膚瘙癢是太幹燥。

有時候不僅僅是因為幹燥,也可能是激素障礙、糖尿病、肝病或腎衰竭,其元凶還有可能是腫瘤。

1皮膚發癢而同時發紅或出現濕疹,就可能是丘疹性濕疹和過敏反應。

2如果除了皮膚發癢而沒有其他特別的病症,可能是激素障礙、糖尿病、肝病或腎衰竭。其元凶甚至是腫瘤。

3血癌如淋巴結癌,也會引起皮膚的劇烈瘙癢。 

雪盲症、青光眼的防治

所謂雪盲,是指“雪光性眼炎”,或“雪照性眼炎”。其形成的原因是:雪光本身明亮,而當晴日陽光普照到茫茫白雪上,其折射或反射出的光亮度則更強烈。據測定:當陽光中280~320納米的中波度紫外線照射到白雪上,由其反射的光波照射到人的肉眼後,眼睛的角膜、結膜極易招致損傷,誘發奇癢、刺疼、羞明(怕光)、流淚、眼睛充血、水腫,以致短暫視物模糊不清,這一係列症狀及體征表現稱為“雪盲症”。